1978-2018 | 纪念澳中理事会成立40周年

2018年12月31日 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


2018年是澳中理事会(Australia-China Council,简称ACC)成立40周年。本月初,澳中理事会四十周年纪念册在北京发布,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纪念册电子版,了解更多关于理事会的发展历程和精彩故事。


澳中理事会
1978 - 2018


澳大利亚与中国于1972年12月建交,在此五年后,即1978年5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督泽尔曼·考恩爵士(Sir Zelman Cowan)签署了建立澳中理事会的第一个理事会命令,目标是在澳大利亚政府内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促进澳大利亚和中国在艺术、文化、体育、教育,及研究合作、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民间往来和机构联系


"澳中理事会成立之时恰逢中国对外开放,这要感谢最初参与此事的人士的远见。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五亿多人脱贫,理事会始终深度参与其中,它支持基于共同利益的持续合作。澳中理事会是几代人几十春秋持续软实力参与交流的真正成功案例。"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

玛丽斯·佩恩参议员阁下



经 济 外 交

Economic Diplomacy


管ACC目前的重点是经济外交——在澳大利亚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中促进多样性、增长和创新,但过去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活动均被视为切合这一主题。


ACC早期经济外交最成功的表现是多回合的记者交流。1979年,理事会召集了两批记者前来澳大利亚。其中第二批由江牧岳率领,全部来自《人民日报》,他们会见了墨尔本《世纪报》的工作人员。这种伙伴关系帮助建立了中国第一份英文日报《中国日报》,该报的第一位编辑刘尊棋曾在1981年访问墨尔本。《世纪报》的约翰·劳伦斯曾作为外国记者团成员在北京待了6个月,他们向当地工作人员提供专家意见。


ACC促进新闻业交流,协助创办了《中国日报》。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1981年6月1日,ACC为庆祝《中国日报》创刊所发的贺电。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1985年9月,三名甘肃学员在澳大利亚牧羊业接受了为期14个月的培训后回国。他们不仅学到了提高养羊效率的实验技术,还证明了澳大利亚管理完善、计划周密的培训计划对中国同行业的帮助。


来自甘肃的畜牧业受训生段海鸥、白山林和洛桑扎西在特兰吉研究中心的毕琳达·塔普林的指导下工作。



艺 术 与 文 化

Arts and Culture


在过去40年里,鼓励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从业人员一直是ACC资助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为了建立更紧密、更广泛的文化和艺术伙伴关系,目前理事会的关注重点是让中国观众有机会欣赏和接触澳大利亚的艺术和创意产业,同时过去也有很多中国访客在澳大利亚留下他们的创作足迹。


艺术和文化交流可以产生深刻的欣赏和好奇,即使存在语言障碍,也是与广大观众沟通的有力手段。在过去40年里,ACC一直支持澳大利亚顶级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到中国巡回演出,同时也帮助了许多中国艺术家、演员和团体来澳访问。


1981年,澳中两国电影业首次直接接触。图为影星张瑜(中)和达式常(右)受邀赴澳大利亚进行友好访问,与“本地居民”亲切会面。NAA: A6180, 10/6/81/17.



中国画家黄永玉在ACC赞助下于1981年访澳。 图为在此期间完成的其中一幅画作。


1983年9月,陕西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不到十年,有九件秦始皇兵马俑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全国巡展,近百万人前往澳大利亚各地的画廊观看展览。ACC赞助“电影澳大利亚”制作了一部电视纪录片在第十频道播出,帮助观众加深对展览的认识。

1983年,9尊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其他文物在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巡展。A6180, 12/9/83/11.



教  育

Education


无论是哪个政党执政,还是理事会主席希望将理事会带向某个具体方向,教育始终是ACC的中心任务。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发展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活动和交流中。


为庆祝1984年11月开始的澳中直航一周年,在理事会促成下,澳洲航空公司在堪培拉课程开发中心和中国国家教委的协助下,出版了《变革中的中国》,该书收集了案例研究、新闻文章、录音带、图像和VHS磁带。这套教材以改革时代中国的八个家庭为例,说明改革步伐的加快及其对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响。该书被分发到 3000所澳大利亚学校。

图片由澳航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提供


2017年北京,澳中青年对话与会者。 图片由“澳中青年对话”提供。



澳大利亚在华研究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心开始在中国的大学里生根发芽。其前身是1964年在天津南开大学开设的海洋经济研究中心,随之是1983年以胡文仲的澳大利亚文学项目为基础,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建立的中心。1988年3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了首届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大会。2012年,为庆祝澳中建交40周年,ACC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华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FASIC)成立。在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的支持下,FASIC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对澳大利亚研究的基础上,运作了学术交流、旅行资助、奖学金和会议等项目。


1981年,澳中学生交流计划的首批学生毕业于悉尼大学。 

后排左起:侯维瑞、杨朝光、钱佼如、杜瑞清;

前排:王国富、黄源深、莱奥妮·克莱默、胡文仲。


2013年,前驻华大使孙芳安、大卫·沃克教授, 李实和约瑟夫·格雷夫斯先生观看北大剧社演出的澳大利亚戏剧《燃烧的疯人院》。



回  顾

Review


作为第一任澳大利亚驻华文化参赞和澳中理事会创会秘书长,梅卓琳教授见证了中澳间的许多第一次——在墨尔本印刷的第一份《中国日报》就是由她保存的。此外她还促成了兵马俑的首次境外展,见证了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首次中国演出,以及为昆士兰的学校开发第一批中文教科书。来看看梅卓琳教授自己的讲述吧。



“1972年,澳大利亚人对这个人口比他们多60倍的国家知之甚少,而中国人对澳大利亚还不如对阿尔巴尼亚了解得多。在各国政府迅速发展官方关系的同时,ACC把促进民间联系和教育交流作为其使命……四十年后,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随着商业、旅游和教育联系的扩大,在华的澳大利亚人和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澳洲华人在学术界、艺术界、传媒界和政界都有杰出的地位。然而,由于中国现在在外交和贸易方面对澳大利亚的未来越发地重要,所以仍需努力。年轻一代越来越认识到澳中关系的重要性,但在某些地区和农村,老一辈人仍然存在冷战思维的残余。”

——梅卓琳教授,1978—1984创会秘书长

澳大利亚员佐勋章获得者 (AM)



鸣  谢

Acknowledgements


感谢史伟立理事会主席、魏华德理事会成员以及澳中理事会四十周年项目负责人和澳中理事会现任成员与秘书处;感谢外交部和贸易部的工作人员、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感谢CRE8IVE的克莱尔·弗兰纳里女士和劳拉·西布利女 士;感谢周姗;并诚挚鸣谢所有分享他们的故事和图片的人士。


图文摘自澳中理事会四十周年纪念册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ACC的发展历程和精彩故事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