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囧囧有神(微信号:rorycrazy)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8年度最受欢迎专栏作家
全文共 5827 字 10 图,阅读需要 13 分钟
———— / BEGIN / ————
对于需要独立管理一条产品线的产品经理来说,都是以结果导向,需要按时按质交付项目。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要有好的逻辑能力,能从纷繁复杂的系统中,抽取一条或多条主线,并分阶段实施。
但是有好的逻辑能力,并不能帮助你达成最终的绩效,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因为里面还包括更重要的一项工作:项目推动,其中蕴含着大量沟通和协调工作。
如果说逻辑能力是掌控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那沟通能力则是展现自己感性表达的能力。
今天我主要来谈谈:产品经理如何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存在“我说了,但是他没有听懂”的情况;甚至是在对方明确点头,表示理解的情况下,最后执行出来的效果依然还是存在偏差——所以沟通不等于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指倾听者能完全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衰减较少,最终达成一致和共识。
有效沟通包含最主要的三个关键步骤:信任、沟通、共识,也即个人总结的“金三脚”法则:
沟通视窗:解决沟通中的对人的信任问题(第一步)
信息漏斗:解决沟通中的信息衰减问题(第二步)
共识金字塔:解决沟通中的争议处置问题(第三步)
那么下面我也将分别拆解三个思维工具,帮助大家更好理解“金三脚”法则,提升沟通技能。
一次有效的沟通,前提是信任;如果本身你的沟通对象,就不信任你,那你后面所说的话,对于他来说,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变成左耳进右耳出。
如何提高自己对于他人的信任度,这个是需要时间积淀,同时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沟通视窗,原名乔哈里视窗, 也被称为“自我意识发现与反馈模型”。
它是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道”这两个维度,将沟通双方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公开象限、隐私象限、盲点象限和潜能象限四大区域。
这四个象限基本包罗了我们日常沟通中的大部分情况,熟悉和了解每个区域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沟通这件事特别有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它在别人心中建立信任和尊敬感,让我们的话语传达更具成效。
1. 公开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在这个象限中沟通是最容易达成一致的。
比如这次2018年罗胖的年终演讲,强调“得到”要做最好的知识服务提供商,那如果你也是在得到上听过课的,并且认为内容真的很不错,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共鸣;之后他再说自己请了各种大咖,一起打磨课程,产出最优质的内容服务,你也就就更容易相信后面的佐证都是真实的——因为这些都是基于大家的共识范围内讨论的,也即双方公开象限越大,彼此越了解,沟通的效果就越好。
再比如:我们做一个信任度排序,你会发现双方关系越亲昵,信任度也就越高,其实本质来说就是公开象限逐渐放大的过程。
2. 隐私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
这个象限对于提升信任度有重要作用,需要正面表达,避免误解,我们把这一象限中的内容根据“公开难度”,由易到难再分为三层。
第一层:不好说、不敢说
我们有时候说话会犹犹豫豫,顾忌他人的感受,顾忌说完后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在产品开发中,代码完成到中期了,然后运营的小伙伴发现一个重大的需求设计错误,但是又难以启齿——怕说出来之后,产品和开发全部要推倒重来,最后就又把话语憋了回去;而最后上线之后,被用户骂声一片,依然还得重做。
再比如老板做了一个决策安排给执行,但是其实自己内心是有异议的,却迫于压力,当时点头认可了,而实际最后执行过程中又大打折扣,导致绩效不佳。
第二层:忘了说
“忘了说”其实是由于对相同事情的不同认知造成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职业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很多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别人其实并不一定知道。
比如每天下班最后一个从办公室离开的人,需要把自己电脑,公司所有门窗、顶灯给关闭掉——对于人事部门来说,他们认为这是常识;而对于一些刚入职的应届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就屡犯忌讳。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遮蔽性,而打破他的最好办法就是反复沟通,让对方给你复述,描述你的内容在他的脑海中长什么样子,是否理解清楚了,尤其是在双方信息背景差异极大的情况下。
第三层:不能说的秘密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又黑又深的秘密,它是人们内心的安全禁区,一旦越界,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这边我就不举例子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称,尊重别人心底的隐私也是符合人性的。
3. 盲点象限: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这个象限是最危险的,也是我们自我认知的“鱼缸”——外面的人往里面看得特别清楚,而里面的人却一叶障目。
更可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心理,在别人给出自己反面意见时,会天生具有对抗性,攻击回去;这就使得我们身边人就算看到了你的问题,往往也像皇帝新衣中的民众一样,默而不宣。
比如明明觉得一个小伙伴的运营策略能力不行,但是为了碍于面子,还总是在大会上夸奖她办事有方法,这种错误的信息反馈,只会使得工作距离目标值越偏越远。
所以打开盲点象限,我们就需要更多来自他人的真实反馈。
4. 潜能象限: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
这一象限对于其他区域的开发有着非常大的潜在影响,只有把自己做成开放状态,不断地从外界交换信息,才能成长。
其中有2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第一个就是需要“主动”,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主动告诉他人自己能做些什么;
第二个就是“空杯心态”,让自己变成小白。
那么从以上四个象限不难看出,获得信任感的要义在于:扩大公开象限(来自: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领导力)。
下面给出两个方法:
一是隐私象限转化为公开象限,称为自我揭示,主动向他人袒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让别人多了解自己;
二是盲点象限转化为公开象限,称为恳求反馈,请求他人指出自己的盲点,包括自己看不见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无意识的那些行为作风等。
举个“总结大会”的例子:
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就会有一次总结大会,由项目负责人进行自我批评和他人补充批评及正向肯定。
具体流程是:每一个人先分析自己在本次项目中认为做的有问题的位置,同时自己提出后期的解决办法,完成自省;同时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如果认为此人还有做的不好的位置,可以继续进行补充;最后其余的同伴对他本次做的好的位置进行肯定和正向激励。
背后的运作机理: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可以“自我揭示”,同时获得即时反馈,即时反馈分为负面和正面的,负面的反馈可以帮助自己消除盲点象限,发现自己平时不以为然的问题,而正面的反馈可以让自己加强工作信心,更加信任队友,让团队氛围更加融洽。
(PS:为什么不进行公开的自我肯定,因为一般自己说自己好是不具有可信度的,所以一般可以不干这种事情)
我们必须要承认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都是有信息衰减的,而且随着组织层级的增加,人数的扩张,沟通效率会越来越低下,这也是团队管理中的硬伤,会按照下面的漏斗,越来越失真。
1. 第一层漏斗:说不清
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说出时只剩下80%。
最关键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转述的时候,自己没有把内容理解清楚。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把要表达的关键内容抽取出来,然后通过逐字稿写出来一个纲要,读读看是否有二义性,同时看看有没有漏掉的关键点;
2. 语言表达的时候尽量用大白话,不要出现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让对方难以理解;
3. 要反复沟通,反复强调,不要认为一件事说过了,大家就都知道了,可以通过集体的会议沟通,单独的约聊,邮件发送,微信知会等,总之就是要说到人家看到你走过来,就能记起你之前说过的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五遍,甚至是十遍。
4. 特殊信息一定要书面文件及邮件沟通,以表明严肃性和法效感;
2. 第二层漏斗:听不进
而当自己说的那剩下的80%输出之后,由于双方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关系,可能在对方脑中只存活下了60%的剩余信息。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流环境,包括谈话的场所和时间,最好是自己和被谈话对象都心无旁骛,无打扰的时间段,同时还要注意当前听众的心情状况,情绪低落时候的谈话效果,往往达不到初始的预期;
2. 重新转述,当你描述完之后,让对方把你描述用他的理解转述一遍,以此来加以验证,看是否有理解上的分歧,杜绝不懂装懂的现象;
3. 注意表达方式,沟通是一件情商活,同样是说话,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需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在沟通中也要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每一次变化背后都会反映在脸上的微表情,及时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才能达到最后的沟通目的。
3. 第三层漏斗:有争议
当GET到所有能听懂的60%的信息之后,再往下可能还有一些是不被他认可和有异议的内容,所以其实真正能落地的可能只剩40%了。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再次追问一下对方,是否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让其充分表达出来,双方共同协商,看如何处置争议问题。
那么此时就需要用到我们的第三个工具–共识金字塔。
在我们沟通双方相互信任和充分表达之后,往往依然存在大量的分歧;我们不能统一每个人的思想,但是可以统一大家的目标。
“共识金字塔”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大家会发现往往争议点,来源于双方对同一件事情的观察角度不一样,所在立场不一样,才会导致后面的分歧,我来举一个例子:
比如用户登录时的加一个滑块拼图的验证,运营小伙伴质疑产品做得不合理,给用户登录增加了麻烦,流程不简洁;而产品小伙伴考虑的是:万一有爬虫攻击服务器怎么办?
所以一个是出于产品易用性上的考虑,一个出于产品安全性上的考虑——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怎么能聊到一起去?
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如果3次登录失败了,才会弹出滑块界面——这其实就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充分沟通达成达成共识。
所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金字塔,一共有五级,最下面两级属于【无效沟通】,上面三级才进入了寻求共识【有效沟通】的范围内了。
我们要知道:一个团队要有好的执行力,一定是上下一致,达成共识的,所以每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达成共识,我们需要让我讨论方式始终处于【有效沟通】的上三层金字塔内。
下面我们来逐级分析。
1. 对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不描述事实,直接辱骂对方,比如直接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攻击,如【傻X】,【二货】等,这是最低级的沟通,仅为逞口舌之快。
第二种是描述事实,但是主观意淫对方的想法,把自己安置到道德的制高点上,比如看到员工不加班,直接说这人没有上进心,可以回家养老去。但是其实也有可能是员工下班后,自己回家听课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这个其实都是因为对事实失真导致的,当我们准备做出判断的时候,最好是多方面收集信息后再下定论,而不要武断地给出结果。
2. 对事直觉性反对
这一般是来源于人性:因为我有一个观点,你只要和我的不一样,我就要反对你——因为每个人底层都是希望被认可,而不是被否定。
他们反对的方式也一般会有两种:
第一种努力的收集各种有失偏颇的证据来自圆其说,比如APP的首页图标导航区,希望加数字红点,提示版块内内容有更新,但是貌似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别人这么干的,就直接说:这个不合理从来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么干过。
但是如果往底层想:这个版块内总是不定期有内容更新,如何去更好的让用户感知,然后点击查看呢?
第二种针对对方观点断章取义的驳斥,比如领导说XX竞品的播放器功能做得还不错,你赶快去研究一下,你来一句,XX竞品又不是所有东西做得都好,没什么好研究——其实这个位置的重点,不在于是什么竞品,而是在于播放器功能的体验,这个时候其实应该多思考下,为什么领导会认为好。
普遍情况下,权威、常识、群众的理解,有其正确之处。但如果不加思考和辨别,盲目信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圭臬,那就是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了别人,只会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破除这种直觉效应的最好办法,就是基于底层的原则,然后向上推理,不断诘问自己“为什么”。
3. 对事理性反驳
到了这一层级,才真正进入了有效讨论的环节了,理性反驳是指:提出观点,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位一体闭环的反驳,他就包含了一下两个步骤:
第一,反对对方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论点;
第二,用严格的推理和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比如在做产品需求优先级评级时,运营要求先做活动支持——因为在当季是用户刚需高频爆发的时间窗口,是最好的拉新时机;但是技术这边APP登录流程都还有BUG没有修复,每天都会导致许多用户在后台反馈登录不上。
此时就需要产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拉新也是需要走登录流程的,如果让用户注册完了,无法登录到APP中;体验就非常糟糕,后期就会不相信我们的产品,拉来的新用户反而没有留存,变成了一次坏的口碑传播。
所以你会看到:上面包含论点-先修复bug,论据-用户现在拉来了登录不上,论证-体验差,用户就不再来,达不到运营目的。
但是这其中也需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方式——因为你不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和他对抗,这种沟通不论是最后哪一方胜利,都是失败,会造成内心深处的排斥感,所以下一层级会更加让沟通有成效。
4. 对事提建设性建议
不光是自己拿出观点,同时还有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帮助对方思考漏洞,补齐论证;而不是为了驳倒或击败对方,让自己在讨论中取胜,显得对方愚昧——他的态度是正面积极,有利他思维的。
继续上一个案例,如果在后面加上这样一段话:
可以看出:加上这一层之后,就是再往共识层去牵引,基于大家共同的目标和意义去展开讨论,当然如果最后借调不回来,大家也能互相理解对方的思考路径,这样才是比较好的互惠式的沟通。
5. 寻求双方共识区
这一层其实就更加要水平了,需要具备更加高的抽象和总结能力,把视角往上再抬高一个层级,用一个更加宏观的观点,把双方互认的合理区都涵盖进来。
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牛顿的经典力学,并不存在谁更正确,本质上只是物理学在高速和低速状态下的不同模型罢了。
我们始终都得记住:沟通不是打仗,不是辩论,不是为了争个输赢,而是为了达成共识;只有一致了,团队才会展现出超强的执行力。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