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最担心的日常是什么?
吃饭,对不对!
看到歪果仁垂涎欲滴的样子,自己尝了一口却直接郁闷爆表。
于是就有了一条忠告:歪果仁的餐评,你可千万别信。
同时还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国外的很多中餐馆,为了发展而调整成中西结合式口味。
但这一切,如今,在纽约,不存在的!
美国食评网站Eater发现了大纽约里的“隐秘”的中餐吃货圈,一个完全由第一代中国大陆移民和中国学生组成、靠微信传播而非中文母语很可能完全忽略的小圈子。
Eater惊讶他们不靠美国人信任的渠道(Instagram上面的网红+Yelp上的食评)等发展起来,靠的就是微信。这是一个主流纽约人往往不太了解的世界。
报道称,纽约的留学生和华人依旧像在国内一样,通过各种微信公众号来决定自己去哪里吃饭打卡,他们认为,这比米其林推荐、Yelp和《纽约时报》的餐评靠谱太多了。
而对应的集中在曼哈顿中国城和法拉盛的中餐馆也逐渐还原最地道的中国风味。
他们的服务范围也有所调整,顾客几乎都是中国人。有些中餐馆甚至无余力接待不讲中文的餐客。
报道分析,造就了纽约中餐低调的辉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近十年来,一是微信的风靡已经吸引了10亿以上的月度用户;而正好有大量中国移民涌入纽约。
2000-2015年,在纽约市的非生于美国的华人数目增加近50%。据政府数据,中国移民是纽约人数增长第二快的移民群体。相比之下,纽约市人口在同一时期总体增长约7%。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国移民群,是以年轻人为主。比如,2016年的纽约大学中国留学生人数比2012年翻了一番,这已经影响了曼哈顿东村的餐饮业。
哥伦比亚目前有近5000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远多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留学生人数。
鉴于这两所学校在国际人口规模方面排名全美前三,其表现出的中国学生的飞涨现象代表的是全国性趋势。
现在的华人新移民身份也更加多样化。几十年前,大多数中餐馆的业主和工作人员来自广东或福建,做的也是美式中餐,左宗棠鸡就是典型例子。
如今,无论工作人员还是客户,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偏远城镇。这样一来,年轻人对中国食物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促进了中餐的多样化和特色性。
相关的纽约美食荐号最初是一群喜好分享美食体验的人义务服务同城小伙伴。到2015年左右,这些公众号就广为人知,也就发展成为商业运营号。
虽然餐评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全部尝鲜后所写,但据客户反映,也好过看外网评价。对餐馆来说,在微信的推广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
微信平台和外网食评的主要区别是,微信更注重食物食材和味道本身。描写也很细致,关于每一道菜的观感、口感和香味。而外国人更注重环境、服务,甚至是厨师的背景。
面对这个超隐蔽又超高人气超强影响力的纽约食圈,国外媒体和外国小伙伴自然是叹服不已。
Patch:对于一些中国餐馆来说,微信正在主导他们的食评影响力画风
菲律宾网友强烈呼吁:
为什么不能来一个菲律宾电脑家为菲律宾的食物做同样的事情呢?出国旅游时,看到菲律宾同胞非常亲切,而且我也一直很自豪很爱分享我们大厨们的作品。
“文章实在是太有趣了,以后我绝对会多看这种主题的。”
对于很多华人来说,这样的中国餐馆简直如同家的存在。“尽管是身在海外多年的华人,也很难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氛围。”
“这篇文章很棒,对日渐繁荣的地区性中国美食圈做了很好的功课。”
有人秀出了中国自助式扫码点单,歪果仁对此也是各有说法。
“我还是喜欢看付款时,朋友们抢单的场面。”
“非常有趣也很高效。我很诧异全世界的饭店并没有普及这种做法,同时也很奇怪,在比特币很通行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这种操作。”
“我是巴西人。之前去深圳时觉得吃饭很困难,但是看到这张图,我又开始想念美味和黑科技了。”
身在英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北欧的小伙伴,你们此刻在想些什么呢?
欢迎关注最更英国的微信号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文/尖耳兔, 编辑/J,
文章参考 Eater; Patch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添加星标,不错过任何好文
推荐一个放心的海淘商城:
英伦大叔好物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