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引发的血案
近日,一位ID为“阑夕”的微博网友发文表示,2018年某外卖平台的骑手们,最想对客户们说的三句话是:
及时接电话;
把收餐地址写对;
收餐时说声谢谢。
大部分网友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在感谢外卖员们的同时,也想向他们提一些小意见。
可有一些网友对于第三句“关门前说声谢谢”感到不满,
还因此怒怼:
“我花了钱为什么要说谢谢?”
“送外卖的有什么资格要求我感谢他们?”
“到底该不该跟外卖员说谢谢?”
本是吐槽平时点外卖经常洒汤的生活琐事,许多人的关注点却“离奇”地偏向远方——“谢谢?为啥我要跟外卖员说谢谢?”
揪住外卖员“要求”顾客感谢的这句话,有人怒怼,自己有没有表示感谢完全属于个人权利,一个“小小”的服务业人员有什么资格提出这样的“强硬性”要求?
还有人认为自己是消费者,付费购买服务,外卖员拿工资提供服务,两者是平等的交易关系,凭什幺要给外卖员表示感谢呢?
网友:你不先说“您好”,我就不说“谢谢”,反正“不点外卖你们全都失业”,我又没损失。
更有偏激的网友,直指外卖员的这个“呼声”是“贪婪至极”,明明是外卖员更应该向顾客表示感谢,因为是这群“衣食父母”肯定了他们的价值。
这个“神奇”的逻辑也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 为何说声“谢谢”这么难?
在被其他网友指责时,有人更是斩钉截铁回答:
没有,服务人员没有资格被感谢。
这种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消费者高人一等位置的态度引发了大量网友不适。
因为他们的言论里有一个悖论:如果“理智”地认为双方只是服务行业平等的两端,那把要不要说“谢谢”变成了一个对方有没有资格期望、我需不需要放低身段给予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很多与人交往——特别是和服务业人员打交道——的时刻,说句谢谢只是基本的社交流程,并不会掉块肉。
餐厅服务员帮你倒水了,公交车司机多等了你十秒钟上车,出租车司机提醒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商场收银员把买的衣服叠好放进袋子……
这些场景里,的确人和人是在交易关系的两端,可是在结尾处说一句“谢谢”只是再自然不过的善意和人情味儿。
可笑的是,原来这种基本的善意,在今天的舆论场中都成了个值得大张旗鼓吵架的话题,甚至要被误以为这就是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了——
那这么看来,“道德绑架”这东西也未免太廉价了一点。
3. 不习惯说谢谢的社会
这次的争论,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反思。
有的人觉得很疑惑,原来不是每个人都默认待人接物时理应“客气”一点儿啊。
在很多人眼里,跟陌生人打交道时说你好、说谢谢,麻烦人时要说“请”之类的客气话,明明已经成了社交的基本操作。都客气两句,大家都好过。
就好比一天能说8遍sorry的英国社会——
地铁上不小心碰着人衣服了,公共场合打了个喷嚏,两个人迎面走来没有默契地找好错身的方向,都要异口同声地互道sorry。
这样频繁地使用敬语哪怕只是嘴上形成习惯、心里没有一丝波澜,至少也是个文明社会该有的好习惯,表明不愿冒犯他人的尊重。
实际上,理想虽然如此,我们社会的共识还真的没有进步到大家能把礼数做得那么周全。
我帮了你,你却像大爷一样理所应当,连句谢谢都没有。
别说能主动帮他人着想了,像上图吐槽的、连基本的你来我往的礼貌都缺乏的场景,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说起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还没习惯说“谢谢”的环境里吗?
但按理说,现在流行的情感文化中,大家说起谢谢都挺痛快的。发个朋友圈都是,谢谢你爱我,谢谢你爱过我,谢谢生命赐予我的一切痛苦……对世间万物都能充满感恩之心。
可是唯独到了生活里却容易忽视别人主动释放的善意并非理所当然,忘了给一点儿礼貌得体的回应。
或许,我们应该回到我们的儿时,那时天很蓝、日子很慢,课本里教我们对任何一个认真可爱的人说谢谢。
素材采写:熊熊
责任编辑: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