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欧洲人将十几只穴兔释放到澳洲野外,这些兔子后来泛滥成灾,成群的兔子将澳洲荒野啃得寸草不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对此,有些网友异想天开地说,将最爱吃兔子的猞猁引进澳洲,就可以解决兔灾问题。从最近的读者留言来看,这种说法在网上很有市场。
对此,动物志必须进行辟谣,对付一种入侵动物穴兔,而引进另一入侵动物猞猁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更尴尬的是,这个鸩根本止不了渴。
猞猁难以抑制兔子
食肉动物中,猫科猞猁属成员可以说是捕兔专家了。欧亚猞猁和西班牙猞猁喜欢追捕欧兔和穴兔,加拿大猞猁更是以雪靴兔为唯一主食,其饮食中雪靴兔占比可高达97%。然而,即使是猞猁,也难以起到抑制兔子种群的作用。
加拿大猞猁和雪靴兔种群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说是生态学家研究捕食关系的一个经典模型了,上了各种生态学教材。人们发现,猞猁和兔子数量都以8~11年为周期波动,但是不同步的,先增加的先减少,后增加的后减少。
雪靴兔密度波动很大,高的时候可达1500只/平方千米。生境内的食物无法养活这么多兔子,随着猞猁捕食的增加和饥荒的开始,雪靴兔种群开始下降。
猞猁密度下降要比雪靴兔滞后一两年。当兔子刚开始减少的时候,猞猁仍然吃得很好,因为它们很容易捕到饥饿的兔子。但随着兔子种群的崩溃,猞猁最终也会减少。
雪靴兔密度高峰期,加拿大猞猁几乎只吃兔子,平均每三天抓两只兔子。但当雪靴兔变得稀少,猞猁也开始抓松鸡和松鼠充饥,还会吃鹿尸。但这些替代性食物无法满足猞猁的营养需求,猞猁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领地到处游荡,寻觅些食物充饥;由于缺乏足够的脂肪储备,它们很难捱过北方的严冬。
营养不良对猞猁繁殖有重大影响。雪靴兔密度高的时候,成年雌猞猁每胎产5仔,一岁多的小雌猞猁也参与繁殖,每胎能产4仔;而当兔子密度低的时候,年轻猞猁就不再繁殖了,成年雌猞猁也主要生单胞胎;兔子密度极低的时候,猞猁繁殖完全停止。随着兔子减少,雌猞猁受孕率从73%下降到33%。在兔子低谷期,雌猞猁即使产下小猞猁也养不大,可能连续三五年没有一只小猞猁成活,成年猞猁也会大量饿死。
雪靴兔低谷期要持续几年,等到栖息地内被兔子破坏的植被恢复,兔子种群再次增加。兔子繁殖率很高,每年产好多胎,每胎产好多仔,因此种群恢复很快。当雪靴兔种群恢复,猞猁也开始大量繁殖。
这对捕食者和猎物的周期性波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以往生态学家认为,猞猁的捕食是雪靴兔数量从高峰期跌落的主因,然而在加拿大西面的杰奎德岛和东面的爱德华王子岛,没有猞猁存在,雪靴兔种群依然存在周期性波动,兔子吃光了植被才是其种群周期性崩溃的主因。
因此,在猞猁和兔子的博弈中,兔子才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个。猞猁等捕食者都存在密度依赖性调节机制(种内斗争),数量不可能增加到太多,捕食作用终究是有限的。而反过来,兔子数量锐减就必然会影响猞猁。打个比喻,兔子和猞猁都时高时低的像玩过山车一样,但兔子是开过山车的,猞猁只是个坐过山车的。
生物防治的失败案例
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导致物种入侵的事情,在澳洲历史上真实发生过。1935年,澳政府为了消灭甲虫,提高甘蔗产量,引进了蔗蟾蜍。结果甲虫没灭,蔗蟾蜍却泛滥了,现在在澳洲已经超过两亿只。很多本土捕食者因误食剧毒的蔗蟾蜍而被毒死,包括袋鼬、蛇类和鳄鱼;泛滥成灾的蔗蟾蜍吞食大量昆虫,继而危害本土食虫动物,如石龙子。
澳洲研究人员也曾尝试引进兔子的天敌,但不是捕食者,而是病毒。1950年,澳洲的兔子有6亿只之多,为了治理兔灾,人们有针对性地释放了粘液瘤病毒。这是一种专门感染兔子的可怕病毒,死亡率极高,很快导致兔子数量下降到不到1亿只。
然而,病毒终究无法彻底消灭兔子,经过协同进化,它们开始走和平共处之路,兔子对病毒抵抗力越来越强,而病毒对兔子毒性越来越弱。1970年,澳洲兔子数量恢复到2亿只,1990年又恢复到3亿只。人们又先后投放了毒性更强的杯状病毒和K5病毒,兔子数量始终维持在2亿只左右。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靠病毒消灭兔子是不可能的。
澳洲兔子从来不缺天敌
事实上,澳洲兔子从来不缺天敌。穴兔登陆澳洲的时候,这里已经有野犬和袋鼬了,赤狐是和穴兔同步在澳洲扩散的。而且人类一直站在兔子的对立面,这100多年来,人类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兔子,从悬赏捕杀,到修建围栏,再到投入病毒,没有任何一种自然天敌消灭兔子能比人类更高效。
然而兔子还是泛滥了,最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的竞争者。几千万年来,澳洲的生物一直在独立进化,本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澳洲一直还是有袋类的天下,而其他大洲有袋类早就被真兽淘汰了,论生存能力,真兽远胜过有袋类。穴兔在老家欧洲是和众多真兽共存的,来澳洲面对脆弱的有袋类,自然脱颖而出。
兔子繁殖能力极强,在争夺食物、栖息地的直接竞争中胜过有袋类,而且,它在逃避捕食者的似然竞争中也是优胜者。兔子更为机警,有了迟缓的有袋类这些唾手可得的猎物,食肉动物为什么还要去费劲抓兔子呢?
网上有个段子,说人们将赤狐引进澳洲最初就是为了治理兔灾,结果狐狸也泛滥了。其实真不是这样,人们引进赤狐与引进穴兔的初衷是相同的,都是作为打猎消遣的对象。
赤狐是在1833、1845年分两次引进澳洲的,比穴兔还要早些,它俩在澳洲的第一个据点都是澳洲东南部,扩散也是同步的。赤狐是穴兔的重要天敌,但这个天敌的表现让人们大跌眼镜,它不但没能压制住兔子,反而与兔子“狼狈为奸”了。
兔子帮了狐狸大忙,正因为有了兔子这种充足的“储备粮”,狐狸才能够在澳洲泛滥,有兔灾才有狐灾。而作为“报答”,狐狸把大量本土有袋类灭了,帮兔子进一步扫除了竞争对手,兔灾更严重了。
根据澳洲官方公布,赤狐至少导致了十种本土有袋类灭绝。它直接导致了鼠袋鼠科的衰退和荒漠袋鼠属的灭绝;引起多种中型地栖有袋类分布锐减,包括草原袋鼠、短尾袋鼠、兔耳袋狸和袋食蚁兽;有的地方的狐狸还学会了爬上树捕杀考拉和袋鼯。这一笔笔“血债”,都有兔子的一份“功劳”。
天敌的作用往往是“雪上加霜”的,它通常无法把处在高位的优势猎物物种给压制下来,反而会使处在低位的劣势猎物物种的处境更加难过。
猞猁引进澳洲结局猜测
通过前面几个活生生的生态案例,猞猁引进澳洲的结局不难猜测。猞猁喜欢密闭的环境,澳洲植被稀疏,环境开阔,猞猁多半不能适应。而一旦站稳脚跟,猞猁必将在澳洲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狐狸和野犬爬树能力毕竟有限,难以威胁树上的动物,野猫体型不大,奈何不了大型鸟兽,而这些对猞猁来说统统不是问题。尤其是欧亚猞猁,体重有15-30千克,进了澳洲基本是想杀谁就杀谁了。狐狸和兔子都是欧亚猞猁的本土猎物,澳洲有着如此丰富的猎物,猞猁种群爆发是必然的,而最大的输家将是脆弱的本土有袋类。
综上所述,猞猁是无法治理澳洲兔灾的,只会引发更大的生态灾难。
还有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决定了不能在澳洲引进猞猁。澳洲人对兔子深恶痛绝的最大原因是破坏植被,与绵羊争夺口粮。而猞猁是臭名昭著的绵羊杀手,一个极端的例子中,1948年有一只欧亚猞猁一夜之间杀了30多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