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国庆日表彰杰出人士,西澳陈振发医生及其澳洲多位杰出华裔获勋衔

2019年01月27日 微珀斯




昨日1月26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节,澳大利亚政府每年在这一天颁发给杰出的澳大利亚人多种奖项,表扬对澳大利亚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士。


澳大利亚勋章(英语:Order of Australia)是由澳大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5年2月14日创建,旨在表彰那些为澳大利亚及人民作出卓越贡献或突出服务的澳大利亚公民。


等级对应于英国相对应的勋位,包括了:爵级勋位(AK/AD)、同伴勋位(AC)、官佐勋位(AO)、员佐勋位(AM)、澳大利亚奖章(OAM)。


在昨日受勋的895名获得者中,多位华裔人士获颁AM和OAM勋章,他们来自各个界别、各个省份,但都有一个共通点——既在本行业成就卓越,亦投身于慈善工作造福社会。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服务西澳中华会馆数十载,陈振发见证华社变迁

澳大利亚珀斯市中心Northbridge矗立着一座两层小洋楼,上书简洁的“中华会馆”四字,背后却是逾百年的历史沧桑。身为中华会馆元老会主席的陈振发(Chin Huat Tan)医生,见证了西澳华人小区过去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振发的父母来自中国,而他则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1968年,他只身赴澳成为西澳大学(UWA)的医学生,奠定了他一辈子的悬壶生涯。

1980年,为了给当地多做贡献,他成为了中华会馆的一员。从那以后,筹办中国春节文化节、组织社工为孤寡长者打扫房屋等等,均成了陈振发的分内工作。

此后,他也历任了中华会馆副会长(1982-1983)、过渡临时会长(2008-2009)、元老会主席(1992至今),并获颁终身会员(2010)。一点一滴的付出不仅拉近华人与当地社会的距离,也为他带来OAM勋衔的荣誉。

谈到对年青华人的勉励,陈振发表示,牢记自己的根最重要。身为华人,不能丢掉中华文化的根。

今年获颁授OAM的4名华裔人士:(左起)陈源利、王兴光、陈振发、陈伟贤。


举办塔省首个春节庆典 陈源利竭力团结华人

近年,塔省逐渐成为旅游的热门地点,公路上穿梭着自驾游的华人,但数十年前这个南方岛屿却鲜为华人认识。而在这里,一直有一位华人,为凝聚当地华人华侨的力量而默默耕耘着,他就是陈源利(Daniel Yuen-Lee Chan)。

陈源利是退休中餐馆老板,他开设的“明园餐室”在塔省Sandy Bay有口皆碑。1968年,未能考入大学的陈源利鼓起勇气,远赴陌生的澳大利亚留学,自此落地生根。

离乡背井只身来到全英语的环境,陈老板称难免感觉寂寞:“最初班上只有我一个华人,又听不明白英文,不过多数同学都很友善,没有欺负我。塔省人很尊重华人。”

毕业后,陈源利开了中餐馆。“那时我30岁,在人生的转折点,觉得自已还年轻,何不尝试创业?”读书时,陈老板在他姐姐的餐馆帮忙,所以学得一手厨艺,加上当时塔省没有口味较地道的中餐馆,于是他开了明园餐室,“教外国人吃中菜”。这一做就是29年。

2009年,陈老板投身社会服务。他于2012年获选为澳大利亚塔省华人联谊会主席,上任后随即推行改革,加强省内华人间的凝聚力,2013年举办当地首个农历新年庆典,获得侯巴特市议会颁发小区活动大奖。


积极行善 王兴光致力慈善事业

拥有华裔血统和外貌的王兴光(Christopher Wang),是名副其实的“ABC”(Australian-born Chinese,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他于1963年入读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经济及会计学系,当年全系只有400人,尽是精英。毕业后继承父业。20年后自立门户,创办CWI International纺织品贸易。

他表示,获得OAM是他的光荣,许多杰出的澳大利亚人都应该得到此荣誉,身为在澳出生的华人,他感到自豪,必须回馈社会。“不论我们的家族来自哪里,这出色国家给予我们机会,我们证明我们是(这国家的)一份子。”

至于日后代代相传的家业由谁接手,王兴光似乎并不担心,虽然他育有两子一女,“如果没有人愿意继承便关了它。”


悬壶济世 陈伟贤救死扶伤暖人心

陈伟贤(Joseph Weiyin Chan)是一名医生,多年来,他服务于西悉尼华人小区。

陈伟贤于193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二战前随父母移居香港,后又赴上海医学院修读4年医科。移居澳洲后,他继续深造,取得X光专科医生资格。

陈伟贤退休前一直在自己经营的X光诊所工作。无论对待员工和病人,他都很有耐性,曾有一次,有病人等了很久也未看到医生,大发雷霆,陈伟贤向该病人耐心解释,使对方怒气全消。


呼吸病专家张玉娜下乡支援各地医疗

张玉娜AM

来自北领地的呼吸系统疾病女专家张玉娜(Anne Bernadette Chang)医生说,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大多数读医的人一样」,是从「想帮人」开始。怀着这份淳朴理念,父亲为海南人、母亲为马来西亚第二代海南华人的张玉娜,于1982年到墨尔本开启医科学业。

近三十年间,张玉娜发表过逾400篇学术论文,并在澳洲肺部基金会、亚太呼吸系统学会、澳洲医疗及药科学院、澳纽胸腔学会等机构任职。凭着出色的医术,她先后获昆省卫生厅的原住民医疗组和联邦卫生部的全国哮喘专家组聘用。

对张玉娜来说,医者不但要有父母心,还要四海为家。她曾在昆省远北、澳洲中部等地支援当地医疗事业,亦获三所不同省份的大学聘为教授。现时,她在北领地一个医疗研究中心担任儿童健康部门主管及门诊医生。全身心投入医疗服务的她,挤出时间接受本报访问,期间亦要随时on call(候命)。

张玉娜获得过多个医疗学会及基金会颁发奖项。而对于今次AM勋衔的独特「奖项」,她谦虚地表示,做医生从未想过获此荣誉,应有更多默默奉献的人比她更有资格,但她深感荣幸,会继续帮更多的人。


国际牙医翘楚陈德和屡次赴中国传授技术

陈德和AM

身为墨尔本执业的牙医,陈德和(Stephen Teck Hau Chen)有着一系列在业界响当当的头衔——墨尔本大学牙科学院临床副教授、澳洲牙周病学会(Australian Society of Periodontology)前维省主席、澳纽牙周病学家协会(ANZ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前会长、澳大拉西亚骨结合学会(Australasian Osseointegration Society)前会长,现为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主席。

荣誉的背后是一个典型移民家庭的奋斗史:祖父在19世纪从福建去到马来西亚做矿工,父亲在当地出生,后来到澳洲攻读工程学,其间邂逅陈德和的母亲并回大马诞下他。陈德和在马来亚大学获得牙医学位后重走父亲的路,1985年25岁时只身来到墨尔本追求更高的医学水平。

经卅年奋斗,陈德和终成牙医翘楚,成为国际口腔种植学会首位欧美以外的主席,更是首位华人主席。他介绍,该学会致力相关口腔医疗技术教育,为社会培育更多专业牙科从业人员。而能讲基本广东话和普通话的陈德和,近年亦多次到中国开展牙医技术教学,推动当地口腔医疗行业发展。虽曾游历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却始终与家乡福建缘悭一面,但他表示终有日会回去看看。

对于自己获颁AM勋衔,陈德和直言「不敢相信」。他认为这是对他多年医学工作的认可和尊重,感到非常感激和自豪。


北领地前市长林芳五代移民不忘传统

林芳AM

华人担任首府城市的市长少之又少,而来自达尔文的林芳(音译,Katrina Mary Chung Mei Fong Lim)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全澳首位首府城市的华裔女市长,而她的父亲Alec Fong Lim也曾在1984至1990年出任达尔文市长。

受父亲影响,林芳的生涯就是从服务社群开始。她在公共部门工作20余年,曾筹备北领地的联邦百年庆典、策划推广当地工艺品、出任澳洲心脏基金会北疆分会财务董事,还连续12年参与北领地澳洲日委员会工作。而最突出的,自然是她在2012至2017年担任达尔文市长。

任市长期间,林芳推动市政建设,制定和开展基建工程,改善当地商业环境和交通状况,还与中国的海口和日照分别建立姊妹市和友好关系。卸任后她回归社区工作,出任儿童基金会总经理、联合国澳洲协会北领地主席等,并为北领地中华会馆出力。

谈及当地华社,林芳赞扬华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令她深感自豪。虽然祖先在1860年代来到澳洲,作为第五代华人的她已不懂中文,但她认为,正是华人血统中敬老爱幼的传统和光宗耀祖的文化促使她获得今日的成就,而AM勋衔就是对她所热爱的事业的认可。


中法混血律师邓敏海助族裔同仁融入业界

邓敏海AM

若不看名字,大概很难看出这位黑黑实实的律师邓敏海(Reynah Man Hoi Tang)是一位华人。其实他是中法混血儿,父亲和母亲在50年代先后从香港和巴黎来到澳洲,成就异国佳缘。

作为律师,邓敏海常要与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他坦言,虽然法律界较少歧视,但总会存在无意的偏见。因此,他在担任维省律师公会(Law Institute of Victoria)主席、澳洲律师公会(Law Council of Australia)董事期间,开始思考如何支持更多少数族裔人士融入法律界。

2013年,邓敏海与同仁成立了澳洲亚裔律师协会(AALA),并创立了以澳洲首位华人律师麦锡祥(William Ah Ket)命名的奖学金,每年表彰一位在平等、多元化或法律方面发表优秀文章的青年律师。

邓敏海表示,如今看到越来越多亚裔面孔出现在律师楼,甚至擢为资深大律师、委任法官,深感欣慰。如今,他也是维省民事及行政上诉署(Victorian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Tribunal)审裁委员。

对于自己的华人身份,邓敏海表示惭愧,因完全不懂中文,到过中国几次也未曾返过广东番禺的家乡。但他知道自己中文名的写法,也让孩子学习中文,希望弥补几近缺失的文化传承。而对于自己的AM勋衔,他表示微不足道,但感谢提名他的人们和机构。


 水资源专家袁志国身体力行提倡环保

袁志国AM

获颁AM勋章的昆士兰大学教授袁志国(Zhiguo Yuan),谦称推荐者有点抬举了。

1998年从中国大陆来澳的袁教授,来澳前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之后又在比利时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6年。在澳洲,他在昆士兰大学高级水管理中心历任副董事(副主任)和董事,并在2007年起任教授。

袁教授主要从事污水处理及水管理研究,而昆大高级水管理中心是全澳多个省地水务局及一些大企业的合作伙伴。

袁教授说,澳洲的水管理水平全球领先,其经验获世界重视。他也经常代表昆大参加全球各地的水管理研讨大会,上周便在重庆大学参加一个中澳科技研讨大会。

此外,从2017年起,他出任全澳华人学者联合会主席,该会主要作为澳中合作桥梁,促进两国学者交流。谈到今次获颁勋感受时,袁指这是自己工作的新里程碑,今后将更加努力,希望对澳洲的水管理研究,以及澳中学者交流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他说,气候变化现已常规化,是全球问题,澳人应在环保方面做得更好,例如他的家居便安装了4.5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二氧化碳减排贡献一分力。他也呼吁澳人珍惜每滴水,因为当一天水龙头没有自来水时,人们才知道水珍贵已太迟了。


 全科医生赵秀贤与病人共度难关

赵秀贤OAM

比起医院的专科医生,全科医生(GP)是诊治病人、接触社区的最前线。在马来西亚出生的赵秀贤(Eleanor Chew Sau Yin),正因热爱那种与病人一同克服困难的感觉和责任,而成为一名出色的全科医生。

祖辈来自广东顺德、13岁随父母移民澳洲的赵秀贤,从一踏上习医之路,便立定心志做全科医生。她在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s)读医时,发现自己喜欢聆听病人诉说病情和往事。在实习期间目睹耳闻其他全科医生在全国各地照顾病人、家庭和社区的故事,更加强了她要尽力改变生命那种使命感。

赵秀贤的能力最终获得认可,十几年来先后在皇家澳洲家庭医生学院(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及澳洲医学会(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昆省分会出任要职,并获联邦卫生部和昆省民事及上诉审裁署(Queensland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Tribunal)聘为顾问和审裁委员。

因赵爸爸和赵妈妈讲不同语言,英语才是赵秀贤一家的共通语言,而非中文。赵秀贤说,对自己不懂中文感到遗憾,但她亦自豪自己承传了工作勤奋、尊敬长者、家庭观念强烈的传统中国品德,因这些正是一位称职的全科医生应有的素质。对于今次获得OAM勋衔,赵秀贤说纯属意外之得,并深感荣幸。


服务本地巴西社区郑荣德人生甚多元

郑荣德OAM

若论奇妙的身世,大概非心理学家郑荣德(David Chong)莫属。其父母在逾半世纪前随一个中国杂技团漂洋过海演出,并在澳洲雪梨诞下了他。到他6岁又举家移民巴西,一住就是廿年。他之后回来墨尔本攻读心理学并定居下来。2000年,他创办了葡萄牙语的心理服务中心,服务本地巴西社区。

父亲是潮州人、母亲是上海人的郑荣德,以华人身份成为澳洲的巴西社区代表——他说很难定义「我是谁」,更愿称自己是「产地上的澳洲人,血统上的中国人,文化上的巴西人」。可能因为其多元身世,又或是继承了杂技艺人血统,郑荣德本身也多才多艺——除了是执业心理学家,他还是社工、舞者、歌手、作曲人、厨师……郑荣德曾作为澳洲艺术团一员参与巴西奥运会演出活动,并于2017年带领墨尔本艺团A is for Atlas参与香港西九文化区主办的文化体验活动。

他还在亚洲多所大学担任客座讲师,包括2014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心理学一年。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本身能说流利广东话的郑荣德因怕丑在香港一年都只讲英文,直至一次同事聚餐时无意中以广东话插话,震惊全台同事,「一年就学会了广东话?」

谈及获得OAM的感受,郑荣德表示,这是坚持多元文化和专业工作的惊喜回馈,深感背后有沉甸甸的责任。


锺兆祥塔省创联谊会推动华人地位谋平等

锺兆祥OAM

算上今年82岁的锺兆祥(Peter Sheu Cheong Chung),塔省华人联谊会(CCAT)已连续两年产生了勋衔获得者,可谓是当地华人社区的殊荣。

1948年,年仅12岁的锺兆祥跟随父亲,从广东新会来到澳洲边端的塔省,和更早来到澳洲的祖父一起「挨世界」。跟家人做了10年蔬果生意后,他决心创业,开了当地第一家有酒牌的高档中餐厅,大获成功。1969年,他与当地华人一同成立了塔省华人联谊会,并在1974至1977年、1980至1984年及1987至2012年担任会长,共达32年。

多年来,联谊会除了举办节庆活动、为新到埠的华人提供帮助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锺兆祥说,当年仍奉行白澳政策,因此成立华人组织,展示华人勤奋工作的能力和积极贡献,并通过社团与本地人沟通合作,以促进社会对华人的平等待遇。回望当年,他认为现时华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已实现平等,为几十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深感安慰。

如今,锺兆祥退而不休,除仍参加联谊会管理外,还紧贴时代学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并坚持每年参加当地的长者乒乓球比赛。问及本次获得OAM勋衔的感受,看惯沧海桑田的他豁然回答:「给我就拿呗,没什么特别。」


 太极拳教练方文洪兼任医科助理教授

方文洪OAM

如果说治病「主外」,修身「主内」,那墨尔本外科专家兼杨式太极拳传人方文洪(Boon Hung Hong)一定是「内外调和」的代表之一。

在福建出生的方文洪,自小跟家人移民北婆罗洲(现马来西亚沙巴),并于1966年到墨尔本修读医科。熬过白澳时代的艰苦学习环境后,他在澳洲扎根并先后成为墨尔本大学医科外科助理教授、蒙纳殊(Monash)大学外科高级讲师,并在两所医院出任高级外科专家及主治医生。

业有所成之外,方文洪亦走上传授太极拳的道路,而背后原来有段古:话说清末太极拳有陈、杨、吴、武各大派,后有博众派所长的综合杨式太极拳,其传人吴天顺在60年代到沙巴授拳。少年方文洪当时患上十二指肠溃疡症,于是一边求医,一边跟吴师傅练拳调和消化功能。祸兮福之所依,方文洪就是因此病而同时迷上了医学与太极拳。

1982年起,方文洪在维省中华协会开始向公众授拳,又于2000年创立澳洲综合杨式太极协会,至今已向逾4,000多人传授太极,学生不乏本地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对于获颁OAM勋衔,他表示高兴而荣幸,感谢政府的认可,亦感谢多元的澳洲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纳。


 服务社区逾三十年徐月兴:一生不休止

徐月兴OAM

布里斯本华人狮子会创会秘书徐月兴(Robert Yui Hing Zee)对获颁OAM勋章感意外,他感谢朋友及社区对自己一直以来投入社区服务的认同。

生于上海的徐月兴两岁随家人定居香港,1986年移民澳洲、定居布市,继续从事擅长的船务工作。当年布里斯本的中港移民不多,许多华人因不懂英语而被商家欺负。徐月兴毅然给予同胞们协助,从创办自己住区Stretton的「邻里守望」起,展开了至今逾30年的服务社区工作。

徐月兴在「邻里守望」的会议中,负责即场翻译,向华人传递会议讯息,又与委员们印制了相信是开创布里斯本同类组织先河、包含中英文的Newsletter(通讯),在未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这对区内华人获得讯息十分重要。

1996年,徐与朋友创办布里斯本华人狮子会,把社区服务进一步扩展。他又创办了昆士兰华人联合会,联系所有华社活动,并与中国官方及民间展开各种交流。为向更广大华人社区传递讯息,徐月兴2000年加入了4EB电台的义务华语广播行列,并两度成为昆士兰华语广播协会会长,以及执委至今。他说,服务社区一生不会停止。

徐又说,身为移民,一定要融入移居国社会,可向当地推介自己的文化,但不能迫人接受;移民也不可把陋习带到移居地,以免惹来讨厌。



本文采编于澳洲新闻网及其其他网络



关注“微珀斯”!俯瞰西澳州!

微珀斯-西澳门户微平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