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艇上观看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悉尼歌剧院矗立在悉尼的港湾里,既像风帆,又似贝壳,它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悉尼歌剧院已经在200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从这个角度看悉尼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悉尼港湾里千帆竞渡。
这就是逆光拍出的悉尼歌剧院与悉尼港湾大桥。
细看铁桥的结构。
来到悉尼歌剧院附近,看漂亮的港湾景色。
近观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成为悉尼的标志。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落成揭幕。悉尼歌剧院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最后一个背向海湾侍立。在阳光照映下,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海面上。
近观“贝壳”,真是漂亮!
从台阶地下通过,准备进入悉尼歌剧院里面参观。
进入歌剧院。
好的建筑就是从哪里看都特别的舒服。
长长的通道挂着许多的历史照片。
好像是世界各国的历史照,但都是黑白片。
左面的像是日本的什么寺院里的塔,右面的肯定是我国的天坛祈年殿。
让我们从内饰看起——精细的加工,独具匠心。
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且为木质的装饰。
在“贝壳”里向外看,可以清楚地看到两面的水泥筋在顶上相连,构成了”贝壳“。
从悉尼歌剧院里面看到的港湾大桥。
走廊宽敞明亮。
“扇骨”一般的水泥筋拔地而起,这真是精巧的设计,既减轻了结构的重量,又能保证结构的强度。奇思妙想中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的施工的精细程度,特别是无论横向和纵向,都有膨胀缝,这就保证了它能够经受得住烈日与严寒,日晒与雨浇的考验,虽然已建成使用了四十多年了,这些瓷砖居然无一脱落。
两片水泥壳相接,就构成了一个大贝壳。
再仔细看看向上、向外弯曲伸延的水泥筋。
工艺精湛啊!
歌剧院的前台与宽大的走廊。
向外延伸有平台。
休息厅是紫色地毯铺就的台阶,在此处可以休息,也可以看看大海。
水泥与木板相连接,加工精细。
继续向上走,准备进入音乐大厅。
哇,好大的音乐厅啊。据说有2690个座位,看上去富丽堂皇。
漂亮的穹顶,透出华丽的灯饰。
高大的空间却不使人感到空旷。
边上还有许多的座位。
大场面啊!
漂亮的座椅,却又不那么的喧宾夺主。
木质的穹顶能保证声音的准确传送。
参观音乐厅后走到大平台上再细看“贝壳”。
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2003年4月,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J·乌特松获得普利策建筑学奖。
据设计者J·乌特松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于是,悉尼歌剧院成为了设计者还活着的时候就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的一个项目。
悉尼歌剧院,人世间不可多得的伟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