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笑小姐S
不要着急定专业
美国的大学给学生们提供很多自由选择和尝试的空间。一般开学前两周,学生们可以自由去上喜欢的课,两周后再决定这学期要修什么课。很多学校也不要求学生很快定专业,大二甚至大三再决定都不算晚。
人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所以建议大家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些试错的机会。
很多专业和我们想像中的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你以为心理学就是喝鸡汤或者教你怎么看透别人的心理?其实要做大量的实验研究,很多时候是很枯燥的。
你以为经济学就是点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势?其实你可能每节课都在看着一堆model脱离现实的思考curve会怎么移动。
所以,大一大二时多去尝试一些不同专业的课,了解清楚了再定专业。
而很多学生,或者想“加速”学习,或者出于周围人的压力,在不尝试的情况下就草草定下专业。
曾经有学弟学妹来向我倾诉过苦恼:才大一周围人都早早定下了专业,而自己还不知道喜欢什么,压力很大。
其实S觉得,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选专业不是竞赛,不比什么你先我后。那些早早定下专业的人,真的就发展得更好吗?
我见过不只一个例子,有人直到大三大四才发现学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或者由于专业的限制无法申请到喜欢的工作或者研究生,或者不得已转专业只能延长毕业时间。
所以,趁着试错成本为零的时候多做尝试吧。越往后走,改变的cost就会越高。
双专业甚至三专业真的有意义吗?
大二时,我上了几节亚洲研究和历史课,这些课程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虽然在中学时也学过文学经典,上过历史课,但是美国的讲法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我第一次发现,《红楼梦》里的人物心理,原来有这么多可挖掘的地方。第一次学会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性格来分析他的人生选择。
于是当时萌生了辅修历史专业的念头, 历史系一位资历最老的教授甚至还答应亲自当我的导师。然而在询问了多位教授的意见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什么呢?
第一,不会有任何recruiter或者graduate school会因为你是双专业或者三专业觉得你更impressive。听起来是不是很诧异?现在仿佛简历上不放一个双专业都不觉得自己是好学生。然而这却是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 officer 和公司的 recruiter 告诉我的共同答案。
他们在面试时喜欢问那些双专业的 candidate: 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专业呢?他们有什么交叉点?对你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如果答案不够令人满意,他们反而会觉得candidate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多个专业也意味着你有更大的风险拉低GPA,公司申请条件往往有对GPA的最低要求,却没有对专业数量的最低要求。面对一个高GPA只有一个专业的candidate, 和一个三个专业却GPA很低的candidate, 你觉得recruiter 会选哪个呢?
第二,多个专业意味着你要把更多时间花在无用的课上。每个专业都有一些规定的基础课,也许你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完成学位不得不上。这也就意味着你要放弃其他感兴趣的课,或者社团活动、社交时间去完成这些课程。
相反的,就算你只有一个专业,也大可以兴趣为导向去上其他专业的课。所以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一些功利的原因去多修一个专业,得不偿失。
第三,在两个学科有交叉点,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有些双专业也是非常合理的。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同时修统计和神经学两个专业,用大量统计学的知识去研究人脑神经的规律。所以如果你想清楚了所学的两个专业对以后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双专业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在这里讲的只试用于美国的情况。而国内大学的学生们,可能还要参考国内的具体情况来做决定。
选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课
从本科到研究生是一个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程,越往上走学的东西就越精越专,本科的几年可能是你最后去广泛了解其他学科的机会。
鼓励你们在选课时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一点,多去试试你之前并不了解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计算机等等。
这些看起来无用的marginal knowledge, 往往会成为让你脱颖而出的 secret weapon。
乔布斯早年在上学时修过书法课。当然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个书法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兴趣为出发点的课,却为他之后设计苹果的字体提供了极大帮助。
在几周前的哈佛中国论坛上,听超模陈碧舸分享了一个例子。
在宾大学习时,她选修了市场营销和心理课,当然当时的目的并不是因为这些课对模特工作有任何帮助。然而就是因为心理课,让她能在团队士气低落时鼓励自己的队友。而通过市场营销课,她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人用中英文沟通。
这些extra的技能让她比其他模特走的更远,更是在《爱上超模》节目里展现了超高的情商和智商。
因此,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多学一点跨界学科的知识,往往能成为你的 competitive edge, 起到加法甚至乘法的作用。
有意识的寻找mentor
我们都知道在美国networking 的重要性,也提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两位mentor, 一位麦肯锡的校友,和学校的校长夫人。
而我们最容易建立起的mentor关系,莫过于和自己的老师, 大学里的教授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是有很多资源的。
教授们一般都很愿意学生去自己office hour的,我在耶鲁第一学期统计课的一位教授,甚至在课堂上诉苦自己太孤单了,“央求”同学多去office hour。有同学在工作上遇到统计学的问题,他甚至会不厌其烦的在电话上和同学讨论1个小时。
在大学里的另外两位 mentor, 是亚洲研究和历史系的两位教授。我基本每周都会去办公室找他们,一坐就是一个小时,不聊学习也不聊课,聊的都是我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他们总会给我一些很有帮助的意见,
东亚研究的那位教授是耶鲁东亚研究系的博士,她把我介绍给了学校的多位教授,各种有用的资源她都会帮我想到,我申请耶鲁的推荐信也是她写的。
历史系的那位教授,是整个系资历最老的教授,和哈佛、耶鲁、牛津等多个高校的历史系都有很强的connection,他更是主动提出可以把我推荐给这些学校去读历史研究生。
虽然最后我并没有读东亚研究或者历史系的研究生,但是一直十分感激这两位老师对我的关照。感谢他们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我的发展,在迷茫时为我解惑,在低落时给我鼓励。
在面对一些人生的困惑和选择时,这些长者的建议往往比同龄人更有用。
成功的大学经历就是高GPA吗?
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如果你的目标是读博或者申请法学JD,那就好好保持自己的GPA,以学习为主。
而我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想去读博的,所以GPA在学霸如云的中国学生里,只能算是中等。我觉得,GPA这件事情上不用追求极致,3.7以上基本是够用的,申请fellowship、研究生、工作都没有多大问题。
美国的大学里有一句话,学习、社交、睡觉只能选两样,就看你如何选择分配了。一样占得多了,就意味着势必要牺牲其他两部分的时间。
如果只是追求高GPA,又何必要出国呢?国内的应试教育比美国做得更好。
中学时代,我们觉得好学生的概念就是成绩好。而美国的大学里,你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学生的成绩。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广泛参与校友活动,对community有影响力的人。
从美国大学的招生选择上就能看出来这点,今年申请季,莱斯大学拒绝了100多个SAT考满分的同学。
来到一个国家学习生活,是我们充分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机会。而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要学会独立,经受挫折,往往是成长的最快的时候。所以S觉得,要把握好这个成长的机会,多做尝试,跨出你的舒服区,不管是参加活动、交友还是networking,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从实际的角度来考虑,申请工作时单单有GPA也是不够的,公司还会看你的领导力活动,课余活动。面试问题中的一些behavior question, 需要你举出一些具体例子来回答如何领导团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如果没有丰富的课余活动,都很难回答的上来。
第二,参加社团可以帮你找到集体归属感,认识新朋友。大一一年,S和很多人聊过天,却没有觉得有特别close的朋友。直到大二开始创办AIESEC,需要和很多人一起工作,才慢慢有了一些很熟悉的朋友。而另外一个创始人,还成了我在莱斯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经常在一起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现在还时不时打个电话update近况。
第三,很多年后回头看,你不会记得课堂上学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作业,但你也许会记得和朋友们的旅行,参加的某场活动,某个校友说过的箴言。
要提早毕业吗?
美国的大学允许学生修完课就毕业,所以也有的学生选择3年就毕业。
然而除非是经济考虑,否则并不建议这么做。
我也曾面临类似的选择,大三我就修完了所有的课,再加上我比其他同学要大一些,提早毕业的压力其实更大。然而在询问了教授、校友、导师等多方的意见后,我最终还是决定老老实实的上完了4年。
大学4年,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任务,每一年你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成长的过程是不可压缩的。
曾经因为年龄的压力,我想早早毕业,每学期都上7门课,是学校里规定可以修的最高课程数量。回头看,那几个学期我过的很miserable,GPA下滑,每天睡眠不足,基本没有任何社交时间。后来减少了课程数量,幸福感暴涨。
任何事情都是有cost的,看上去3年毕业节约了时间,其实miss out了大学里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国际学生来讲,多一年也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时间在美国做实习,找工作,积累经验。如果你想毕业后留下美国,扎扎实实的读完这4年就更必要了。
要知道,和你竞争的那些美国同学有着祖祖辈辈在这里积累的人脉、经验,而你只有4年的时间可以弥补这些差距,还想要把这短短的4年压缩吗?
大学里很多丰富的资源,在毕业以后就享受不到了。
大四期间,我在马士基集团休斯顿办公室做了1年。后来能作为Silver Scholar本科毕业就被耶鲁MBA直接录取,和这段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我的peers里,很少有本科生做过这么长时间的实习。如果我选择提早毕业,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当年在选择要不要早毕业时,我征求了多方意见,基本所有国内的人都告诉我说一定要提前毕业节省时间。而所有的美国教授和校友都告诉我说要读完这4年,一两年的时间在整个人的发展里根本就不算什么。
在后来耶鲁的面试里,面试官甚至问了我这个问题,“既然你在国内的大学也读过,那后来到了莱斯是读完了4年还是skip了”? 当我回答完完整整读了4年后,他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这个选择是对的“!
最后想说,我理解国际学生在美国是非常不容易的。记得第一周orientation week,学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curve, 说国际学生何时会感到孤独,何时会陷入低谷。那个时候我没在意,觉得自己适应能力快,根本不会有这些问题。然而回头看,我确实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才真正适应了美国大学的新环境。
大一刚到一个新的国家,一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适应。也许你也会经历痛苦,迷茫,孤独,然而不要有太大压力,时间会让一切好起来的。
那些一开始走的最快的人,不见得是走的最远的人。借用我一位Eva学姐的话,“横向看世界,纵向看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不是看1年两年,而是看5年、10年甚至20年。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本书,是当年在大学时代曾教会我很多的一本书,斯坦福教授写的《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应该也有中文版的叫《真希望我20几岁就能懂的事》。直到今天看,还是让我受益最大的几本书之一。推荐给大家,共勉。
耶鲁大学学生为你分享各种校园、职场、教育干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微笑小姐S"
回复 排名 看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及专业排名
回复 QS 看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回复 120 获取美国120所大学介绍
回复 条件 看申请美国研究生需要什么硬条件
还想读更多?(点击相应标签即可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提交申请,专业老师为你做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