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身边可能总个会有几个"金融圈大佬",在朋友圈推销着各种收益丰厚的投资产品,又或者打着"保本"的名号募集资金,进行各种"不为人知"的投资。
又是不禁让人感叹,发行"金融产品"的门槛也不过如此。许多不明真相的小伙伴,或许在盲目投资的过程中踏入其中的圈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颗韭菜",最终血本无归。澳财特邀资深澳洲律师陈一鸣先生,来揭秘某些金融产品背后的各种"天坑"。
"好兄弟一起干票大的吧!"对不起,您违法了!
"非法集资"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电视荧幕,投资人或许觉得这种违法行为离自己很远,却在无意间触碰了红线。在市场上最简单直接的融资常常发生在关系最好的几个人之中,投资人共同出资建立起一个单位信托(Unit Trust),共同投资诸如地产、其他基金或者股票等项目,"兄弟"几个常常会选出其中能力最强,对市场最为熟悉或者是最信得过的人作为单位信托的决策人,一个简单的"金融结构"就这么"发行"了。
这个看似简单又普遍的决策恰恰触碰了澳洲法律。无论资金数目是多少,在多人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形成了理论上"集资"。 "单位信托"不是"基金",资金使用和资金投向不受到任何监管,所有出资人需要共同参与到投资决策之中,这样的操作合法合规。然而当出资人把投资的决策权交给另一个人代理,该代理人并没有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授权的金融服务执照(AFSL)时,即使通过白纸黑字拟定授权合同,代理人仍然在"无意"间形成了"非法集资"。
目前这种情况在小圈子非常普遍,同时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对于单位信托的监管较松,因此一些外行的人把这样的代理"默认"为合法行为。然而一旦遭到举报或者遇到ASIC抽查,这些"基金管理人"恐怕无法幸免,并且资金池的参与者在审查的过程中也会蒙受一定的损失。
高回报低风险?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
除了"非法集资"外,投资人最常碰到的一类产品要数"高回报低风险"型地产基金,这类产品往往以项目中的不动产作为抵押。为了吸引投资人参与,有些地产基金更是开出了年化25%甚至是30%的超高回报,并且以地产投资低风险进行宣传。
不可否认,房地产作为另类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资产相比更为稳定,市场波动也相对更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地产类基金回报应该处于一个合理范围,也就是俗话说的行业指标,目前地产基金在澳洲市场的合理回报为年化12%至15%之间,超过这个区间的项目往往伴随更高的风险。
以年化25%的投资回报为例,这类地产基金的底层开发商往往资质欠佳,又或者由于项目的债务比例过高,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贷款,而急需资金周转。这些"新债"的偿还顺序偏后,所以只能通过超高回报率吸引投资人借款。
项目公司一旦破产,即使有土地作为抵押,但由于偿债顺序的原因,即使通过合法的渠道清算(如银行强制拍卖),钱在还清优先层级的债务后往往剩得不多了,因此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即便有土地作为抵押,但仍然类似于毫无保障的"借款"。投资人对与这类型的产品往往戒备心较低,即使基金管理人合法合规,但对于底层投资的债务结构不了解,往往会被"高回报低风险"的表述误导。
基金投资时间短,同时取出会破产
"没有锁定期"、"投资期限短"、"随时可以退出"是另一种基金常用的营销手法,由于流动性强,投资人会默认这类基金风险相对更低,只要在感到危机的时候把钱取出来就规避损失。这种"天才"的小心机往往与大部分投资人不谋而合,这种流动性的便利的反而成为基金风险的核心所在,最终使投资人血本无归。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基金管理人的资质,也不是底层资产的质量,而是基金投资项目的年限与产品承诺并不匹配。简单来说基金发行时向投资人承诺超高的流动性,如"退出前提前两周告知即可",而在产品成功募资后则把资金投入到时长为2到3年的项目中去,从而获得满足投资人需求的回报率。
如果单个或少量投资人想要提早撤资,基金公司需要从公司的"预备资金池"中垫付这部分资金,等未来项目到期再重新放回资金池里。
当市场面临较大的危机时,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投资人集中在同一时间撤离,基金公司预备金不足,项目回报未达预期,同时底层项目仍处于锁定期当中,公司无法在短时间之内支付如此大的金额,最终只能申请破产。
因此投资人在享受这类产品带来的流动优势时,必须仔细研究基金底层投资的锁定期,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产品"复杂"就是高大上,您可能成了被宰的羔羊
相对于上述两种产品,最后一个"坑"相对隐晦许多。
尽管不存在合规层面上的问题,但这类型的基金结构十分复杂(Highly Structure),例如投资到大量结构性产品之中,即基金A投资到另外几个基金B、C、D,这些基金又投资到更多的基金或者其他金融产品之中。
由于层层递进,尽管不会在季度报告中有所体现,但投资人在整个过程里承担了各种不同基金服务费,并且由于结构过于复杂,追溯底层资产的情况相当困难,因此难以察觉项目的真实风险。除了垂直结构复杂外,基金也可能同时投资不同类型的资产(横向覆盖面广泛),因此同样会出现多重收费的现象。
尽管项目的真实回报往往要比账面上高出许多,但投资人往往只能享受其中很小一部分,反之如果项目回报不佳,即使项目本身没有出现亏损,投资人由于支付了大量服务费,最终仍然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欢迎订阅澳财网头条号,我们将不断为您提供优质的全球宏观经济分析和澳洲财经资讯)
注: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Shutterstock,Inc.授权澳财网使用,请勿单独转载图片。本文中的分析,观点或其他资讯均为市场评述,不构成交易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时请谨慎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