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便逐渐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而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称这种动物为混元兽。
之后在进化的过程中,哺乳动物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分支,一支被称为胎盘类哺乳动物,另一支则被称为有袋类哺乳动物。两类哺乳动物非常容易区分,胎盘类动物拥有发育完全的胎盘,幼崽是胎生的,而有袋类动物没有发育完全的胎盘,降生下来的幼崽实际上是个“早产儿”,之后这个早产儿会在母亲的育儿袋中继续生长发育。
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具有明显的趋同进化特征,所谓趋同进化就是说在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里,占据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所以胎盘类中有鼬,有袋类中就有袋鼬,胎盘类中有猴子,有袋类中就有袋猴,胎盘类中有狼,有袋类中就有袋狼。
袋狼
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在大部分的地区,胎盘类哺乳动物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只有一个地区例外,那就是澳洲大陆。由于地壳运动的关系,在距今4000万年左右的时候,澳洲大陆与相连的大陆板块脱离,而成为了一块与世隔绝的孤立大陆,这就为澳洲独特的动植物发展创造了基础,生物学家认为,由于气候的变化,澳洲的森林被草原所取代,食物减少,而有袋类动物相比胎盘类动物而言,新陈代谢要慢很多,所以便取得了生存优势,澳洲大陆也成为了唯一一块被有袋类动物所占据的地区。
而在诸多的有袋类动物中,袋狼绝对算是其中的顶级捕食者,袋狼虽然叫狼,长得也像狼,但和狼却没有半点关系,因为有袋类动物和胎盘类动物本就是两大分支,外形相似不过是源于趋同进化。
袋狼还有另外的一个名字,那就是塔斯马尼亚虎。
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塔斯马尼亚岛是袋狼最后生存的区域,第二,袋狼的身上有着类似于老虎的条纹,第三,袋狼的捕猎方式与狮虎等猫科动物很像。作为有袋类动物的代表,育儿袋自然是不能少的,袋狼的育儿袋长在腹部,开口向后,诞下的幼崽很容易就能够爬进育儿袋之中,幼崽会在育儿袋之中依靠奶水继续生长,直到完全发育成熟。
作为澳洲大陆的顶级捕食者,鸟类、爬行类动物,甚至是体型较小的袋鼠都是它的盘中之餐。遗憾的是,现而今,袋狼已经不再存在于这个地球之上了,是的,它灭绝了。在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中,物种的灭绝是常有的事情,而袋狼的灭绝并不是一个自然事件,而是和人类有着直接的关系。
袋狼的灭绝
大约在18世纪以前,袋狼的生存区域便出现了全面缩小,很快,除去塔斯马尼亚岛以外的区域已经见不到袋狼的身影了。至于袋狼为什么会在塔斯马尼亚岛以外的区域消失,至今为止都还是一个谜团,现有的猜测全都不太靠谱。
不过幸运的是袋狼在塔斯马尼亚岛一直生存了下来。而悲剧始于欧洲人踏上了塔斯马尼亚岛,欧洲人的到来使得塔斯马尼亚岛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变,森林和草原迅速被开垦成为牧场,这就导致袋狼的栖息地急剧缩小,而与欧洲人一同到来的,还有各种犬科动物。这些犬科动物和袋狼之间本就是竞争关系,而且作为胎盘类动物,这些犬科动物在除澳洲以外的地区早就赢得了竞争,所以它们的出现对于袋狼的威胁还是相当大的。
尽管面临栖息地的缩减和来自犬科动物的竞争,袋狼凭借本土优势仍然能够寻得一丝生存空间,直到人类开始插手为止。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袋狼被定义成了一种会捕杀家禽的动物,于是为了发展畜牧业,人类开始猎杀袋狼,并贴出了悬赏,杀死一只袋狼可以获得一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于是只用了不将近20年的时间,塔斯马尼亚岛上几乎也就见不到袋狼的身影了。
后来的一些证据表明,袋狼十有八九是被冤枉了。地球上的最后一只袋狼是死于1936年的霍巴特动物园,而死因竟然是因为管理员忘了打开兽舍的门,以至于那只叫做班杰明的袋狼在痛苦中被暴晒而死。而在班杰明死前4个月,袋狼保护法令终于颁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