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移民局温馨提醒您 *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艺非凡
■ ID: efifan
一边被时代抛弃,一边被社会容纳,胶卷摄影的美,不会欺骗你的眼睛。
● 胶卷摄影
人和世界的真实模样,不是摄影技术的过度曲解,而是一五一十的光影复制。
在这个被PS妖魔化的时代,谁还愿意拾起老旧胶卷摄影?
用昂贵的胶卷记录时间,在暗房里待一天静待不可逆的成片,美不过电脑前几分钟的涂涂改改。
庆幸的是,对胶卷的喜爱,大有人在,少年蒋翰翔就是其中之一。
在数码相机时代,蒋翰翔着迷于手动相机和胶卷摄影,他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包括私立寄宿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用胶卷,记录下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感悟。
2018年4月,蒋翰翔(JOHN JIANG)凭借下图,在英国著名胶卷品牌ILFORD全球摄影大赛美国区获得冠军(学生组)。
■ It's Raining Men
两个站在浴帘后的青涩少年,目光耐人寻味,观者如何解读,都不过是蒋翰翔无意图的瞬间抓拍。
“他们有点不乐意,但有一点好奇,他们知道我喜欢摄影,就让我拍了。后来看到照片,效果挺有震撼力,我挺激动的。”
高中寄宿生活是少见且私密的,成片后的效果颇为震撼,于是翰翔邀请同学抓拍了一组系列照:男孩与男人的界限,被黑白模糊了。
无独有偶,成百上千张的摆拍,有时候也敌不过一次抓拍而体现的意味。
你习以为常的生活,常常存在令人震撼的瞬间。
高中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少年蒋翰翔的眼中,他们是未沾风尘却又饱含青春的存在。他用淘来的二手相机记录着留学情谊。
如果说少女是花,那少年就是叶了吧。
花有千般美,叶有万种形。
■ Brain On Leaves
学术不是千篇一律的数字,少年被变换无穷的知识困扰着,单纯的眼神仿佛在说:要是数学公式像踢球那样简单就好了……
这是你看得见的青春,还有你看不透的烦恼。
■ Through The World
如若非要给少年加个形容词,那一定是“阳光味”的。
即使只是课间慵懒的一回眸,也能让你嗅到春光明媚。
■ Early Spring In February
真想知道美国寄宿高中生的日常,翰翔的照片朴实无华的一一展现,高中时期的叛逆和妥协,在一次侧脸里,在一个发型中。
青春,怎样挥霍都不浪费。
■ After Lunch
这组“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y eyes”,仿佛就在告诉每一个人:
生活不无聊,无聊的是人。
蒋翰翔,要给你注入一股名为“平凡”的兴奋剂。
■ Look At Me
■ Ty
■ Studio
在学校上了一门“暗房技术”课后,蒋翰翔就迷上胶卷摄影。
“用一个老式相机,一切都需要手动进行控制,对学摄影的人来说像是一种磨去浮躁的训练。”
相较于同龄人的不谙世事,蒋翰翔更为成熟通透,许是性格使然,00后的他与70后的摄影,才能相知相守。
■ 蒋翰翔接受美国中文电视《纽约会客室》采访现场。
不满足课堂教学内容,他开始揣摩摄影名家作品。
夏日午后,翰翔带着老旧的手动相机走在街头,揣摩街拍鼻祖Henri Cartier-Bresson的作品,将“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运用到拍摄当中。
这是翰翔最喜欢的作品:
转瞬即逝的飞鸽、街边席地而坐的妇人,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是可遇不可求的Moment,令人在定格的“瞬间”看到期盼与守望。
■ Waiting
街头摄影没有预见性,看见什么就拍什么,完全取决于摄影师的眼睛。
滑板少年和狗。
喷泉边嬉戏的亲情。
长辈跟前,爱撒娇的表演。
橱窗里,无言的守候。
只要足够快,就能激流勇进。
胶卷相机的限制,在拍摄运动时尤为突出,但却使得虚晃带着运动的气息: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摄影师比常人多了一双慧眼,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翰翔对街头摄影的喜爱,冲在每一张胶卷里。
爷爷的肩头枕着小女孩的梦,伴着将睡未睡的童真,世界都要沉浸在爱与和平中。
■ Childhood Dream
流浪汉的世界,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
■ New Location
在街头纷繁杂乱的元素中,翰翔喜欢拍摄流浪汉和小孩。
一边是被世界抛弃或者抛弃世界的成年人。
一边是拯救世界的天使。
成年人的世界,一个吻充一次电。
下一站,我要对陌生人说我爱你。
■ The Next Stop
我感激发明了电话的贝尔,卷曲的电话线弯弯绕绕,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无穷无尽。
■ Township Love
蒋翰翔拍摄纽约街头的人物,他走在街上,任由现场激发的灵光,举起相机拍下很快流逝的一幕。
这些不经修饰的照片 赋予了时光额外的故事。
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弃的胶卷,在他手中就是“凝结时间”的最好工具。
《伟大的盖茨比》同名电影拍摄地,城堡曾经的辉煌与没落,花草树木都知道。
我在迷茫中看到一条路,这条路通往何处我不在乎,只要双脚还能行走,我就要踏遍荆棘去往任意处。
■ There Is A Road To...
海是蓝色的,只有足够蓝的海才迷人。
可在翰翔的镜头下,海是灰色的,沙滩是灰色的,却同样让人忍不住陷入其中,黑白的海,比湛蓝的海更引人深思。
■ Sand Point
霓虹闪烁的夜景最怕黑白记录,但翰翔的黑白霓虹比彩色霓虹多了复古韵味。
从前从前,有黑夜白天,如今如今,有白天无黑夜。
闪烁的灯失去了色彩,我们才又看到另一种黑夜。
■ Brooklyn Bridge
相对于黑白世界的纯粹,少年说“不想让四年高中生活待在课堂”,他要去寻找生命的彩色,于是彩色胶卷世界如期而至。
断桥将断未断,自由开始被说得泛滥,自由的桥业已开始破烂,是走得人多了,还是被口水淹没了?
你是行动的矮子,还是语言的巨人?
■ Broken Bridge To Freedom
翰翔决定开启一场心灵的救赎,这场救赎在遥远的旅途中,是身体的放逐,是心灵的欢呼,是镜头下的记录。
■ Remedy
翰翔欣赏英国近代摄影师Nick Brandt的作品,这个以拍摄非洲野生动物闻名的摄影大师给翰翔留下深刻的解读:“他镜头下的动物与众不同,很有尊严,很有特质。”
翰翔将“动物尊严”运用到大自然的摄影中,他对大自然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在一次野外教学中,他被落基山的壮美征服,远离城市丢掉手机的探险过程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将感受融入摄影中。
落基山的尊严被定格,这片山脉孕育出不可屈服的生命。
■ Morning In The Rocky Mountains
树在倒下之前,与石头会有一次谈话。
树:你相信轮回吗?
石:我是永生的。
这像不像人与自然的对话?
■ Reincarnation1#、2#、3#
比石头更坚硬的,是不息的生命力。
自然能给到生命的东西,最奢侈的莫过于生生不息的希望。
■ Hope
你看,纽约皇后区植物园的花开好了,开在70年代的相机里,绚烂的大自然,开在胶卷中。
心灵朝圣之旅,就是静待一朵花开、聆听盛放的声音。
我们从每一张照片中,能得到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的体会,你能感受到他镜头里的世界是纯粹的,有对人的关怀,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可贵的是,在求知路上有母亲的陪伴。
黑白世界的孤独,母亲仁青是第一聆听者;胶卷冲刷出来的第一时间,母亲仁青是第一个欣赏者。
每一次成片分享,仁青不再是母亲,而是一个被作品感动的观众,她切身体会到摄影师的世界。
母子之间的鸿沟,被一张照片化为乌有。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好友不慎将他推倒致脑受伤。疗养中的翰翔每日的期盼就是拍一组“落日前夕”,仁青忍着心疼化身为“拐杖”,拄着翰翔一步步爬上露台,一步步靠近他的落霞。在他的落霞组图里,看到层层逼仄的云、看到渐弱的余晖,他原谅了好友,拥抱他更热爱的世界。
仁青站在他的身后,润物细无声。
仁青将翰翔的作品整理成集,让每一张照片都有了欣赏的价值。
这些照片里,有抹不去的胶卷摄影中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颗粒感;有因手动相机拍摄速度限制无法捕捉的“特效“瞬间;而这些“技术层面“的限制,需要拍摄者更专业的摄影技术涵养。
拍摄者要在瞬间中,在脑袋里完成光影构思,发现独特的拍摄角度,以及敏感的艺术直觉,
这是胶卷摄影的弊病,但也是吸引翰翔喜爱的点。相比起数码摄影,他更喜欢胶卷。
“胶卷摄影艺术不能被遗忘,它的特点和美的效果是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胶卷还能帮助摄影者更好地理解摄影过程,如聚焦、快门速度,傻瓜机是无法做到的。”
一张会说话的照片,比千字文章更直观感动!
胶卷摄影,没有任何修饰,还原世界的模样。
一边被时代抛弃,一边被社会容纳。
少年蒋翰翔,跨越大洋,用70年代的手法,记录身边的真实。
他用镜头锁住时间,这是一个少年对生活的热爱。
胶卷摄影的美,不会欺骗你的眼睛。
图片、资料来源:
微信号《翰翔JOHN的胶片世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缺缺
本文仅限原作者观点 |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看完点个好看
祝大家2019一切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