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给大家推送一篇关于国内地产和经济走势分析的文章。近期关于楼市崩盘或者银行刺激性政策的各种极端消息不断,我个人很赞同本文的观念。中国楼市处于愈合和调养期,房地产这头拉动经济的老牛,逐渐会被股票和房产税替代,这是经济调整期健康和积极的方向。
随着土地财政的改革,国内的房地产会逐步回归到住房的商品化属性,更多的投资甚至投机性都会被释放出来,被引导到推动经济房展的新动力领域。不论如何,国内楼市的投资价值正在被逐步剥离。
点击阅读原文,随赠一篇前几日发过的文章“从理财角度看楼市”
【推荐阅读】政府正为房地产“料理后事”
一是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里面明确提出,要推进IPO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二是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清华大学举办“五道口金融论坛”时表示,要下决心清理整顿银行同业业务和各种理财业务,打破各类债券和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预期,否则极易把投资者、社会公众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的境地,这对资本市场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刘行长的意思非常明确,如果不这样做,谁还炒股票?!
三是5月8日,国土资源部宣布“不动产登记局”已经正式挂牌。按照国土部给出的时间表,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6年全面实施统一登记制度。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这三条新闻如果放到一起细细品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家正在为房地产行业“料理后事”。当然,这里说的“后事”不是如何搞“葬礼”,如何“致悼词”,而是房 地产这头老牛“死亡”之后,那个负责拉车的位置谁来替代。非常明显,未来“顶上来”的将是股市和房地产税。
“房地产死亡”是个夸张的说法,这个行业会在中国永远存在,而且也将转型升级,只是2008年以来那种“大跃进”发展方式即将死亡,它背后的“土地财政”即将死亡,众多一哄而上没有“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公司即将死亡。像万科这样的企业,会活得越来越好。
“土地财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即便各地取消限购,国家信贷政策放松,国家用尽全力救市,最多也只能换来两年的房地产繁荣。而且,这种打激素的繁荣,未来需要“摔更大的跟头”来还。管理层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们到现在都没有放松信贷。地方政府的运作和民生投入,这些年来相当程度上依靠土地财政,这个模式结束后,就需要开辟新的财源。西方成熟的模式摆在那里,这就是房地产税。
不动产登记局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说是为了建立房地产长期调控机制,有人说是为了反腐败,这些作用当然都会有,但只是附属功能,主要目的是为开征房地产税做准备,为地方政府解决“长期饭票问题”。在美国,地方政府基本上依靠房地产税运作,他们甚至采用倒推方式来计算每个家庭的纳税额。比如一个地方政府2014年需要20亿美元运作,那么辖区内持有房屋的纳税人按照房屋价值,均分这些税金。
通过房地产税,固然可以解决未来的税收缺口。但房地产大跃进结束后,中国经济之车谁来拉动?这就需要启动实业,因为这才是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非常关键。此外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制造”、“中国服务”竞争力衰退?融资成本太高,汇率高估,是两大最重要原因。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上直言不讳地说:“公众拿钱到一家银行购买预期收益率为8%的理财产品,这家银行再加三个点,以11%的利率走通道业务,通道业务的特权机构再加三个点,就进入实体,利率在14%左右,这种层层加水,每个环节都扒皮加码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其实,能在这个价格上拿到资金的企业,还是有规模资信好的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靠高利贷“赌未来”。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怎么能健康发展?
资金成本高仅仅是一方面,更为要命的是中国企业的整体负债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大概相当于年GDP的125%到150%之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到4倍。在高负债率和高利率的夹击下,一家家企业正在猝死,并将风险传递给银行、信托和普通居民。
化解高利率和高负债率,只有一个办法——启动股市。老办法是政府出利好,调动国有背景的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甚至是社保基金来配合,炒高股价,引来股民,发行股票。但这种玩法被证明效果不佳,因为股市被激活之后,能来发行股票的除了低效的国企,就是有背景的企业,这等于请他们来瓜分国有资产和民脂民膏。那怎么办?只有推行IPO注册制。
注册制的意思是说,一家企业如果想上市,就请中介来审核你的报表,然后提交给证监会和交易所。证监会和交易所只看你的材料是不是规范,该披露的内容有没有披露,而不负责鉴别真假,然后你就可以上市了。所以,上市基本上没有什么门槛。但是上市之后的监管大大加强,如果发现你作假,老板要坐牢,中介机构要被重罚。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是,上市机会不再稀缺,权贵的企业可以上,草民的也可以上,大家到市场上PK去,让股民自己选择。此外,新股发行节奏、发行数量、价格和再融资,都不应该被证监会和交易所管制。
注册制下股票供应量将大大增加,市盈率10倍也许是常态,很多股票也许会长期只有5到8倍市盈率(“新三板”其实已经在试行了)。这样,除了少数好企业可以享受到高溢价,可以被炒起来,其他公司只能表现平平,股民通过分红获得正常回报。这样,上市就不再成为圈钱,上市公司卖股票给股民,就成为一个正常的、公平的交易。
所以,未来一两年中国股市有两大任务:一是为注册制全面实施做好准备,因为这涉及到修改证券法,证监会和交易所筹建更为专业的监管队伍,建立更先进的监管手段。二是为注册制和审批制下两种估值接轨做准备,说白了,让A股在未来一两年跌透,方式是增加IPO供应量,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化解当下稳增长之急,二是防止未来注册制推出时出现暴跌。所以,如果政府足够理性,市场足够理性,在注册制全面推行之前,中国股市不会有大行情,阴跌是主基调。
从邓公南巡到2008年金融风暴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是“制造业+出口+低消费”,中间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机遇,所以基本上顺风顺水;2008年到今天,是“地方债+房地产+宽松货币政策+低消费”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未来城镇化红利的透支,每个购房人未来收入的透支,中国经济“傲然”屹立于世界金融风暴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老百姓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走到今天,上述两种模式都已经没有办法维持,未来只能通过改革,通过让老百姓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来激活实业,同时尽量利用房地产和城镇化的余温,实现经济的升级转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个漫长的过程,老百姓要有耐心、执政者要有担当,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否则,中国将陷入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