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数十艘总计装载着570万吨、总价超过5亿美元价值的澳大利亚煤炭的货船在中国港口停泊已经超过一个月,至今仍未得到许可进行卸货。
在11月2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对此做出了回应,称中国因为环保原因,近些年来在不断强化对进口煤炭的质检,以保护中国的合法权益和环境安全;更具体的情况可以去询问主管部门。
结合近一年来中澳关系的急剧恶化,以及中国频频对澳大利亚在经贸问题上出手,还有稍早之前制裁澳大利亚煤炭的风声,因此不少外国媒体都认为这是中国发威,在煤炭出口领域对澳大利亚开刀。
更有甚者,结合近期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反复,直接称这一事件最终会演变为人道主义危机。
但结合近期中国天津的疫情,以及对疫情来源的调查,即港口卸货时因货物掉落而产生的物传人;还有在港货船中不少船员来自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因此可以认为,真要以疫情为借口来强调此次事件会演化为人道主义危机,完全是无稽之谈。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官方目前并没有宣布制裁澳大利亚煤炭行业,因此此次事件尚未走到情况最为恶劣的一步。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仍有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的可能性。
事实上,此前盛传的“中国制裁澳大利亚多种产品”的消息之中,只有大麦面临中方的反倾销调查;而煤炭、铜矿、糖、红酒、龙虾、木材等产品,法理上仍是可以对中国正常出口的。
但在实际进出口的过程中,中国采取同样合理合法的方式让这批货物在海关滞留较以往更长的时间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总而言之,这一事件远未到达最终幕。
真正影响这一事件结局的事实上有两点:
一是澳大利亚是否愿意改变自身的态度,不再寻求无条件谈判,而是主动缓和中澳关系来促使谈判开展。这一点截至目前来看没有太多的进展,澳大利亚方面还在寻求利用西方媒体的媒体霸权来强压中国进行谈判。
二则是市场供需关系,即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以及其他产品的需求有多迫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明显在努力多元化包括煤炭在内的一众商品的进口来源,2020年前10月中国自俄罗斯海运进口煤炭增长了25.8%。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方显然已经准备好了谈判席,但是留给澳大利亚的却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不愿意丢弃种族歧视和白人优越感而坐上去的名叫“平等”的椅子。
而这里就涉及心理塑造的问题。目前来看,中国在贸易领域或轻或重地打澳大利亚几下,或许可以让澳大利亚意识到贸易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短期内很难改变澳大利亚对中国抱有的优越感,甚至于会强化这一错误认知。
真正想要彻底改变澳大利亚,让其融入本应融入的西太地区经济圈,成为一个地区国家而非什么前哨站国家,需要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手段,而是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的全方位冲击。
更进一步说,想要彻底解决中澳之间可能出现的严重的政治危机,最好的方法便是让澳大利亚真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变化,认识到美国的衰落以及中国的崛起,认知美国霸权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以及中国模式对历史的颠覆。
这一点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仅靠澳大利亚内部自生的动力绝无可能做到这一点,西方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会去牺牲自己来换取国家的发展。因此,外部的压力对于澳大利亚的社会变革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