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花了30年时间,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真相!

2019年03月16日 走遍美国


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文 | 米粒妈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所谓起跑线,其实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了父母带来的红利。


上面这句话米粒妈一万个赞同,包括标点符号。说这话的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哈佛教授罗伯特 · 帕特南。


他走进了上百个美国家庭,既有华尔街的高级白领,也有高中都没毕业的仓库装卸工,听他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故事,写了一本书叫《我们的孩子》。



有一次帕教授约了一位消防员,结果他把一家3个娃全都带来了,原因是想让孩子们见识一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体面人是个什么范儿。


要知道,在美国一个消防员的孩子哪里有机会见到哈佛教授本人。穷人和富人之间就像两个星球一样遥远。



然而50年代美国可不是这样。


“穷人不知道自己穷。那时候整个社会好像有一道自动扶梯带着我们上升。”


作者帕教授自己就是苦出身,可是这个码头工人的孩子却优秀得不像话。不仅考上哈佛,还当上了哈佛的教授,甚至成为奥巴马的资深顾问。


  

可是他却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今天的美国你想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光靠个人的努力和才华已经远远不够了,一个孩子的出身决定他的起跑线,也决定了他的一生。


好险,投胎果然是门技术,帕教授如果晚生60年,他的人生肯定和哈佛教授无缘了。


在这样的社会,人就是天上的雪,有人落在山顶晶莹璀璨,有人落在水中无声无息,还有人直接落在茅坑里。



有人说这是一本泄露天机的书,中国家长快醒醒,抓住最后的机会吧。

  

《我们的孩子》虽然揭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结论,但是它也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我看完了,反而觉得不用纠结了。


首先,美国人民实在是太作了。如果说中产家庭的孩子充分地享受到了父母给他们带来的红利,那美国的穷孩子是遭受了父母的双重暴击。


书中有个女孩叫凯拉,她家有五个兄弟姐妹。分别是:她自己,妈妈和前夫生的两个娃,还有爸爸从原来的家里带过来的两个。


这一窝孩子,有3个是同一个妈,2个同一个爸,还有一个是爸爸的前妻和别人生的。


瓦特?这个家庭是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排列组合题啊!


对这种家庭关系错乱到无法描述的,美国人还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称叫拼盘家庭。这情况不算奇葩,在美国的中下层次许许多多的孩子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长大,不当未婚爸爸妈妈,不吸毒就算很好了。这种寒门怎么可能出贵子,底层自身的溃败使他们根本无力跨越鸿沟。




但是,另一个原因对中国家长就非常重要了。


其实50年代的美国是全民佛系养娃,中产和中下层次一样信奉自然放养,认为养孩子开心就好。


但是到了80年代,儿童教育心理学、脑科学在美国有了很多新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很快地学习到了教育孩子的新知识。


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有了科学的方法,孩子在智力和性格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领先同龄人。于是中产放弃了轻松散养,采用了一种精密教育法”。


所以,虽然优秀的孩子的确出自于中产家庭,但让他们领先的不仅仅是富爸爸的钱和身份,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精密教育。



今天我们许多中国家长还像海草一样,在快乐教育和应试教育间摇摆,其实美国家长用了30年的时间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想要孩子成材,既不能自然放养也不能只拼成绩,而是走一条精密教育的道路,这才是中国家长最需要的。


那么什么是精密教育,听起来好学术啊,其实也没那么玄,我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升级版的虎爸虎妈,人性化的应试教育。


书中那些工程师企业家律师医生家庭无一例外,全都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业。


1岁前就开始培养阅读习惯,许多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能阅读苏斯博士系列。家长花重金投资各种课外班,就为了让孩子在寒暑假弯道超车。必须上大学而且一定要上名校。


但是和中国的虎爸虎妈不同的是,这些美国家长更讲究方法,投入更多时间资本在孩子身上,拼学习但不忽视性格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双高。




我举几个书中的案例,大家一对比就明白了。


比如说阅读吧,中下层次的家长也知道阅读的好处,有一个母亲她为了让孩子爱读书就去办了张借书证,但是她做的仅此而已。


而在另一个中产家庭里,妈妈每晚都会为孩子们读书,三个孩子一起听,妈妈一边讲图画中的故事,一边鼓励孩子做出回应,这是互动学习的经典场景。



此外,妈妈还把旅行、娱乐和阅读联系在一起,在带孩子们去安妮小屋之前,事先就为他们读了《安妮日记》,游玩参观的时候就能引导孩子们回想起书里的内容,激发再次阅读的兴趣。


等到孩子们上了学,妈妈在学习上盯得很紧。她比孩子们还清楚他们在学校的进度,经常说,嗯,这里做得还不够好,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到了暑假,全家去佛罗里达度假,外面是阳光草地,环球影城,孩子们却被关在屋里完成作业,做完了才能出去玩。



而那位中下层次的妈妈,她的小女儿有阅读障碍,为了拿到高中毕业证,她考了六次还是七次才及格。


“那时候真是压力山大,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放弃对我的支持。”女儿说。


“她是如何支持你的”?访问者紧接着问道。


“我考试时,她会为我祈祷,请求上帝保佑。”


哈哈哈,你感动吗?我不感动!


这两个家庭,一个粗线条,办张卡、给孩子打个气就完事了;另一个细致入微,日常生活里创造了很多机会培养读书的兴趣。更舍得花时间、花心思在孩子身上。



在管教孩子方面,中下层次的家庭教育要求孩子服从,而中产家庭最关注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有一个中产家庭的受访者,他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次做习题时很想出去玩,就偷看后面的答案,假装是自己做出来的。


“我妈就说,既然你做得这么快,那就再做一页吧。”


孩子不干,说明明我都做对了,为什么还要做一页。妈妈说,因为我看到你作弊了。


这位妈妈管教孩子非常有分寸,发现作弊,她没有严厉地批评指责,但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让孩子再做一页的方式来罚他,告诉他你错了。


我们现在都提倡对孩子要包容,但这种观念下容易过度,造成孩子自我中心。其实像这个妈妈有分寸的管教才更恰当。


她对孩子的态度中,既包含了惩罚,也给予了尊重和理解,达到惩罚的效果却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



同样,孩子刚上学时,总是忘带作业回家。妈妈就每天下午放学时都要求他检查书包,看看有没有忘带东西。折腾了好几个星期,总算学会了自己检查。


而另一个妈妈的管教方式就简单多了。小女儿刚上幼儿园时,每天都哭闹的很厉害,从早到晚折腾了一个月。学校想了很多办法都没用,最后,妈妈去趟了学校,把女儿带进卫生间,打了一顿,自此再也没有哭闹过。


简单粗暴的教育看起来效率很高,巴掌比拥抱管用,前一个妈妈用几个星期才解决的问题,后一个妈妈可能几分钟就搞定了。


但是培养出来的孩子完全不同,一个是全美顶尖大学的高材生,自信阳光,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另一个,好不容易高中毕业,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找了份工作,因为累就辞职了,转头告诉妈妈,是老板把她炒了。


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能赢在起跑线上,最主要的还是赢在精密教育方法上。



一句话,所有成功教育的家庭,父母都深知一个道理:要在尊重和帮助的前提下严格要求。


而我们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一提到爱和宽容就忘了严格要求,一想到分数就顾不上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美国中产家庭花30年形成的精密教育正是中国父母最需要的技能,因为我们的孩子都要走应试,而走通这条路需要孩子更坚强,更自律,对学习更主动,家长严格要求的同时更要懂得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成熟坚韧的品格。


在《我们的孩子》中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中产家庭的教育成长故事,看到这些父母长年不懈的付出,你会觉得所谓中产、白领、精英这些光鲜亮丽的词儿,背后其实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了目标肯努力付出的诚实精神,尊重关爱家人的教养。


跨越鸿沟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但又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的成长,更是我们自己的改变。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3-10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3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推荐阅读

中美国民价值观千差万别,中国人花800美元买件衣服,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这是脑子有问题?


美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强烈推荐)

“我们只骗中国人,他们人傻钱多”,国外商家专坑中国人被曝光!


第一次入境美国,如何和海关打交道?


美国最好的东西是这个,但是你永远带不回来

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美国老人的时间都花在哪?


中国车祸为什么那么多? 一个海归的话让国人沉默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