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年伊始,朋友圈就又被一些娱乐明星刷屏了。
就在这些花边新闻霸占热搜榜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新闻被冷落在角落里:
在BBC第二频道举办的一个票选活动中,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这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并列,共同成为“20世纪最伟大人物科学家篇”的候选人。
BBC为这次票选活动的每位候选人都开辟了单独的介绍页面,当谈及屠呦呦时,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她
“在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称得上“跨越东西”。
提起屠呦呦,人们并不陌生,她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千百万人的生命,成为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同时也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声名鹊起之前,屠呦呦是北京东四胡同里一个如同“扫地僧”般的存在。
“低调行事”,这是街坊邻居和周围朋友对她的评价,也是她惯行一生的准则。
1930年隆冬,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她是家里唯一一个女儿,父亲得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脱口而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随即便拍手叫道:不如就叫她呦呦吧!屠呦呦就这样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幼的屠呦呦与母亲
屠呦呦的少年时代,在父母的保护下过得还算安稳。她的小学初中都在私立学校度过,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屠呦呦是个脚踏实地的学生,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学习的东西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是这样平静的日子,在屠呦呦16岁那年中断了。那一年她患上了肺结核,不得已中断了2年的学业,经过长时间的调理才康复。
也是这次患病的经历让她重新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那时候学医的种子就在她心里萌芽。
少年时代的屠呦呦
在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屠呦呦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医药学。
要知道当时的医药学是一个相当冷门的学科, 可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这条路是自己选的,那自己就会坚定的走下去。
大学四年,屠呦呦成绩很优异,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北大读书时
时间到了美越战争的阶段,疟疾在双方主战场上全面爆发,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因为疟疾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争而死的5倍!
而原有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样寻找新的抗疟药物就成为了双方的“当务之急”。
这里科普一下,疟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主要通过蚊虫传播,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
随后越南来寻求我国的帮助,由于我国当时也深受疟疾的困扰,于是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研究抗疟新药。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抗疟中草药研究组”组长。
就当时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美国为了最先研究出抗疟新药,花费巨资,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成立大型的专家组,短短时间内就找到了20多万种可能性药物,可最后都没能成功。
“他们都不行,我们的设备还没有人家先进,我们能行吗?”
当时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惑。
临危受命,压力自然是有的,但是在屠呦呦看来,没有能不能的问题,只有肯不肯、能不能坚持的问题。于是她一头扎进新药的研究工作。
她先是花了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无数老中医,日夜不休的筛选了640多个药方,
挨个研究抗疟性。
可转眼2年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太大的进展。
就在研究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她发现从青蒿中提取药物治疗疟疾,药效很好,于是趁热打铁,继续做实验,谁知越做药效越低,屠呦呦整个人都进入了低迷的状态。
“是哪里出错了吗?”那段时间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她开始查阅大量的古医书,从中寻找根源。
这时候一本叫做《肘后备急方》的东晋医书,给了她大量的灵感。
2年多时间,380多次实验,屠呦呦终于从青蒿中提取出了有效药物,只要在动物实验中没有不良反应,基本就成功了。
但是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随后的动物实验中,个别动物出现了不良的反应,于是大家开始对青蒿素到底适不适合人类产生了分歧。
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当然不!一次不行研究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屠呦呦干脆亲自上阵,第一个进行人体试验。
这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但此情此景下,时间就是生命,为了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挽救更多生命,她管不了那么多了。
还好,最后的结果是青蒿素完全适合人类对抗疟疾,这一项发现,最终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从青蒿素的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从获得诺贝尔奖到如今的2年多时间,屠呦呦从来没有停下过研究的脚步。
即使她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即使她中间身体不好住院疗养了一段时间,对于她来说,生命不止研究不前。
她曾经说过:“咱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问题是为实际地拿出一些东西。”
当年因为条件有限,只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性,屠呦呦一直觉得很可惜。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为了发现更多青蒿素的用处,她放弃了颐养天年的安稳生活,依旧带领着团队奋斗在第一线。
2018年年初,屠呦呦再次送给全人类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
她的团队又有突破性表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根据现有临床试验,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80%。
如果这项研究成功了,那无疑将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将拯救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低调到不行。
至今为止,她依然住在一间面积不大、陈设简单的老房子里。
对她来说,整个房子里最宝贵的东西,是一个烂了一边的地球模型。
那是当时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组委会给她的小礼物。
烂了的部分代表着消灭疟疾的地方,烂的地方越多,意味着消灭的疟疾越多。
每次拿起这个地球模型,屠呦呦的眼睛里都会闪着别样的光芒。
声名鹊起之后,无数媒体想要采访她,都被她谢绝了。
有一次一个记者登门拜访,被她邻居看到了,直接对她说:老太太挺忙的,谁也不见。
还有一次是当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所有记者都堵在机场的vip出口等她。
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怎么也该走vip吧,只是让他们失望了,屠呦呦走的是普通通道。
而获得诺贝尔奖的300多万奖金,也基本被她捐了出去。
用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研工作中。
屠呦呦对年轻工作者的重视,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曾经有一个在中医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奖项推荐了她,结果她直接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推荐我干什么,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朋友曾经这样评价过她:“对于名利屠老师真的是非常淡泊,只要自己的研究得到认可,她就很满足。
她是名门望族之后,可她,传奇一生亦缺憾一生,惊世一生亦低调一生;以一己之精神,打开新药大门,为中国摘取诺奖桂冠,更为全人类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可她一生又是那么谦逊低调、不慕名誉,甘愿为祖国、为科研事业、为全人类的健康献出一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通讯设备的快捷便利,让人们时刻可以洞悉娱乐圈的风向,却把最该关注的人和事遗落在角落里。
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从来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他们从来不会以名利为目的,他们不会弄点新闻去搏眼球,更不会去炒作自己,而是低头专注自己的事情。
即使默默无闻又怎样!
即使不能名垂青史又怎样!
诚如那首《生与死》的小诗里写道的: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我爱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悄然长逝。
如今已经88岁的屠呦呦,不知道还能在青蒿素事业上奋斗多久,但我们知道,只要条件允许,她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
浸渍千年,渡劫众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呦呦,德音孔昭。
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英雄,
她更是撑起我们民族精神的真正脊梁!
这,才是朋友圈真正的明星!
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