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Zhu是一位中国移民
来新西兰30年
来新西兰后学的是Engineering
在通讯行业工作
他和太太有两个孩子
像很多华人孩子一样
孩子长大后
逐渐喜欢上了中国人的传统强项
羽毛球运动
华人在新西兰的羽球表现也很出色
每次代表新西兰出国比赛
一大半选手都是华人后裔
女儿Jenny打球有天赋
像所有当父母的一样
孩子从事体育运动
爸妈就得“当陪练”
一周几次接送球场
问题是
Jenny进入了新西兰17岁以下组的选拔
训练很多
而基督城只有一个全天候的网球馆
并且在城市的另外一边
每次接送都要花很长时间。
为什么不能自己造一个呢?
造一个更高标准的羽毛球馆
不仅自己孩子的问题解决了
还能吸引更多新西兰孩子参加羽毛球运动
这就是Zhu Badminton Centre的由来
一个以中国姓氏命名的羽毛球中心
Peter Zhu不是第一个
想在基督城造羽毛球中心的人
但却是最终建造成功的人
Grant是一位羽毛球教练
他说,他们几个人多年前就想弄个羽球中心
结果和市议会纠缠了8年
直到Peter来了,才出现了希望
现在选址的Wigram地区以前在基督城就算偏的了,在坎特伯雷地震之后,这里成了新开发区,新房一片一片起来,原先这里是个飞机场,现在逐渐变了样。
球场的选址就在这里,买的是空地。Peter的意思是,要建造一个国际标准的羽毛球场,符合世界羽联的国际标准,这在新西兰南岛还是第一家能达到这个标准的,造价也是很高的。
“太贵了,真的太贵了。
”当Onenews记者问Peter一共花了多少钱时
了解到
这是个上百万纽币的投资项目
“要是从经济的角度说,
是根本行不通的……
但是我们有耐心,边走边看吧。”
“我们开始听说要造羽毛球馆……
都觉的爸爸有点疯了。“
女儿Jenny说。
而Peter竟然造成了,一个12个标准球场的羽球馆,还设计自己的logo。2018年8月份,全新的羽球馆落成了,以中国人的姓氏命名的体育馆,在新西兰应该是第一家。
Peter想的宣传口号是,a badminton home for everyone,每个人的羽毛球之家,落成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招募会员。女儿Jenny也在馆里当上了小朋友们的教练。
“这太好了,尤其是从孩子的角度。”
有了方便的设施,
附近的孩子也陆陆续续过来了。
羽毛球成了新潮的运动。
球馆标准高,当然规定也严,
新羽球馆对于鞋底的要求也是最严的,
如果穿了可能留下印痕的鞋子
都被要求换掉。
从去年8月到现在,
已经有上百个孩子报名来馆里学打球,
“但我们还希望有更多。"
“孩子就是未来。”Peter说。
他说,孩子需要一个机会了解羽毛球。
“如果有机会尝试,他们才会喜欢上这个运动”。
Peter相信
羽毛球完全有可能成为新西兰一个
主要的体育运动
“说不定会成为橄榄球之后的(新西兰)第二大体育项目?”
美好的愿望,
正等待着移二代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