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0.5克石头,他40年没回家,让中国成为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

2019年01月09日 走遍美国


走遍美国

带你走进一个真实的美国!

关注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这背后,离不开一位老人一生的奉献。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世界华人周刊(微信ID:wcweekly)

作者:朗博



为什么要探索月球背部?


它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


这段视频,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倡导者和发起者——欧阳自远,在介绍“嫦娥四号”登月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类解决1万年以上的能源需求!



这就是科学家对于人类的价值,远非娱乐明星所能肩比!


像“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这样的科学家,更应该广为人知。



唤醒沉睡的高山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吉安。


小时候,他就聪明好学。


1952年,高中毕业的他,准备报考大学。


年轻时的欧阳自远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三年,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号召广大青年“唤醒沉睡的高山,献出无穷的宝藏”。


这一句话让他热血沸腾,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专业。


那时候的大学生,思想单纯,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强盛的新中国。


1957年毕业以后,他就从事野外地质考察工作。


此时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


他用双脚丈量大地。寒冬,冒着凛冽的寒风;酷暑,顶着毒辣的阳光,脚上的胶底鞋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


每天的伙食就是一壶水,两个馒头,时常吃些野菜山果,如果能搞到一些野味,就等于改善了生活。


为了强国梦,他很少回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是干什么的。


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他再没有回过家乡。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的欧阳自远


一次,记者问他,多少年没有回过家乡了。他沉思半天,感慨地伸出4个手指头说:“算算有40多年了吧,中间有一次因为工作路过一回,但是没有下车。”


就这样,他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



0.5克石头引发的登月梦

1957年,一件事使低头找矿的欧阳自远开始仰望星空。


那一年,前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宇宙卫星。


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又称人造地球卫星1号,是前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一下触动了欧阳自远,他说:“我们做地质成天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假如有一个卫星在天上飞,它什么东西都看得很清楚,那必将是另一番景象。”


他坚信以后的地质学必将与探测地球、行星的观测结果相关联,于是他把精力放到了各种陨石、探索月球和行星地质研究上。


这也开创了我国天体化学和比较行星学一个崭新的领域,并培养一支年轻的队伍,为中国进入太空时代作了储备。


研究途径只有天空陨石,但是到哪里去寻找呢?


真是天助有心人。


1976年3月8日,一颗4吨的陨石从天而降,在东北吉林形成一场陨石雨。


吉林市近郊现场的陨石坑


我国马上就成立了以欧阳自远院士为首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他们赶赴长春,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欧阳自远(右二)正在讲解中国吉林1号陨石


从此,欧阳自远开始专心研究吉林陨石,写出了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山之作——《天体化学》。


他的目光开始投向深邃的宇宙。


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赠送了0.5克重的“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


月球铁方解钙长石,编号60025(斜长石)。由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在月表高地笛卡尔环形山附近找到。这块标本目前陈列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仅仅0.5克,只相当于十几粒大米的重量。


但就是这个微小的石头,让他头一次接触到了月球。


收藏在北京天文馆的月球岩石样本,由阿波罗17号飞船1972年从月球带回,1978年赠送给中国


“就那么0.5克的石头,我们花了4个月全面解剖,发表了14篇论文,我们把它是什么,它的年龄多少,它有哪些东西,全弄清楚了。美国人也佩服,没想到中国居然解剖得这么清楚。”


欧阳自远处理月岩


此时,他的梦想已经不是大地了,而是那遥远的月球。


登月之路怎么就这样难

2004年1月23日,那一天正是大年初二。


生活简朴的欧阳自远带着4名学生,与探月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来到了一个小饭馆。


他举起了酒杯,眼眶湿润,用颤抖的声音说:“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


原来,他的关于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的综合立项报告批下来了


这距离他研究月球陨石已经整整25年了。



这距离1993年,欧阳自远开始积极呼吁政府启动探月工程,整整10年了!


当时外界对于探月持质疑态度。


“大家觉得我们在地球上有那么多事要做,西北大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瞎折腾去搞那个月亮干什么?”


于是,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背着笔记本电脑,就四处科普演讲。从政府机关到科学院,从大学到小学,都留下他的身影。


无论面对谁,他总是以生动而有趣的演讲,耐心地科普月球知识和登月的意义。



他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拿北京地铁做比较:从地球到月球大约38万公里,探月工程一期只相当于北京地铁2000米造价,14个亿。


经过十年漫漫科普路,经过十年的的缜密论证,“嫦娥工程”总算得到了公众认可。


这十年,付出的艰辛只有他家人知道,他的妻子邓筱兰形容他,这十年是冷不添衣,饿不吃饭。


欧阳自远夫妇


家里什么也不管,不知道自己工资是多少。穿同一件衣服,不知道换;叫他吃他就吃,都不知道味道怎么样;甚至有时候连洗脸毛巾、洗脚毛巾也分不清楚,致使他一洗脸,妻子就紧张,赶紧去卫生间看,弄不好就错了。


从80年到90年代,贵州省曾力荐欧阳自远出任分管科教文卫的副省长。


为了登月计划,他三次婉拒当省副省长的机会。


为了登月计划,他也被世人误解。


即便近些年,某些“民科”还在骂他是“美帝的走狗”,误国误民。



欧阳自远为中国的登月付出了太多太多.....


泪水

从2004年,“嫦娥一号”工程开始,70多岁的欧阳自远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让他倍感压力的是,我们的环境不能容忍科学上的失败。他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结果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发射‘嫦娥一号’时,血压、血糖、血脂都很高,几个月睡不着觉,发射的时候手心一直在冒汗……但是我们要经受得住这种风险的锻炼和煎熬,因为什么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绕月13天,他从来没有那么激动过,他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抱在一起,两位古稀老人泪水直流。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


当身边的记者采访他时,他只能哭着说:“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卫星试验新的奔月轨道;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登陆月球;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


如今,“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背面,老人又即将投入“嫦娥五号”的工作准备中。


中国的探月之路更加宽广,这离不开欧阳自远的心血与汗水。


但每次听到媒体称他“嫦娥之父”,这位老人都会坚决反对。


欧阳自远为党员干部题写寄语


“中国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结果,是成千上万人工作的结果。叫我‘嫦娥之父’,反而使我处于一个难堪的位置,所以我绝对不赞同这样的称呼”。


这位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有多少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默默无闻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怀揣科学理想走到生命尽头,直到埋骨戈壁滩,都没能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而我已经能看到梦想在宇宙深处展现的淡淡轮廓。”


他仅仅把自己称作是“修地球的”。


这里,我们向这位老人表达最深敬意——“谢谢”!



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从世界发现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转载请联系(ID:wcweekly)授权。


推荐阅读

中美国民价值观千差万别,中国人花800美元买件衣服,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这是脑子有问题?


美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强烈推荐)

“我们只骗中国人,他们人傻钱多”,国外商家专坑中国人被曝光!


第一次入境美国,如何和海关打交道?


美国最好的东西是这个,但是你永远带不回来

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美国老人的时间都花在哪?


中国车祸为什么那么多? 一个海归的话让国人沉默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