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应该成为学术的门槛!
经济全球化了,留学生们满世界跑了。放眼望去彷佛处处都是世界人民大和谐的感人场景。
但实际上,那些深藏在各别“自命高贵”的人的骨子里的歧视却是从不曾改变。
上周五,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统计系研究生项目负责人梅根(Megan Neely)周五发给全系学生的一封信。
信中表示,禁止中国学生在校园内说中文。
她在信中写道,有两位教职员工分别找到她,称在教学区看到一些中国学生在休息室和教学区说中文,他还特别强调了非常大声。
梅根认为,学生使用校园内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语言交流是不礼貌的。
换句话说,只要是杜克大学内的学生,都应该说英语。
梅根认为,在校园内说英语,是中国学生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良好机会。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珍惜这样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学生,梅根打算不给他们提供实习机会,也不会批准他们的学术项目申请。
就因为坚持在校园内说母语,中国学生的学术前途受到了威胁。
诚然,英语在国际学术界中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很多中国学者,都以自己的论文,能够登上西方主流学术杂志为荣。
但这并不代表着,其他语言所形成的学术成果毫无价值。
不能成为英语在高等学府内一家独大,甚至不能允许其他语言存在的理由。
更何况,此次梅根针对的,似乎只有中国学生。
对于历史上曾经比英语更加“高贵”的法语和德语,对于如今愈发流行的西班牙语,梅根似乎并不反对他们说自己的母语。
另外一些,距离西方主流社会也很远的语言,梅根女士似乎也不敢下禁令,比如阿拉伯语。
不管是法国人、德国人还是墨西哥人,他们在校园里,只要不在课堂上,哪个不是自动地说自己的母语。又怎会管路过的其他学生听不听得懂呢?
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做的也别无二致,为什么就针对中国学生呢?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梅根第一次充当语言“警察”。
2018年2月,她也发过一封邮件,建议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在学校都要说英语。
看来,梅根对于英语原教旨主义的狂热,已经由来已久。只不过,最近靠着互联网才被广为人知。
而这种近乎病态的严苛要求,一旦公之于众,就会显得既可笑,又可怕。
对于这样一位老师,杜克大学选择了及时止损。
医学院院长向学生发信致歉,称已辞掉了梅根助理教授的职位。杜克大学不会限制学生沟通的语言,也不会用语言为唯一标准,而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然而,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
梅根被降职,是会反省自己的歧视态度,还是会更加痛恨“不安分”的中国留学生呢?
在杜克大学的医学院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歧视现象,被梅根事件所掩盖,而无法得到解决?
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已经将只能说英文这一条明确列为歧视。而现实生活中,雇主都知道不能因为应聘者的语言问题而不录用他。
但是,现实是,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在任何英语国家找工作,都有绝对的劣势。
梅根事件不过是西方社会歧视黄种人的冰山一角罢了。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在澳洲也有发生过。
就在去年,作为澳洲top2名校的ANU为政治学专业学生和对公共政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堪培拉政府各部门为期一学期的课程学分实习机会。
名企实习难得,能在国会议员和参议院办公室工作,切实的参与一系列影响国家决策的活动则显得更为难得。
在争取到这一机会后,ANU也颇为自豪的宣传称,它拥有澳洲唯一一个能提供联邦国会实习的大学项目。
想参加这一实习的要求也不算难:
1、ANU的全职学生
2、有英语成绩证明
3、成功完成2年的全职学习
可是很快条件就更改为了仅限本国公民参加,据《澳洲金融评论报》爆料突然加上这一条件的一大原因。
就是因为有部分议员向议长表示:“不能让中国学生利用这种特权进入国会议员和部长的办公室,因为他们可能会窃取国家机密!“
在圈儿姐看来,学术应该是纯粹的,留学生既然拿着一样的学生证,坐进了一样的教室,就不应该掺杂进任何一点政治或文化的因素而被区别对待!
无论是美国还是澳大利亚,既然都高喊着言论自由、人人平等的口号。
就请不要将双重标准和区别对待作为自己实际做事时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