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有的经验, 其发展措施和经验对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 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绵羊和山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但产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澳大利亚发展肉羊产业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 在分析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绵羊和山羊存栏量、出栏量和羊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2016年我国山羊存栏量为1.39亿只, 绵羊存栏量为1.61亿只, 羊肉产量为459万t[2]。我国肉羊养殖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五大牧区和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川五大农区主产省区, 肉羊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中原农区、中东部农牧交错区、西北草原区和西南山地区四大区域[3]。其中, 中东部农牧交错区和西北草原区养羊以自然放牧为主, 伴有部分舍饲和半舍饲;中原农区和西南山地区养羊以舍饲为主, 伴有放牧和半舍饲。我国肉羊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问题有待解决, 而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独有的经验, 因此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肉羊产业发展措施与经验, 对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 又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4]。澳大利亚国内饲养的肉羊品种很多, 饲养量最大的是澳洲美利奴羊, 羊群规模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5]。澳大利亚发达的肉羊产业与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万km2, 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3%左右, 农牧业用地面积中90%以上为天然草场, 全国约39%的地区属于热带区域, 其余地区属于南温带区域[6]。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形成2个主产区[7]:一是草原养羊区, 该区域属于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降雨量125~250 mm, 西澳的中西部、南澳的东南角、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部以及昆士兰州中南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该区域, 羊只饲养量占澳大利亚羊只总量的22.6%。该区域为天然草场, 面积广阔, 分布较为分散, 草场牧草产量一般, 平均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2 hm2, 草场放牧率一般为2~25头/km2。二是农牧混合区, 该区域降雨量充沛 (降雨量500~800 mm) , 水资源较为丰富, 肉羊存栏量占澳洲肉羊存栏量的44.2%。该区域细分为牛羊与经济作物混合区和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区。牛羊与经济作物混合区以饲养肉用羊为主, 建有人工草场, 年均降雨量在1 000 mm以上;绵羊与小麦经营混合区以饲养肉用羊和毛用羊并重, 建有人工草场, 年均降雨量500~1 000 mm。南澳南端、西澳西南部、新南威尔士州东侧及其他地区位于该区域。由于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农牧结合成为该区域主要的肉羊养殖模式。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澳大利亚传统上以饲养绵羊为主, 主要产品是羊毛, 山羊饲养数量极少[8]。在经历了长期的结构调整之后, 由以饲养毛用羊为主向饲养肉用羊为主转变, 这一转变源于19世纪初全球羊毛需求降低、羊毛价格下降及羊肉价格上涨。澳大利亚羊业发展主体也发生了变化, 自20世纪初开始, 澳洲养羊业的主体从以羊毛生产为主的小型企业, 转变为以羊肉生产为主、羊毛生产为辅的大型企业[6]。据统计, 澳大利亚羊毛产量从2004年的47.5万t减少到2014年的34.6万t;羊羔肉产量从2011年的40多万t增加到2015年的50万t。澳大利亚细羊毛出口量自1981年以来下滑了44%。养殖结构与生产主体的变化反映了该国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积极改变生产经营模式, 一切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由于羊毛市场和羊肉市场的变化, 澳大利亚羊群的组成结构和比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以生产羊毛为主的阉羊存栏量大幅下降, 以生产羊肉为主的羔羊存栏量不断增加[9]。目前澳大利亚全国羊存栏量保持平稳, 数量在7 000万头左右, 其中母羊存栏量约4 000万头[10,11]。近十年来澳大利亚肉羊屠宰量和羊肉产量与肉羊存栏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羊肉产量逐年增加, 肉羊存栏量逐年减少, 反映出肉羊养殖农场单位肉羊产量的增加。但是由于不同饲养规模的养殖场对肉羊养殖的侧重点不同, 对羊肉产量增加的贡献也有所不同。为迎合市场需求并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肉羊年出栏量在200~500头的小型肉羊养殖农场从事多种经营, 如肉羊养殖、作物种植、毛用羊养殖, 而肉羊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肉羊养殖农场则进行专业化的肉羊养殖。
2 澳大利亚肉羊产业发展经验
2.1 重视肉羊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羊的遗传改良工作, 不断选育和引进优质品种,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品种良种化[12]。澳大利亚建设有完善的品种遗传改良体系, 既有国家级的育种中心, 也有各科研单位的育种中心和养殖企业的育种中心。正是得益于良好的育种体系建设, 澳大利亚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澳洲美利奴羊。同时, 澳大利亚也十分重视优良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真正实现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澳大利亚肉羊育种方向和遗传改良的方向以肉羊养殖者和羊只饲养要求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澳大利亚农牧结合区、草原区和干旱区对肉羊品种的要求, 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方法和生物育种技术, 培育适合本国不同地区的专门化肉羊品种;此外, 还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 建立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肉羊杂交组合体系。澳洲白绵羊品种的育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澳大利亚有专门化的育种服务公司, 为种羊育种场提供种羊活体眼肌面积和背腰厚度测定服务;有专业化的基因检测公司为种羊场提供基因检测服务。这种技术服务体系有利于育种场的种羊选育, 对商品羊场选择种羊进行高效生产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2.2 重视草场建设和保护
虽然澳大利亚天然草场面积广阔, 牧草资源丰富, 但不同地区的草场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尽相同。澳大利亚在综合考虑各地区草场质量、牧草类型、降水量等条件的基础上, 将全国草场划分为4个家畜生产带:低密度家畜放牧带、天然草地放牧带、混合农业带和高密度放牧带[13]。在多年肉羊养殖经验教训上, 澳大利亚制定了多项措施, 严格执行以草定牧、合理放牧的政策。一是建设人工草场。高密度放牧带在依靠天然草场的基础上, 大力建设人工栽培草场, 同时针对天然草场牧草类型不符合肉羊养殖需求的情况, 澳大利亚培育并应用优质牧草品种, 人工草场以70%的黑麦草和30%的三叶草进行混播, 保障全年的牧草供应[14];二是对草场设置围栏, 实行划区轮牧制度。澳大利亚根据不同地区草场的载畜能力和草场类型将不同类型的草场用围栏进行隔离, 在不同类型的草场饲养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数量的畜群, 实行划区轮牧制度, 将划区轮牧与季节休牧进行结合, 使草场得到充分恢复, 保障草场循环利用[15]。三是人工干预改良天然草场, 针对草场普遍缺乏磷元素的情况, 采用飞机喷洒过磷酸钙和磷钾复合肥的方式补充磷元素, 保证牧草正常生长。同时补播抗逆性强、竞争性强的耐牧性豆科牧草, 维持天然草场牧草种类的多样性, 并施用特定的除草剂清除一些杂草, 提高草场的利用率。
2.3 重视扶持肉羊养殖业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为鼓励肉羊生产, 由政府出资为养殖户建设房屋、围栏、供水等基础设施, 签订长期低价租赁合同, 最大限度地为养殖户提供便利条件。在技术支持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肉羊良种选育、疫病防治、牧业机械等方面开展技术推广和给牧场主提供生产咨询, 解决养殖户的技术需求。在养殖补贴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建立肉羊养殖专项基金, 帮助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
2.4重视疫病防控和羊肉质量控制
为最大限度降低肉羊的死亡率, 澳大利亚尤其重视肉羊养殖的疫病防控工作, 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羊肉的质量和品质, 以提高羊肉消费和扩大出口。一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检疫措施, 要求养殖者给所有羊只佩戴耳标, 实现个体记录和监测[16]。实施并完善重大疫情上报制度, 建立专项基金用于重大疫情防控, 并合理补偿养殖者因疫情扑杀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 加强羊肉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在羊肉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市场销售、装运出口等各个环节, 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安全检查, 确保销售端羊肉的质量安全。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在饲喂、运输、屠宰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 确保羊肉生产安全。澳大利亚肉类和畜牧业协会长期致力于牧场饲养管理和牧场生产以外相关领域的研发, 并与该国政府和行业机构在研究项目上展开合作, 监督确保产业供应链各个环节均采用了一系列安全计划, 此外, 澳大利亚肉类协会在国外开设办事处, 通过举办研讨会、参加食品展览会等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协会通过政府返回的大部分牛羊交易税, 与农场和加工企业联合申报科研推广项目, 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形式获取运行经费。
2.5 培育家庭农场,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澳大利亚肉羊养殖的主体虽然为专业化的大型农场, 但是当地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使得种养兼营农场数量不断增加, 同时种养兼营农场提供的肉羊数量和羊肉产量占比也不断增加。适度规模的种养兼营农场, 不仅有利于草场的循环利用, 而且有利于羊群疫病防控。
3 对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的启示
3.1 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虽然我国羊品种资源丰富, 羊只饲养规模巨大, 但大量的羊品种为绒毛用羊品种, 优秀的地方肉羊品种较少, 而且地方肉用羊品种饲养周期长、肉质较差、屠宰率较低, 不适合单独用作肉羊育肥。近年来我国自国外引进了很多肉羊品种, 但是与当地肉羊品种的杂交改良与繁育工作进展缓慢, 配套的杂交体系尚不健全[17]。为满足肉羊产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应该结合肉羊饲养当地的生态条件、饲料资源和当地的土种肉羊品种, 科学制定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计划, 大力开展肉羊品种的杂交组合筛选和新品种 (新品系) 的选育工作, 建立相应的肉羊杂交配套体系。高等院校要从肉羊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研究计划, 开展育种繁殖的科学性研究, 为品种改良与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广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 并加大相关补贴力度, 加快推进优良种羊的快速扩繁。
3.2 重视草场建设和保护, 适度放牧
我国牧区肉羊养殖主要以自然放牧为主, 草原成为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 在草质资源丰富的季节, 肉羊生产能力较高, 在草质资源匮乏的季节, 肉羊生产能力较差, 牧户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 往往很少对肉羊进行饲料补饲, 同时, 过度放牧也会造成草场退化。因此, 对于牧区肉羊养殖而言, 天然草场的保护必须要优先于肉羊养殖, 要在保护天然草场的基础上, 确定合适的肉羊饲养数量, 做到适度放牧, 严禁过度放牧。在依靠传统的自然放牧基础上, 牧区肉羊养殖也要合理地转入半放牧半舍饲的养殖模式, 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 切实保护天然草场。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适度发展人工草场, 选用优质牧草, 采用围栏放牧和划区轮牧的方式发展肉羊养殖。
3.3 加强羊肉质量控制管理
动物疫情的突发性与毁灭性决定, 必须重视肉羊养殖的疾病防控工作, 切实保障羊肉产品的质量安全。而我国羊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 小家小户的肉羊养殖方式使得养殖户无法将肉羊直接卖给肉羊加工企业, 需要中间商的参与, 导致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很难实施。另一方面, 由于小规模养殖户的肉羊饲养数量受市场影响较大, 肉羊数量供应不稳定, 使得加工端的肉羊来源不稳定, 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 羊肉加工企业应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农民养羊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 各级政府在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同时, 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鼓励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将分散的家庭养殖联合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肉羊养殖效率, 而且能够保障羊肉生产的安全。
3.4 加快规模化养殖和培育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目前虽然我国大型肉羊养殖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是个体家庭肉羊养殖模式 (饲养规模在100只以下) 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肉羊生产过于分散和单位规模较小的问题依然突出。个体家庭养殖模式, 羊群规模小, 饲养管理较为粗放, 大部分个体家庭养殖户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要劳动力, 知识水平较低, 接受新技术的意愿较差, 在饲养技术、饲料配方、繁殖与育种等方面仍然遵循传统的饲养技术, 导致肉羊出栏所需时间长, 屠宰率低, 饲养成本高, 个体胴体重小和羊肉品质差, 限制了肉羊产业的发展, 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 应该大力建设规模化肉羊养殖场。但是从我国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剩余劳动力利用和脱贫致富的实际出发, 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养殖模式, 加强肉羊养殖小区建设, 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也需要基层政府和企业加强相应的配套服务, 为养殖者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 提高肉羊养殖效率和保障羊肉生产质量安全。
作者简介: 游锡火 (1969-) , 男, 浙江台州人, 副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主要从事与畜牧业经济与技术有关的研究, E-mail:[email protected]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201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