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万亿规模基建潮来袭!

2019年02月03日 创业财经汇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击右上角“...” → 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作者: 老船长


1

新一轮基建潮来袭


除了山东,其他30个省市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直接为2019年经济如何运行,定下了基调。


其中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基建潮”


比如北京,以市级机关搬迁为契机,启动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京雄(雄安)城际北京段开通使用,力争京雄高速开工建设;确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期建成通航;建成京张铁路、延崇高速。


比如河南实施投资1000亿元以上、总长1000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开工建设栾川至卢氏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建成郑万、郑阜、商合杭高铁和蒙华铁路河南段,开工郑济高铁濮阳至济南段等。


比如湖北深入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完成水利四大补短板工程。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新开工270个以上,续建620个以上。确保京东方10.5代线、广汽传祺宜昌基地、汉十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如期建成;集中力量推进武汉新芯二期、天马柔性屏、小米武汉总部等重大产业项目。


比如广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板,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6500亿元,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将计划完成投资1200亿元,计划建成虎门二桥等10项高速公路。


比如广州市2019年重点项目共计592个,计划投资3087.71亿元。预计新开工项目130个,计划投资额580.16亿元。其中,有2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2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


笔者翻看了所有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铁公机+地铁依旧是基建投资的重中之重。有媒体报道,中铁总2019年计划新开工铁路里程预计将达到6800公里,比上一年增加45%。而相应的铁路建设投资,有可能提高到史上最高水平的8500亿元。


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基建投资的另一个热词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江苏,提出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和创新应用,加快推进5G商用进程;


比如安徽,提出要扩大4G网络覆盖面,加快5G商用步伐;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生产应用中心、大数据存储基地建设;


比如北京,提出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奔驰新能源汽车、超高清显示设备、“无人机小镇”等重大项目落地;


比如贵州,提出加快推进贵阳5G实验网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华为、苹果、腾讯等大数据项目建设。


从上面各地的报告中,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建设、人工智能、新能源基础设施(如充电桩)是提及最多的,这些技术基础设施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定性为新基建。


铁公机虽然是基建重头戏,但新基建既能促进创新,又能“补短板”,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战场。


除此之外,区域战略的提升,也将加速基建潮的归来。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比如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比如海南自贸港建设等等,这些大的规划落地,必须先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才有可能实现。


“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贯穿至今。


2

补什么短板


这一现象,在2018年早有征兆。


“三去一降一补”中的“补短板”,是在2015年底提出的,而之后的三年,重心都放在了房地产去库存、去产能和降杠杆上,这三年,也是房价大涨、金融风险频发的几年。但“补短板”这一项,重视程度不够。


到了2018年中,去库存、去产能、降杠杆的任务基本完成,补短板开始屡被提及。而这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又面临“内忧外患”,增长动力突然疲软,基建投资和消费,成为拯救经济的左膀右臂。


毕竟在经济下行期,基建是典型的逆周期行业,也是这么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办法。


于是,国家开始频繁批复地方基建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四季度至今,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规模超过1.2万亿元。单单12月一个月,就批复项目规模近8000亿。


其中,批复最多的是地铁项目。2017年底,发改委叫停了一批建设中的地铁,2018年7月,发改委曾发文提高地铁申报建设的城市经济指标,把一些城市拒之门外。


但过了3个月,上面下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基建大门重新开启。随后,重庆、杭州、济南、长春等城市的地铁项目重获批复,地方上长舒一口气。


大规模批复拉动基建投资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则是2018年的数据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2018年不含电力的基建投资累计增速,从2月份的16.1%暴跌至12月的3.8%,比上年回落15.2个百分点,成为固定投资最大的拖累。而其中,铁路投资下降5.9%,水利投资下降4.1%,又成为基建投资的拖累。


至于原因,则是去杠杆、强监管落地、地方债务管控加强、PPP项目全面清查、环保力度加大等多方因素的叠加效应。


2017年底,国家表示严管地方债、遏制隐性债、违规担保问题,并对地方债务不再“兜底”,地方上的基建投资,在2018年就不敢疯狂扩张了。


此轮基建潮归来,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仍然是大前提。


3

钱从哪里来?


资金问题,将成为基建投资的重要约束。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了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国家财政支出资金等,这其中自筹资金占了大头,因此,地方融资的变化才是决定基建投资的关键。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2018年的严金融监管,导致市场资金链紧张,地方融资也受到牵连,成为基建投资大幅下滑的一部分原因。


但从18年下半年,国家多次降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风向来看,19年的资金紧张问题,多少会得到缓解。


1月9日的国常会,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强调:


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


对已经全国人大授权提前下达的1.39万亿元地方债要尽快启动发行。抓紧确定全年专项债分配方案,力争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


货币信贷政策要配合专项债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后续融资。


自筹资金中,地方专项债是关键一环。18年专项债整体发行规模在1.35万亿,19年除了提前下达这1.39万亿,预计整体规模将达到2.4万亿左右。据国盛固收的数据,截止1月30日,1月发行地方债总规模达到4179.7亿。


专项债的扩张会得到延续,给基建投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同样的,在这次国常会上也强调了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前不久,被坊间称为“高铁一生黑”的赵坚在财新发表了一篇《谨防高铁灰犀牛》,文章对目前高铁债务和运营亏损、中国交通结构恶化的问题做了分析和提醒,文章提到:


虽然中铁总的客运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1693亿元,全年或达3400亿,但截至2018年9月,中铁总的负债已高达5.28万亿,再考虑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高铁的债务(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已经形成巨额高铁债务或引发国家的金融风险。


虽然文章里面漏洞百出,但这个提醒也算及时。而在目前高铁和地铁建设热潮中,地方能不能把风险防控好,就得看地方在利益面前,是选择狂奔还是保守了。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留言,点好看,转发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