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澳洲公布了一组数字
却让华人震惊了
澳洲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这里有超一流的医疗科研水平,能够突破很多医学界的桎梏;同样这里的临床医疗水平经常出现问题,偶尔就会有医疗事故和关于医院的丑闻传出。
近日Daily Mail公布了一组数据,揭示了澳洲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次数,数字让人心惊:
整篇新闻的第一句话:令人震惊的数字,上万名患者因为医院的失误遭受了额外的痛苦。
经过统计,仅在过去的2018年一年时间里,共有437468人在医院护理期间,感染、受伤或中毒。
而情况更加严重的有23人,这23人经历过手术之后,体内竟然留下了医生忘记取出的医疗器械...
考虑到澳洲总求医人数,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为6.67%,这个比例听起来好像不高,但换一种表达方式:平均每15人之中就有1人在医院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折磨”。相信大家就不会觉得这个比例很低了。
不仅仅是入院治疗才会出现失误,澳洲医生在为病人开药治病的时候也经常会闹出“乌龙”,同样是一年时间里,澳洲有167000人在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后出现副作用,还有215246人因为治疗流程出现问题,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还有一类人更加倒霉,虽然在治疗环节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在康复过程中,因为缺乏照顾,不慎跌倒受伤,这类人数有38000人。
而医疗事故最严重的的是
有10人因为药物使用错误,永远的失去了生命
维州还有1名患者
因为手术过程中找错了部位,导致患者死亡
以上数据看着揪心,但是报告中却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医疗事故和用药事故的发生率已经降低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在2015-2016年中,仅在新州类似因为程序失误或手术失误的事件发生了5次,有3次是被记录在案的;2013-2014年,昆州有2人起因医疗事故致死的事件。
这才是澳洲临床医学的真相...不少留学生都这样调侃过:澳洲治病,先不提慢到极致的效率问题,只说治疗诊断,不管什么病,医生很大可能都是给你开一盒Panadol。看似是这种药物包治百病,实际上是医生唯恐自己开具的药物造成不良影响,只有Panadol最保险。
这看似是一个玩笑,但是因为程序拖沓,有病人活活等死在急诊室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两次;还有因为医生误诊,到时错过最佳时间,病人痛苦死亡的医疗事故也为数不少!
跨年夜、男子急诊室惨死
这个新闻很多人都记得,就在去年12月31日跨年夜当天,堪培拉Calvary医院急诊室发生了这样一起事故:一名寻求治疗的男子在这里等待接近10个小时,没有任何医生为他治疗诊断,最后病发身亡!
据旁边一同等待的病人描述:这名男子很早就来到了急诊室,最开始他只是神情焦急,后来始终没有医生询问,他面色惨白,后来甚至出现了神志不清,开始自言自语的情况。
就算他多次试图与工作人员沟通,但得到的回复只有一句:医生会尽快赶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尽快赶来成了一句空谈。到了晚上9点45分,惨剧发生了。有人发现这名男子已经陷入昏迷。
直到此时,医院的救护人员才出现,但是这名男子早已经停止了呼吸。这里是急诊,就是为了帮助需要紧急治疗的病人的。可就在这样的地方,男子等了接近10个小时,活活把自己等死了。
如果早一点有治疗人员能够检查这名男子的情况下,他或许可以避免死亡的命运。有人说这是因为澳洲医疗制度的原因,公立医院要接纳大量病人,医生严重不足,无力照料如此数量的病人。
(图片来源:悉尼印象)
数据统计,澳洲已经有7000多名病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在手术之前病情突发身亡。
......
其实,等一等无所谓,
可是有时候针对病痛,
一等人就没了.....
不过,今天红领巾要为各位做个普及!
其实以上都是可以避免的!
只因为你们还不知道一个说法...
先看看以下这则,
刷屏澳媒的报道↓
澳洲媒体Daily Mail 8月3日做出了一则报道:澳洲母亲凭借两个单词救了自己生病的女儿一命!这一新闻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我们来看看细节...
澳洲妈妈Ayla Gyde,她的女儿Marley今年4岁。就在这几天,Marley感到腹部疼痛难忍,于是Ayla就急忙带孩子去了医院。
在和第一位医生谈过后,医生和Ayla说,她女儿大概率疑似阑尾炎,需要住院治疗。但是这位医生不太确定,于是想先找一位儿科医生来确保排除病因可能是肠系膜淋巴结炎。
就这样,孩子一直说接受检查,其实却是一直在等待治疗。从当天下午5点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Ayla一直在等待医生来为女儿做进一步的治疗。然而她等来的却是无人问津。期间她拦下一位又一位路过的医护人员,却都被告知孩子要先做一个超声波检查。
“那倒是来个人带我们去检查啊?”母亲几近崩溃。
可是具体什么时间做检查,去哪里做检查,检查之前的注意事项这些都没有人告知她...眼看着女儿越来越难受,却躺在病床上无人问津,Ayla气愤不已!到了中午12点,Ayla再也无法坐在那里干等下去了!她感觉女儿已经到了疼痛的极限了,
身为母亲,她不能就这么坐着...
于是Ayla找到医生,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她就要采用——
莱恩规则(Ryan's Rule)
!!!
医生们听到这个词后,
瞬间楞了一下!
接下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从这两个词说出口后,Ayla和她女儿立即得到了医院的高度重视:
不到10分钟↓
立即来了另外一位医生
开始和Ayla讨论Marley的病情;
又过了45分钟↓
Marley已经在做超声检查了;
不到2小时↓
Marley就被送入了手术室进行手术。
事实证明,当时Marley的情况已经相当危险了,她的阑尾已经严重感染穿孔了!检查确诊后医生马上准备手术室,紧急切除了Marley的阑尾...
一想到女儿白白忍受了快20个小时的疼痛,Ayla心如刀绞,同时又是一阵后怕:幸亏她主动申请要采用瑞恩规则,不然等女儿整个腹腔被感染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知道了这一事情原委的Ayla非常生气,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上发表了这一事件,并呼吁大家在澳洲就诊时候,如果碰到紧急情况,
一定要说出这个规则!
而这一分享,
也在Facebook上
短时间内得到了纷纷传阅...
更有许多网友表达,
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那么,重点来了!Ayla所说的瑞安规则到底是什么呢?许多生活在澳洲的华人和留学生依然不知道,
这神奇的词组,是如何能让一向效率低下的澳洲医生如此神速?
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
莱恩规则(Ryan's Rule)
背后的小故事...
2007年,昆州3岁的小男孩Ryan Charles Saunders生病了,经过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腺体肿胀,并由此怀疑Ryan是得了腮腺炎,于是医生建议给他服用Panadol...但是其实是误诊!当时Ryan得的是一种恶性细菌感染,最后小小的他因为误诊和病情延误,最终因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而死亡。
从被送入医院到他离世,Ryan经历了整整30多小时的病痛折磨!他的父母期间看到儿子痛苦不堪,一直对医生的诊断提出质疑,希望重新找医生帮儿子看病,但是遭到医院的冷漠无视...正因如此,一个本来可以被拯救的生命在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Ryan的经历在澳洲引起了巨大轰动,在他去世后的第4年,法律也因为他的死而做了修改!
从此莱恩规则就诞生了!
请记住,莱恩规则
对任何年龄的患者都适用!
当患者及其家属,对当前的救助治疗方法产生质疑时,可以通过莱恩规则引入第二种治疗意见!
如果你在昆州...
你引援莱恩规则主要有3个步骤:
1.可以直接与主治医生或者护士说明你的问题及疑虑;
2.如果医生给到的答复让你感到不满意,或者还有可以补充的地方,那么你可以进一步与轮班当值的护士负责人详谈;
3.打电话给13 Health(13432584)并要求使用莱恩规则进行审查(需要提供医院名字、病人名字、病房号、病床号以及联系电话);护士和医生,会对患者病情重新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援助。
如果你在新州或者维州...
在其他州,主要是应用莱恩规则的前两步。另外,新州还为了效仿莱恩规则,开展了一个REACH项目(这一项目在上述的Facebook留言内也有人谈及)它也是专门为患者和家属们提供紧急帮助,使病人的担忧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这一计划目前也在NSW广泛推广!
有一种经历叫在澳洲看病,在这则新闻下方,也有许多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似乎对此表示庆幸。
Opinionated:莱恩准则在每间医院和诊所都可以用...
Intellectualbogan:作为一个医疗医护人员,我每天看到无数的病人。这是一个针对那些无人愿意仔细听闻的家庭的词语,我也会使用它。
AUUK:太棒了,你的女儿获救了!
在澳洲,针对医疗的新闻大大小小特别多,但是真正能够帮助到大家去解决医疗问题的新闻却不多,除了以上的莱恩准则,在澳洲还有一个神奇的号码,也能帮到大家:
作为父母亲,最担心的莫过于是孩子半夜生病,医院急诊排长队,药房买不到药,无法及时送去就医。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心里都会出现一个想法,要是能有医生上门服务那该多好!
而对于留学生,也是一样的想法,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照顾,如果生病了可以有人直接到我身边给我看病那该多好!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澳洲其实是有机构提供免费上门诊治服务的。
完全免费!
曾经有一位在澳洲的华人妈妈,因为孩子发烧来不及送诊,后来就是打了一个电话,一小时后医生上门给看病,还是免费...那时候,这位妈妈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号码,记好了:
137425
这个号码属于一个名叫:【13 SICK】的机构,当你出现例如,呼吸道感染,偏头疼,胃炎,中耳炎,高烧,尿道感染 还有包括摔伤等症状时,你可以放心的拨打电话 。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喜欢就添加微信号关注我们吧!
我们会继续为您提供更快,更丰富的澳洲资讯哦!
公众号:whrzmrb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