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口大爷
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1、
五年博士后才是全职工作的敲门砖
“教育是人类最崇尚、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他尊贵的头,向她致敬。”要是门捷列夫能看到当今的教育形势,估计想把这句话收回去。
去年,《经济学人》疾呼:“是时候终止学术军备竞赛!”
这篇评论指出,全球高等教育早已变样,在一个“学术军备竞赛”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不论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在举上下之力投资教育,政府出钱,学校配合扩招,家庭乖乖掏钱,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节节攀升。乍一听,人类社会似乎将处处充满流动的活力,现代工业体系也有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输送。
实际情况却打脸了。巨额的投资不仅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可观回报,反而砸出了一场愈演愈烈的“学术军备竞赛”,高等教育人数激增,文凭变得低廉,雇主只能不断提高学历要求,导致大批毕业生面临失业难题。
比如在历来重视教育的韩国,25--34岁的就业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程度达70%,本科学历真的不要太烂大街。
更让人吃惊的是,韩国的失业人群中竟然有半数是本科毕业生。连硕士都得去当电话接线员。而找不到体面活干的毕业生只能拖延工作,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回学校深造,越多越多人在争相拿下更高的文凭,大学也造出了越来越多拔尖的硕士、博士、博士后。
但市场需要这么多精致学历吗?
经合组织(OECD)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年,很多还在做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了60%,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了45%,在有些国家,五年博士后才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敲门砖。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博士们从事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高学历被极大浪费。
中下阶级对学位的痴迷很容易理解:它几乎等同于社会地位,是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敲门砖,是底层进入中产阶级的入场券,是中场捍卫阶级的军火。
教育也就落入一场美苏对峙式的军备竞赛中,“你有我也要有,而且还要比你强”的思路加速了“学历通胀”的来袭,A越来越好拿,学历注水。对于低学历的底层来说,高学历的泛滥却堵死向上的通道,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
教育学家警告,学历通胀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
你是不是以为中国教育的毛病出在“应试教育”,而非所谓的“学历军备竞赛”?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北大郑也夫教授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指出,“应试教育”只是病症,“学历军备竞赛”才是真正的病理。
因此,当发达国家在呼吁终止这个怪圈时,我看到这场浩浩荡荡的“学历军备竞赛”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到达顶峰,而且战火已经从高等教育蔓延至幼儿园阶段,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荒诞现实。
2、
最怕输的中国家长
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怕输的家长,就算是在应试教育“荼毒”下成长的80后城市中产父母,也不得不向社会妥协。
本来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无精神负担的童年,本来也想给他一个创造力自由肆意生长的环境,但是效果还没出来,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重视“素质教育”,早教班、补习班、兴趣班、奥数班、英语班……别人家的孩子越是机灵,心里头的焦虑感越重。
财富可以遗传,但实力可以吗?
不上补习班,会不会愧对孩子?
将来孩子会不会跌出中产、坠入底层?
能保证给他一个安稳、确定的未来吗?
内心还在犹豫时,教育资源的分化加了一把火,优质教育越来越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头部学校,助燃这场教育军备竞赛的较量。
终点现在看似是高考,但等高中再争早来不及了,初中也不行,幼儿园就要开始争,苦不堪言也不能退出。谁都不想这样,可是能怎么办呢,一旦你放松就意味着输了,别人会碾压你,你的孩子只能去等级更低的学校。
上好幼儿园难于上青天,小升初、初升高更让家长们如临大敌。即便红黄蓝被爆出虐童事件,依然有家长为一个幼儿园入学名额连夜排队,为此争得头破血流。
上海幼升小学校面谈日现场
2017年成都的几个小区为了谁家孩子更有资格入读学区内一所最优质小学而引爆一场“中产内部踩踏事件”,家长们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
焦虑的中国家长已经默认:幼儿园不如别人,小学也不会好了,小学不好,初中、高中更不可能超越。
入学资格还只是“最基本”的战斗凭证。为了赢,“素质教育”也得跟上,不改善教育,就不可能改变命运,别人家孩子加持过的武器,咱们家一样也不能落下。
教育变成销金窟,学区房、补习课、夏令营、出国游学.....每一项为了“更高起点”的背后都是巨额的花销。
总有一天,孩子会知道这么强迫他学习是为了他将来好。
在这场“教育军备竞赛”中,中产家长们早已经没有了自主权,只求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再高一头。
北京的幼儿家长说“不会烘焙、陶艺,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家长还替孩子们开发出五大鄙视链,从动画片、旅游地、兴趣班、幼儿园到早教机构。
当然,学校也会配合开发出彰显“高级感”的筛选条件。真是哪里有教育需求,哪里就可以成为踩踏他人的战场。
上海热门民办学校招生要考家长智商,并参考祖宗三代职业、受教育水平
人人都认为不能在教育上输给别人,出人头地,要上更好的大学,要有更高的收入和更体面的工作学历要高,要当社会精英,要牢牢捍卫住阶级,却悲哀地发现,学历通胀来了。
3、
如果清华北大都买不起房,那还买学区房干嘛?
这是去年刷屏的段子: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引起中国城市父母的热议,一时间成了中国教育一个无解的难题。
人人挤破了头想上大学,是因为“精英教育”的思维统治了社会。
试想,如果家里是独生子女,怎么可能不鼎力支持他考上大学,就算是个三本学校也要去读,因为没有学历工作难找,没有大学学历也意味着很大可能失去大城市户口的获取资格,中专、高职的水平怎么和别人家孩子比,要矮别人一截的。
学校这边配合扩招。这事儿舆论会支持,财政会支持,何乐而不为?扩招前的落榜生如今都被纳入高等教育的大门之中,但是门槛放低的那一刻,拿到手的录取通知书就已经贬值了。精英永远都只可能是一小撮,当地位上的百分之十变成百分之二十、四十,还谈何“优异拔尖”?那么这场学历军备竞赛只会被不断推后,进入下一轮的硕士竞争。
政府大力投资教育,也让多少家庭误以为自己获得了向上流动的准入场券。
滥发学历如同滥印钞,但年轻人还是得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时间去竞争这份加速贬值的学历。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
炒学区房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分化,但更大程度上是在概念炒作,炒作精英教育的理念。只要所有人都深信学区资源的异同会带来教育成果的差异,只有所有人都参与这场学区房的炒作,只要一日有人接盘,学区房就一直是一项值钱的投资。
但是出于教育的初衷而买下学区房的投资值吗?攻读高学历的投资值吗?
事实上,这场教育军备竞赛,越往后,越有利于能打财富持久战的家庭殷实的上层,对于普通人来说,学历的溢出效应也就越弱,那些能力不足而硬是要攻读学位的学生预期收益几乎会降为零。投入大半身家去竞争的中产家庭,会是赢家吗?
郑也夫教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教育大饼所以能取悦全社会的公民,在于其“一药两吃”。对底层人其药效近乎障眼法,对上层人其药效类似宽心丸。”
高考的热情很难消退,就算前人一毕业就失业,但信息恐怕很难反馈到高中生这里。高校在学生就业数据上的造假能将信息扭曲,大众不会知道真实的大学生失业数据,不会知道被随意应付的失业合同掩盖下的真实就业情况。
4、
学历军备竞赛是不是在毁掉下一代?
这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德国、日本都有法律规定的,在幼儿园期间不许识字,不许教算术,只是让孩子玩。中国父母将这场“学历军备竞赛”提前到幼儿阶段,是不是揠苗助长,最终会毁掉我们的下一代?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是被扼杀?
再假设,马斯克如果生在中国家庭,是不是不可能在攻读斯坦福硕士学位的第二天选择退学创业?比尔·盖茨如果是中国人,是不是也会被家里人逼着把书读完?中国未来是不是依旧难出诺贝尔奖得主?
教育改革的路还漫长。
全球不少教育学者都在提倡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受教育和职业训练选择,不把高等教育作为唯一出路。
在这方面,德国的“分流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样本。德国从十岁就开始分流进入两种中学:
一种是中学、普高和读大学,还有一种进职业学校做技工,而且学生是心甘情愿学一门好手艺安身立命,没有人觉得这是“丢脸”、“没有尊严”、“失败者”的选择,一是技工收入并不比大学毕业生低,二是不存在城乡户口的分界。
在现下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社会大势中,父母该怎么做?在这里,也推荐一个TED播放量最大的一个演讲,出自被誉为“世界教育部长”Ken Robinson,主题为《学校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郑也夫教授的观点也有启发性:
给子女一点帮助,但不要伺候得太勤快,把他/她伺候坏了。记住他/她是一个生命,有自己生长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中,想从教育军备竞赛中完成顺利的大逃亡,只能依靠自己。
怎么才能上名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得一次免费留学咨询!
美国大学Top10、Top20、Top30、Top50……美国各个大学的录取情况究竟怎么样?中国学生什么样的成绩才能上名校?!2018美国大学(本科)录取白皮书,成功案例+数据分析,助力你的留学梦!
推荐阅读:
(留学问题可咨询小助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