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佛国秘境,老挝的小京都

2019年01月15日 世界旅游画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6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湄公河畔的山城琅勃拉邦向我们掀开了它的佛境面纱,群山掩映之下寺庙佛塔林立,古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树木融为一体,空气中弥散着与世无争的静谧气息,恍若世外。

酒店对面就是琅勃拉邦旧时的王宫宫殿,抬头便可瞥见宫殿的典雅屋檐。

草径花丛,推窗见佛,环境令人一见倾心。

正如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顶高山一般,回想来时的这一路,纵然再折腾曲折,也是值得。

譬如京都之于日本,来到琅勃拉邦,仿佛触摸到了老挝的历史中心,这里曾是老挝数个朝代的都城,古塔耸立,花木繁茂,哪怕时至今日它早已退出了老挝政治的风云舞台,千百年积淀而来的雍容气韵仍俯拾皆是。

琅勃拉邦的一天,从清晨街头的布施开始。

天色微蒙,大街上早已被布施的当地人占的满满当当,跪坐地上,手提竹篮,篮子装着糯米饭,随观摩的游客一道,站立一旁翘首以盼。

就像去曼德勒要看千人僧饭去布拉格必去老城广场,布施,俨然成了琅勃拉邦不可错过的清晨景观。

一番等待之后,身着橙色僧衣的僧侣,一列列从晨曦中赤足缓步走来,弯腰接受人们的供奉,眼神平和,布施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老挝的僧人们,仍遵守着小乘佛教“过午不食”的戒律,饭食皆由清晨的化缘而来。

我们也学着当地人那样,在路边给僧人们施舍糯米饭,原本只是入乡随俗的随意举动,因为现场极大的仪式感,发自内心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正如村上春树在随笔《老挝,到底有什么》里所写到的,找回了“发自内心地想看(东西)”的感觉。

晨雾散去,僧人们的身影渐渐消散街头,如此这般,一场信仰凝聚的善意日复一日,唤醒了琅勃拉邦的每一天。

次日,又是新的开始

由于佛教兴盛,全民信佛,琅勃拉邦古寺众多,从榕树繁花遮天蔽日的古刹到精雕细刻庄严华美的寺宇,风格不一。

王宫博物馆(Royal Plalace Museum)

我们的第一站,从王宫博物馆开始,它无疑是了解老挝历史变迁的最佳地点,建筑本身并不古老,初建于1904年,是老挝最后一代国王西萨旺凡达纳的行宫。

古雅华贵,随着老挝后来的革命如今王室成员早已不知去处,只有在殿内陈设的澜沧王国的文物中才能窥探些许当年王族的踪影。

王宫博物馆内有一尊最具价值的艺术品:一座站立的金佛(PhaBang),琅勃拉邦这座城,便因此得名,如今王宫博物馆内游客络绎不绝,人们赤足走在大殿上,遥望着琅勃拉邦的古往今来。

迈佛寺(Wat Mai)

迈佛寺就在王宫博物馆对面,是琅勃拉邦最美丽的寺院之一,有“美丽的黄金国土寺院”之美誉。

远远看去,就被其五层叠加的红色屋檐所吸引,据说这是琅勃拉邦寺庙最典型的样式。

而无论是前廊木柱上雕刻精美的花纹,还是一整墙华丽的鎏金浮雕,无不彰显着迈佛寺的地位斐然。

然而即便是如迈佛寺这般身份显赫的寺庙,也是来去自由,只有当你进入佛殿之内才需要门票,比之中国动辄门票上百人民币的名刹,迈佛寺不过几块钱的门票价格实在太过朴实。

佛殿的墙壁上,贴满了鎏金壁画,是一整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

为数不多的游人,在壁画前仰头驻足,有如跟随时光倒流,回顾英雄罗摩一生的传奇故事。

寺内,有三尊镀金佛像,慈眉善目,每尊佛像前都供奉着鲜花、香烛,元宝背着手,老气横秋,抬头注视佛像,被我们形容为有如下乡考察的村干部,但当其活跃起来,依然是那个活力十足的小小少年。

大殿后的红色回廊寂寥无人,古朴亦不乏大气。

是拍人像的好地方,元宝笑得无所适从

也许并非是诵经时间,寺内僧侣无几,透过门栏,一年轻僧侣正捧着书潜心阅读,书里,一定有他追求的理想世界。

一口大钟吸引了元宝的注意,缅甸敲钟的情结仍在,抡起一旁的木头,“铛铛铛”,元宝开心的咯咯大笑起来,也许这笑声里,有那么一抹关于缅甸的回忆吧。

神佛寺(Wat Sene)

沿着洋人街一直向前,一路繁花似锦,参天树木的掩映之下,寺宇重重。

神佛寺便是其中一座,它是一座泰式风格的庙宇,从建成至今也有几百年历史。

也因此,寺内古树繁茂,不收门票,虽然金黄色外观的寺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煞是打眼,却看不到旅行团的身影,祥和恬静。

佛寺一角有个小亭,内置一大鼓,平日总是匆匆来到寺庙才会深感时间流逝仿佛变慢,相比于恨不得争分夺秒的商业社会,琅勃拉邦的寺庙仍恪守着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徜徉其中,偶有僧侣擦肩而过,问候一句“Sabaidi”(你好),友善的微笑之后然后飘然而去。

元宝四下转悠,围着寺庙转圈,四处走走摸摸,僧侣们看见他一味微笑。

我站在古树之下,遥望树上的繁花满天,心境平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闲适,时间宛若静止不前,然而这正是琅勃拉邦的魅力所在

一旁站立的大佛雍容沉静,静默无言,只是慈爱的看着众生,似笑非笑,已然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磐。

香通寺

洋人街的尽头是湄公河与南康河的交汇处,香通寺便坐落于此,寺外是一条安静的小巷,枝繁叶茂的绿丛之间花儿朵朵盛开。

在琅勃拉邦市内的几十座寺庙当中,香通寺的历史最为悠久,建于1560年,也是游客来琅勃拉邦必造访之处,屋檐的构造与迈佛寺相似,同为琅勃拉邦古老传承的寺庙风格,从侧面看仿若舒展飞翔的大雁,“人”字形屋檐之下门楣、廊柱精雕细刻,雍容华美。

大殿的后墙上用玛瑙、宝石、琉璃镶嵌了一副壮观的生命之树,树枝之间隐喻着佛教中的教义,在当地人民心中,这棵生命之树已涅磐成佛,几乎成了琅勃拉邦的象征,人民不惜倾尽所有,去装扮他们心中的神树。

虽然顶着琅勃拉邦最宏伟寺庙的盛名,香通寺的规模远不能比拟国内名寺,它只是小巧精致,即便它是我们在琅勃拉邦邂逅游客最多的一座寺庙,依然见不到华盖云集游人熙熙攘攘的喧闹场面,游客在此可得清宁自在,看着身着黄色袈裟的僧侣漫步走过,不远处是缓缓流淌的湄公河,所有的一切仿佛都静静伫立,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动摇分毫。

寺外的湄公河

当然琅勃拉邦还有更多的寺庙,有富丽堂皇里的华美,也不乏残垣断壁的沧桑,某种程度上很像清迈,五步一庙,十步一塔。

萌萌的小神兽 

这里的僧人是可亲而入世的,处处可见他们的橙色身影,不似禅宗的超然世外虚无缥缈,也不像藏传佛教的神秘令人心生敬畏,从清晨的化缘到街头的漫步,与寻常百姓的生活水乳交融,就像是把佛的世界引入尘世的使者一般。

我们在琅勃拉邦呆了整整三天有余,每天穿行于各个古寺之间,静幽的寺宇自带一股自愈的力量,越是云淡风轻,越是不可磨灭,让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仍在怀念那里的岁月光阴。


欢迎文末留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