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英国大家谈
英国千面,万种风情,最纯粹的英伦味道却在日常生活中。
在英国日常题材摄影大赛(British Life Photography Awards)镜头下,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生活在这片土地,总有一张照片,戳中你内心的柔软。
天气万变,唯心永恒
英国的天气,绝不是日常生活中无聊的配角,变幻莫测的天气塑造的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景色,是一生都可回味的感动。
2018年度获奖作品:
“Seven Sisters Rainbow”
拍摄者:Jenifer Bunnett
镜头下的英国,是朋友圈里常年被惊叹的“诗和远方”。
就算生活有10000种苦,苏赛克斯海面上,被捕捉的这道彩虹,一如英国暴雨后,所有不期而遇的天空惊喜,成为英国日常生活里的,第10001颗糖。
2018年度推荐作品:
“Wall of Cloud”
拍摄者:Jackie Matear
威尔士西北部的雪墩山(Snowdonia),仅次于湖区(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的英国第二大国家公园,“Snowdonia”在威尔士语里的意思是“鹰的天地”。
未经污染的自然之地,云雾笼罩,登山者行走其间,构成十分典型的英式自然浪漫。
2018年度推荐作品:
“Scarista Beach”
拍摄者:Jenifer Bunnett
我们天生需要旅行。
人这一生太短,好在有不期而遇的风景、人、事,拉伸着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尽管苏格兰哈里斯岛的Scarista海滩,早已享有“英国最美海滩之一”盛名,但它最惊艳的样子,仿佛永远都在“下一次”。
2017年度获奖作品:
“Sunset and blanket fog”
拍摄者:GuyCorbishley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的话,用来形容伦敦也十分贴切: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待过伦敦,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因为伦敦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自带明媚光芒和缥缈仙气的伦敦,自有一番让人戒不掉的万种风情。
人间值得,爱已成歌
2015年度获奖作品:
“Living with Dementia”
拍摄者:Dan Giannopoulos
时光是最可怕的怪物,它偷走身体的健朗,和共同的回忆。
真正的爱恋,不是挂在嘴边甜腻的情诗,是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在你身边。
英式浪漫,热爱工作
享受自然,是一种能力。享受工作,是一种超能力。
2018年度推荐作品:
“Foot Guard in the Snow”
拍摄者:Luke Dray
正在对抗这寒冬,咬牙坚持的英国皇家卫兵,不仅是自己的英雄,也活成了世界游客向往的英伦风采,是平凡生活里最了不起的春暖花开。
2018年度获奖作品:
“Love your job”
拍摄者:Edmond Terakopian
阴着天,但脚步很燃。少一点情绪,多一些向前走的力量。
英国独有的环境将气质赋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虽然行色匆匆,但你会觉得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生命。
英国是个让人可以尽情工作,也柔软生活的地方。
成人童话,白看不腻
伦敦,百看不腻的城市。
2018年度获奖作品:
“Living the View”
拍摄者:Simon Hadleigh-Sparks
总有一些细腻的美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细细感知,能涤荡出生活真正的质感。
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咖啡馆,迎着对岸的圣保罗大教堂,边喝咖啡边俯瞰伦敦城,眺望泰晤士美景,是被定格在无数人伦敦生活中的经典场景。
2017年度获奖作品:
“Old Man River”
拍摄者:Wayne Richards
照片是凝固的旋律,黑白的底色演奏流动的音乐。
轻松容纳8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伦敦,从不缺少理想主义者所散发的光芒,那光芒也始终照亮着居住者前方的路。
2014年度推荐作品:
“Selfridges at Sunrise”
拍摄者:Verity E Milligan
去过伯明翰的人,一定能第一眼认出这是哪。
英国的城市有很多美好的建筑,建筑本身就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14年度获奖作品:
“The Shard in Winter”
拍摄者:Terry Wood
每个城市都在向外散发着不同的讯息,吸引不同特质的人前来安家。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有的建筑物,只要看一眼,就能让人听到自己内心久久回荡、未曾磨灭的壮志雄心。
2015年度获奖作品:
“Morning Fog over Tower Bridge”
拍摄者:Nick Isden
即便是新的一天,在浓雾中开始,
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
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会从朦胧的日子里升起,
期许和梦想,也会在清晨的雾气渺渺中栖息生长。
街道转角,遇见自己
2018年度获奖作品:
“Separation in Togetherness”
拍摄者:RozaVulf
Oxford Circus,英国最繁忙的地铁车站之一。人海汹涌,人车喧嚣,仿佛把一个人全部的悲喜砸进去,也溅不起一丝水花。
这样的伦敦,会逼走一些人,也会成全一些人。
这个过程中,来来去去都是成就,它让你渐渐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2018年度推荐作品:
“Sartorial Style and Quintessentially British”
拍摄者:Paul Dennan
一提起英国文化,身着西装的绅士形象便浮现在脑海中。温暖的照片色调,配上这样一幅图景,英国人特有的严谨禁欲的气息立刻迎面扑来。
2014年度获奖作品:
“Yellow Rain”
拍摄者:Linda Wisdom
去见喜欢的人吧!
倾盆大雨也可爱,黄色的交通线、黄色的交通信号灯的背景下,撑着黄色线条雨伞的人,是泥泞潮湿马路上,亮眼的诗意。
2017年度推荐作品:
“Ed’s Easy Diner after dark”
拍摄者:Linda Wisdom
英国生活绝不只是office全家桶:
论文.doc、汇报.ppt、清单.xls,
白日里课堂上、图书馆文静的学霸,夜幕降临之后或许就是Soho区最嗨的崽,城市慷慨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
2017年度获奖作品:
“Tourist feeding seagulls”
拍摄者:Erika Szostak
和英国所有的海鸥一样,布莱顿这群正在疯狂“掠夺”游客手中食物的海鸥,十分恰当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乡野生活,精神家园
真正的英国味儿,到底是什么?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彻底掌握,只能一次次,无数次接近它。以此,获得一点新的体会。
2018年度获奖作品:
“Lambing Intensive Care”
拍摄者: Amy Bateman
坎布里亚郡,少年照顾新生羔羊的画面,一下子柔软了内心。
2018年度推荐作品:
“Wrongside”
拍摄者: Amy Bateman
“嘿,站错边了”
突如其来的英式冷幽默,就这样逗笑了一整天。
2014年度推荐作品:
“Early Morning Rowers”
拍摄者:Jim Donahue
海洋湖泊,是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也是英国人的精神源流。
徜徉在水面,享受着阳光下划船的乐趣,生活看起来也可爱很多。
寻常面孔,动人真实
常言道,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谈话是在寂静中进行的。
与人物画像照片对视,既是一种向外的观望,也是一种面向内心的对话。
2015年度推荐作品:
“Benedict Cumberbatch”
拍摄者:Chris Mcandrew
面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脸,除了帅,还会有其他想说的吗?
2018年度推荐作品:
“Comedian and Presenter Frank Skinner”
拍摄者:Amit Lennon
无论是什么年纪,英国男人在穿衣打扮这件事上,从来就没输过。
无论是什么心情,看到这张照片,耳边立即响起那句:“a cup of tea?”
假期家人,治愈良方
2018年度获奖作品:
“Barbara;Ron’s Late Romance”
拍摄者:David Yeo
假期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度过,是许多英国人坚持着的日常仪式感。
情绪,和身体一样,也需要照顾,假期和家人,是最好的治愈系。
2018年度推荐作品:
“Life’s a Beach”
拍摄者:Chris Kirby
严肃克制是英国人,慵懒疯狂也是英国人。
千万别被北诺福克沙滩上这幅照片吓着,认真和英国人交流,你很可能最终和两类英国人成为朋友:
真,好看
真,好玩儿。
2015年度推荐作品:
“Very Little Helps”
拍摄者:Paul Anthony Wilson
该喝就喝,能吃能睡,这是英国人的基本功,是英式心态的最低境界。
海边度假,没有阳光,也可以很有趣。
有些画面,只要再看一眼,曾经在这里积攒的所有开心、难过、心动、兴奋……
难忘的经历,就会在下一秒都跑回脑海里。
人生靠瞬间的记忆串起,一个地方的魅力,用余味判定。
这些日常的英国生活画面,是别来无恙的,一直在心上。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特别是女人,一开始来英国是不喜欢的。但是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几乎100%的从排斥转向接受,再走向热爱。
今天和朋友聊天,说到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回到中国后却仍然是夜思梦想的回到英国。问道原因,往往也无法完全说清楚,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
“英伦情结”
在英国生活的近20年里,有数不清的朋友跟大叔提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英国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从街边的花花草草,到商场里的琳琅满目,到看似随意的橱窗设计,摆放,一点一滴,无处不在。
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孩们,几乎99%都或多或少的在骨子里有着这个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无处不在。
也许是古老的英式建里有的浓厚的英国历史气息?也许是让人沉醉其中的文学和音乐?如果描述得更宽泛一些,也可以说我们喜欢的是一种在英国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很少人能说清楚到底这个英伦情节是怎么来的?却又挥之不去,绕梁而生。这个虽然没落的帝国,虽然已经没落,但是骨子里存在的自我优越感,文化的多元性,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我想都是能够形成“英伦情结”的重要因素。
独立的安全感
时间回溯到17世纪初,欧洲大陆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中。而与其隔海相望的“小岛国”英国,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迈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重要一步– 颁布《权利法案》(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
这种紧密联系而相对独立的平衡,还渗透到了英国的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会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也不会过多地探究私人和家庭问题,并且尊重个人的思想和意愿。陌生人之间,则是一种友好平和的相处模式,更不需要担心隐私被窥探。这是一种安全感!
自主的隐私权
很多到了适婚年龄的未婚中国小青年们,每到大小节日家庭聚会的时候,就十分头疼:平时几乎没有联系的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隔壁邻居,全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在追问“怎么还没有找对象啊?”“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买车买房了么?”
在英国,这些非常隐私的问题,鲜少会在一种紧张对峙的氛围下被提及,除非是当事人主动倾述自己的近况。
健康的社会制度
中国的酒桌文化博大精深,在酒桌上谈生意也是家常便饭。喝了,不一定能谈成生意,不喝,更难谈成生意。而在英国,所谓的应酬,就少了很多。是否能谈成生意,是否能长久合作,取决于你的产品,你的核心优势,你的竞争力,你的创造力,而不取决于你在酒桌上喝了多少酒。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规章制度齐备的创业环境,保障了新新企业的发展和公平竞争;而真正经过大浪淘沙筛选出的优秀企业,也为整个英国的市场和体制,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正是在这种“英伦情怀”的熏陶下,听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总结,不能说一定准确,但是却能代表很多在英国生活过的朋友的想法:
能选择英国的,就不会选择美国;
能选择美国的,就不会选择加拿大;
能选择加拿大的,就不会选择澳大利亚;
能选择澳大利亚的,就不会选择新西兰;
能选择新西兰的,就不会选择香港;
能选择香港的,就不会选择...
-End-
-End-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
大叔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大叔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如果您对英国的各种内容感兴趣,欢迎与管理员大叔聊聊,从教育,到工作,从移民到投资,管理员大叔都愿意与您一一分享。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