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孩子在数学尤其在奥数上的成绩,一直是傲视全球的。
但是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的国际三大奥赛之一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简称RMM)上,中国梦之队却让无数人大跌眼镜……
此次比赛中,中国奥赛队中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银牌的第15名。
而美国队则获得团体第一,4位参赛选手中有3位选手斩获金牌,其中两位是华裔选手。
赛后,中国队称中国只是将这次比赛当做一个锻炼机会,并未刻意追求名次。
在选拔参赛队员时,并未刻意挑选最顶尖的选手,而是直接让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赛的金牌团队(省队)参加本次比赛。
不管是不是真的派出“二队”参赛,但是重在参与的精神成了中国代表队的目的,好像有点奇怪?
01
美国队中的天才华裔
令不少人惊讶的是,美国队中,有两位年轻选手的成绩非常亮眼,他们两位都是华裔,甚至美国代表队的教练,也是一名华人。
左一为Daniel Zhu ,左四Benjamin Qi,右一为美国队华裔教练罗博深
事实上,这已经是美国队2015、2016和2018年接连夺冠了,作为总教练的罗博深提到,无论学习任何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
美国队奥数总教练罗博深
而美国队中的两位华裔少年,就是把天赋和兴趣以及快乐学习结合的典范。
这两位17岁的华裔选手都来自美国的公立高中,他们的理科成绩一直非常耀眼,从小就已崭露头角。不单是数学方面的天赋惊人,近年来都代表美国队参加了数项国际奥林匹克赛事。
Benjamin Qi (本杰明·齐)来自美国普林斯顿高中,2018年他代表美国队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夺得个人金牌。
2018年Benjamin Qi 在日本筑波获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个人金牌
10岁时,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小本杰明就在普林斯顿当地的数学比赛中拔得头筹,获得当地媒体的关注。
当时,他的父母尤为兴奋,也是他们第一次见证了儿子的数学天赋,他们为儿子的表现自豪。本杰明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个科学家或是数学家。
同时,他的编程能力也非常强,他觉得学习编程有助提高他的数学技巧。
同样17岁的Daniel Zhu,来自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布莱尔高中,他曾在2018年代表美国队获得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他以总分41.4分的成绩位列美国队之首,在所有参赛选手中排名第五。
(每年都会有20名全美最优秀聪明的高中生被选拔到马里兰大学参加物理集训营,之后按成绩挑选5名参加国际物理奥赛)
Daniel 4年级时对学校里的奥数项目产生兴趣,7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中)时就参加了全国数学竞赛。
在他的学霸生涯中,兴趣始终占据了最大的位置。
右二为Daniel Zhu
除了数理成绩优异外,他的课外兴趣是小提琴、作曲、拼图、网络竞赛和随机知识积累,爱好非常广泛。
02
快乐教育不意味放弃孩子
代表一个国家摘取数学、物理、信息学等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应该可以说是学霸中的学霸,普通人眼里的天才儿童了。
这些天才儿童跟人们印象中的陈景润式的天才形象有点不一样,他们乐观开朗,而且兴趣广泛。
最重要的是,没一个人觉得学习奥数是痛苦的,他们都是从小展现出极大的数学天赋后,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发掘更多的学科兴趣,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最后在多个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
心理测验教授朱利安·史丹利(Julian Stanley)曾经做过一个45年的实验项目,专门研究聪慧少年的成长过程。
他一共跟踪了5000多名智商超常的少年。在多年的研究中,史丹利总结出许多惊人发现。他认为,从小培养聪慧儿童解决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天资聪颖,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并让他们保持快乐的心境。
中国人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为了可以把自己孩子的聪明发挥到极致,史丹利教授建议父母应该这样做:
尽量让孩子有多种体验
培养孩子的才能和兴趣
支持孩子智力和情感需求
表扬孩子的努力,而非能力
不要害怕失败
谨防给孩子贴标签
跟老师合作满足孩子需求
让孩子参加能力测试
千万不能一味追求要求孩子成为天才,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及情感问题。
03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应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天才,他情商很低,智商很高,经常毒舌刻薄,又非常傲娇。
应该说这样的怪胎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生存的,然而谢尔顿却拥有三个死党,后来又收获了Amy的爱情,走进了以前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婚姻殿堂。
美剧《小谢尔顿》就为这个天才铺垫了前情,给大家展示了“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小谢尔顿家里的哥哥和妹妹都是普通孩子,他从小在学校里就格外怪异,不仅交不到朋友,还会当面指出老师们犯的错误,气得老师们要求他转学。
但所幸他生在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里。
他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他的高智商就以他为傲,也没有因为他的怪异而对他多加指责,而是懂得按照他的特点为他制定一套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时,妈妈会毫不留情地反击。
在他把家里的冰箱拆了装不回去,让爸爸不得不花200美元找人修理时,爸爸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错误,并要求他以自己的方式打工偿还。
但没有受过挫折的谢尔顿对这份卖报纸的工作显然看不上,非常累还赚很少钱,生气的他对爸爸大发脾气。
爸爸不但没有教训他,反而和孩子分享了自己一天不如意的遭遇。
爸爸懂得空泛的说教没有用,而自己的亲身遭遇却能让孩子感同身受,让长大后的谢尔顿养成了好脾气。
虽然长大后的谢尔顿龟毛、话多又自负,但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一直心地善良,我们被他很多生活琐事逗得大笑时,也觉得他真心可爱。
04
好的教育让人格健全
著名华裔数学家Terence Tao(陶哲轩)的IQ达到了230,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天才。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数学家之一。
现实中的他有着比谢尔顿更瞩目的履历:
7岁上高中,自学微积分
9岁上大学
12岁获得国际奥数金牌
17岁硕士毕业
21岁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
24岁当上UCLA正教授, 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
31岁获得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和谢尔顿难以融入现实社会不同的是,Terence非常谦逊柔和,懂得和人相处,有着美满幸福的家庭。
他的爸爸陶象国曾这样评价他:
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会希望他像哲轩一样,是一个容易亲近的天才。他从来没和别人争执过,想的都是怎么开心地和别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争权夺利。
知乎上有个帖子:在 UCLA 陶哲轩手下读博是什么感受?他带过的博士生这样评价他:
很明显,Terence就是传说中的那种比你聪明的天才,却还比你更努力百倍的那类人。
Terence的爸爸和妈妈都来自香港,爸爸Billy陶象国是儿科过敏症专科医生,他的妻子梁蕙兰Grace是数学与物理学系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1972年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左一Terence妈妈,左二Terence,右一Terence爸爸
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Terence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尽管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把他送回了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在妈妈的指导下,他学完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从此以后,这个天才儿童的父母经常会被儿子的学习进度惊呆。
但在生活方面,他们始终教育孩子自己就是个普通人,要谦虚温和,不能骄傲。
在学习方面,爸爸妈妈为Terence定制了独属于他的教育方式。他们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他们打算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要造就这个有天分的孩子的成功。
Terence的妈妈原来是一名数学和物理老师,因为要全心全意制定和管理儿子而无法回到原来的岗位上,成为全职妈妈。
1988年,Terence获得国际奥数金牌 澳洲总理颁奖
7岁半时,Terence就升入了中学。经过一年的适应后,他业余时间开始在家附近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当时,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认为,Terence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1985年,10岁的Terence向大数学家Paul Erdos请教数学问题
但是Terence父母还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他们希望让儿子打下科学、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基础,让他对数学的热爱随着心智的成熟而慢慢炽烈,而不是拔苗助长为了完成学业当神童放弃了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为了不让天才儿子和同龄人早早脱离,他的父母也是用心良苦。他说:
我的童年有些不同,但是父母努力让我的生活非常平衡。
比如说,即使我在上更深的课程,他们也尽量寻找一些简单的课程让我上,好让课堂中有和我年龄相同的孩子,所以我总是有同龄朋友。同时,母亲会开车送我去大学上课,然后接我回来,而不是直接让我上大学。
同时,Terence的父母一直教育他不要太功利,不要为了得奖为了考试而学习,只有让兴趣引导着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他说:“当我发现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在于它使你获得什么奖项,或者使你赢得什么名声,重要的在于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解决问题理解了这个世界,我就更喜欢数学了。”
不是所有的神童最后都能成为一流的大师。
中国18岁史学神童患抑郁症自杀
Terence的成功当然和自身的天赋有关,但是有眼光、有耐心、怀着无限的爱陪伴他成长的父母给他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外部条件,让他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一步步探索自己喜欢的数学。
他明白天赋绝非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我不认为聪明程度是在数学领域中取得成就的最决定性因素。我看见过很多聪明的人从非常有难度而有前景的问题入手,但是他们失去了耐心,最终因无法解决问题而放弃了。
与之相反,我知道有人从平均的起点开始,在高中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是在大学时代,他们渐渐成熟。他们通过勤奋工作、不懈尝试来加深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迟早,他们会成为知名的数学家。
走向成功是需要时间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数学中极具天赋并不是必需的,但是你需要耐心和成熟。比如说,奥林匹克高中数学竞赛就像是短跑竞赛,你需要很多的力量和体力。
从事数学研究更像是马拉松,一些体力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是意志的力量,这是精神上的自律。
///
天才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先天饱满的种子加上阳光雨露的浇灌
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
中国从来不缺天才儿童
但却缺少可以成为一流大家的人才
这种现象也许值得家长们反思
- End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