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指南针服务平
微信号:sciclubs
近年来,博士生自杀事件有增无减,仅在2019年2月份媒体报道的就有两起:
2019年2月11日
一名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博士在学校自杀,年仅26岁,他的本科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果顺利的话,他将于今年六月份获得博士学位。
2019年2月14日
失踪15天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位博士生,遗体在水库的芦苇荡中被发现,1991年出生的他,本科和博士都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生是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压力最大,普遍焦虑和抑郁高发的人群。来自实验上周而复始的挫折,来自毕业的无时不在的压力,来自同辈的无影无形的对比,来自父母的殷切如故的期望,让一个本来就脆弱的,已近而立之年却无所以立的博士生没有任何安全感。
两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博士生,名校的博士生们,那些选择自杀的名校博士生门,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一条路——退学?
抑或他们已经无路可退?
一、
关于名校博士为什么宁愿自杀也不退学,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内心有一股不甘平凡的韧劲,坚信自己能够一直优秀下去,就像曾经那么的优秀。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倔强和不安,就像是现在的自己骑着快马去追赶曾经的自己,越追越赶不上。
曾经的你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小学,你是别人家的孩子,天天拿第一。
初中,你是别人家的孩子,天天拿第一。
高中,你是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有几个竞争对手,但是也是前五。
大学,你考上了一个top10的985,这在你的村子里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
第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你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该比别人优秀。再努力一点,一定没问题的。
你上大学了,在农村的父母不能给你任何有益的指导。
你选择了生物专业,你的同学们,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富裕或者知识分子家庭。
你的同学,在和你竞争GPA的同时,一手准备GRE、托福,一边进入好的实验室工作。
你和各路学霸竞争GPA,已经有点吃力了。其他的事情更是完全没听说过。你开始焦虑了。
你努力学习了四年,获得了本校的直博资格。
读博士,这在你家那片土地上是历史上前无古人的。
你的父母很骄傲,亲戚朋友羡慕中带着嫉妒。
但是你知道,你的成绩最好的同学们,去了美国、英国、欧洲大陆的牛校读博士。
当你高考不如你,但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已经进了大厂实习,他们正在超过你。
你再一次没有得到最好的,尽管你已经用尽全力了。你更加焦虑了。但是你还是相信自己,努力就有出路,虽然不一定比去MIT的同学好,但也还能接受。
你来到XXX的实验室读博, 曾经的你以为这是一个专注学术的世外桃源。
人人都是人格善良、与世无争的科学家,你的导师会是博学多才、倾力支持你的慈父式的大师。
但是他不是。
带你的是你的小老板,他永远在催你赶进度,在组会上骂你就像奴隶主骂奴隶。
毕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再不出成果就要延期了。
你心里想:自己怎么就这么废物呢?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今晚通宵也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你的担忧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你不想忍受这一切。
理性告诉你,你可以明天就提交退学申请,放弃这一切。
但是,你能承受那耻辱吗?
你能承受那退学的带来的后果吗?
你父母可能会理解你,但那些世俗的眼光却饶不了你。
你没有实习过,你的实验技能没有企业需要。
找工作,和应届生比拼,那只会加速证明你的廉价。
你一直以为此生可以依靠努力改变命运。你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不敢承受半点风险。
进退两难。
那些曾经和你一争高下的人,已经在美国的名校把你远远甩在后头。
那些曾经比不过你,也一边发表高端paper/去了FLAG做实习,一边游山玩水体验大好世界。
你明白,你永远追不上了。
在这场长跑中,你只会每天痛苦地目睹自己被别人一点一点拉远,即使自己跑到心肺剧痛。
每一天都是对你曾经心高气傲的自尊心的折磨。
不如一了百了吧。
电影《秋日传奇》中说,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称为一个传奇。
二、
关于博士生自杀,只有真正经历过同样痛苦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正所谓“都云死者痴,谁解其中味。”退学,不是不想,理性地说,沉没成本太高,其次,还有比沉没成本更高的代价。
优秀的博士生们各有各的优秀,而不幸的博士生却有着相似的不幸。优秀的博士们或是自身能力出众,或是导师关怀备至,或师出名门,最后成果卓著,顺利毕业。当然,更多的是平庸的博士生们,他们科研不顺、情感受挫、导师压榨、家境贫寒。
这些事情挫败的感觉总是类似的。面对这种人生的困难模式,谁能谈笑风生,若事不关己呢?
直博生退学,最缺乏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在很多父母长辈的眼里,能够读到博士,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然而毕业这件事,他们却以为像小学中学一样,到了时间就会自动毕业,因此他们感受不到博士毕业的压力。
有的父母很难理解,年轻人有吃有喝的,哪来的压力?一位网友说他和父亲说要退学回家种地,父亲非常纳闷:读博是你自己选的路,为什么又嫌累?读书能有种地累吗?当他告诉父亲自己博士这几年经历了什么,他的父亲终于能理解了:博士不想读可以,但是一定要好好活着。
其次要考虑的是退补贴。别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尤其如此。关于退补贴的事情,不同的学校院系规定不同。
如果你的导师比较好,导师那部分的补贴就不用还了,然而学校的那部分是必须要还的,按前两年每个月800,两年接近两万,后三年每月1300,三年46800,五年加起来要接近六万了。
如果导师那部分还要还的话,要十几万。这笔钱对于富裕家庭没什么,但对于寒门学子,是很大的一笔钱了即使父母能够答应你中途退学,要他们拿出这么一笔钱来还补贴,他们可能不是很能接受。
研究生补贴标准调查
最后一个问题:假设你成功退学了,然后呢?
一个课题做了一年,老师改文章也要大半年。导师夸夸其谈,画大饼吹牛逼,然而他并不清楚你做的什么。没人指导、没人关心,但是总是记得查岗。
同一批同学,本来没什么差别,有的就是老板的腹心,有的就是老板的寇雠。资源倾斜,名利相加,不嫉妒吗,不难过吗?一年又一年,黑了眼圈,秃了发际线。在课题组中还是被人轻视的loser,怎么离开这个环境?
退学。
可是退学以后呢?哪里去找工作?到那时哪里去安放那五六年前的科研梦想?这种感觉,根本不是一句“沉没成本”可以概括的。是百分百投入后的无处安放,是理想主义的全面溃败。
读博不只是一笔经济成本的账,它更是一笔机会成本的账。这五六年的耕耘,每周五六十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如果换做其他的环境,总会有不菲的报偿。然而你是学生,社会把你定位成学生。你的劳动不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你的“老板”只会给你补助,补助有点少,但您别嫌弃,努力科研是为了你们自己。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同龄人步入社会,用汗水换来美好生活。硕博呢,你们志存高远,你们不用挂念生计?
身边的硕士,每月一千出头的补助,二十四五岁还要向家里要钱;身边的博士,每月两千的补助,却也要成家娶妻。社会的环境几曾将硕博宽容相待。等你挣扎在实验室中,二十八九岁博士毕业。你的劳苦已经让你略显老态,你的文章发表却不能给你谋得满意的教职,最后你在三本谋了个四五千月薪的讲师,你两手空空,如何真正改变命运呢?
三、
令人寒心的是,国内高校和教育部门普遍缺乏直博退出保护机制。
大多数人在高中其实是没有培养起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特殊追求的,因而高考之后选择专业时优先考虑的是本专业的就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科选择专业四年后从热门变成了冷门,于是本科成绩还不错同学就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
这里就要说一下中国高校的直博五年制了。为了给导师们招到更多的劳动力,某些专业在保研的时候会将提高直博生名额的比例,这就导致大部分人,那些有保研资格不想去考硕士的人,将就着选择了直博。
殊不知,其所在的专业对于本科生就业困难,对于博士生也不会友好到哪里去,这是行业所决定的。而大部分普通人读博的目的是为了高学历和更好的人生出路,而非所谓的献身科研。五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都不算是一朵浪花,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确实弥足珍贵的时光,尤其是在大好的青春岁月中。
五年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当直博的同学发现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时,其实已经晚了,在想要退出的时候,直博的制度告诉你,你只能转硕,四年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了。
而如果在前四年没有横下心转硕,那么恭喜,你只能用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直博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了,因为教育部不允许第五年转硕。如果有幸在第五年获得博士学位,你已经把自己挖的五年坑给填上了。
但是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非正常毕业博士高达65.7%。如果非常不幸成为这其中的一位,那么你的博士之路就要延长到六到八年。而七八年毕业的博士,用人单位会质疑你,四年毕业的硕士,用人单位更是会质疑你到怀疑人生。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作为终端的就业市场能把肄业的博士当成是硕士看待,那么直博生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可惜的是,社会和就业市场远没有那么宽容,充满了歧视和不平等。
作为名校的博士,有几个直博生能够鼓起勇气退学,又有几个能够选择转硕呢?在学业上一直颇有自负心理的他们,如何愿意放弃多年的努力而甘居人后呢?所以有人说,直博就是一场赌博,赌赢了,五年拿博士学位人生赢家,读的不顺利,中途退学,转硕?30岁左右的年龄,零工作经验,本科的学历,求职路上恐怕会寸步难行!
四、
要求名校的博士生们,在科研做不下去的时候退学,或许本身就是一个无理的要求。一匹陷入沼泽的马,挣扎着,寸步难行,落在芦苇秆上的麻雀说:你别往下沉了,赶紧退出来啊!而只有马儿心里明白,他也曾是一匹千里马,曾经梦想着驰骋天下,误入泥坑本不是他人生中计划的一部分。
那些自杀的名校博士们,为什么不退学?因为他们已无路可退。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