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哥30天狂吃麦当劳死磕,关于吃什么,中国人其实没有决定权!

2019年03月08日 这才是美国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在这个我们周遭充斥着垃圾食品的时代

自2016年开始,中国肥胖人数已然超越美国

正式成为世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1]

也为全球再添了一个

深受肥胖和饮食类慢性疾病困扰的国家


这一切发生得是如此迅速

人们仿佛忘记了早在几十年前

这片土地还在承受着粮食短缺的痛苦

无数人因为饥荒而失去生命



当人类迈入21世纪

“肥胖”被正式定义为

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

与酒瘾、艾滋病、毒药麻痹

并列为世界4大医学社会问题

地球上几乎有1/4的人口时刻都在和体重作斗争

此刻,人们不禁发问: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胖了?


而一部导演“现身说法”的调查类纪录片

将矛头指向了美国的几大食品巨头们

这部被美国人民称为

看了能拯救你的生命”的纪录片

又将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纪录片《大号的我》获2004年圣丹斯电影纪录片导演奖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大号的我”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2002年,来自纽约的两位美国女孩控告麦当劳:长期提供明知道对人体有害的食物,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日渐臃肿、体质不断变差,并提出了赔偿要求。


事实上,许多美国公民都曾对快餐公司提起诉讼,指出它们提供的食物含有高卡路里、高糖分、高脂肪,导致人们发胖,并要求进行改善和赔偿,但是这种官司往往都会不了了之。



面对这样的控诉,麦当劳作为超级食品巨头,处变不惊,以女孩还吃了其他食物、证据不足为由,进行了驳回。


就当这件事快要不了了之的时候,却吸引了纪录片导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的注意。



这位出了名的作死青年打算和麦当劳死磕,因为他要提供一份证据,证明麦当劳的食品并不健康。


既然“她们还吃了其他的食物”,那么摩根决心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小白鼠来做个实验——在连续30天时间里,三餐只能吃麦当劳的食物,甚至身体必需的饮用水,也用麦当劳的饮料来替代。



为了实验的公正性,摩根为自己设置了必须遵守的三个规则:


1.必须每一顿都吃麦当劳,没有选择余地;

2.不能吃麦当劳以外的任何食物,包括水;

3.只要被问起“是否要买超大号(Supersize)”,就必须买。


与此同时,他还请了三位医生为整个实验过程做记录,定期检查追踪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医生的证明下:摩根身高185,体重不到84公斤,体脂含量11%,无遗传病史,身体素质非常好。



实验第1天,摩根的早餐是巨无霸套餐,这可是他在8岁时的梦,摩根好好地享用了这个和广告图片相差无几的麦当劳代表作。


第2天,斗志昂扬的摩根继续买了一份超大号套餐当作早饭,但吃掉大半包薯条和一半肉饼花了摩根半个小时,他甚至在最后一刻忍不住吐了出来。



第3天,摩根的胃开始感觉不舒服。


第5天,体重升到87公斤,轻度恶心;营养学家告诉他,他的体重已经增加了5%,因为他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将近5000。



第9天,麦当劳菜单上的一切已经被他吃遍,他发现自己的心情更容易变得抑郁,虽然没发生任何特别的事情。


第17天,摩根的女朋友表示,他很难“getting up”,已经影响到了两人的性生活!



到了第18天,摩根的身体正式发出报警信号,他的血压和胆固醇指标飙升,肝功能失常,并开始出现头疼的现象,这令他随时都感觉浑身乏力、无精打采。此刻医生严肃地建议他,立刻停止实验,因为他已经很危险了。


第21天,体检尿素过多,早起呼吸困难,肝功能严重超标;



第27天,摩根所吃的麦当劳食物总量,已达到营养专家建议一般人摄入的8年需求量的总和。


到了第29天,他感到身心无力,连爬楼梯都力不从心。



终于熬到第30天,此时摩根的体重升到95公斤,胆固醇上升到233,医生诊断如果继续这个实验,很快就会引发冠心病、肝硬化。


经过了只吃麦当劳的残酷30天,这为摩根身体带来的变化也无比显著:


体重增长24.5磅、脂肪肝、胆固醇飙升65点、脂肪比例从11%增加到18%、冠心病发作的几率增加一倍;心率衰竭几率增加一倍…

心理上感到抑郁消沉、疲惫不堪、情绪起伏不定;对麦当劳食物成瘾,不吃的时候严重头痛;性生活质量骤降…

……



30天的实验结束,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摩根足以说明,最初控告麦当劳的美国少女的控诉是正当的,麦当劳的食物是会把人变成“垃圾”。


在导演的努力下,财大气粗的麦当劳在纪录片播出后的第6周,宣布取消了菜单上的“Supersize”字样,超大码计划就此“寿终正寝”。



被撑大的胃口


然而,垃圾食品帝国的扩张脚步并没有因为《大号的我》的热烈反响而有所放缓,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随着美国和欧洲含糖饮料消费量的下降,可口可乐越来越多地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视为维持利润的关键。


即使是在最近席卷全球的“健康”浪潮中,快餐行业也并没有被打垮,反倒利用他们花样的营销手段,在其中捞了一杯羹。



有销售商发现,即使对于喜爱的食物,人们也很少连续购买两次,于是经销商们把每份的量做得越来越大,这样就能卖得更多,「套餐+折扣」也可理解为同一性质。


于是,在包装上,麦当劳食物的分量越来越大,不断推出中号、大号、超大号,最初单一的包装悄然间变成了最小号,他们用优惠做诱饵,不断让你吃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训练有素的店员会贴心地提醒你非常划算的Supersize,“多付5美分就能买到大一号”,而超大号薯条的卡路里是标准大小的3倍。


在这些分量越来越大的食品套餐中,一块大牛排,涂一层乳酪,搭配含糖的汽水,还有大量额外的咖啡因,不断诱导你越发上瘾。


 

每每面对超大分量的食物,人们总会感觉自己赚到了,但与此同时,你是否认真想过:真的有这么饿吗?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将实验对象的进食量增加50%,持续11天后,每人额外多摄入了超过5000大卡的热量,并且可怕的是,大多数人都没发现自己的食量在日复一日地增加。结果毫无意外:分量越大,吃得越多。



在潜移默化中,过量饮食正在伤害着我们!与此同时,打着健康口号贩售的食品,却远远不如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健康和有机”。


摩根调查发现,面对反麦当劳群体逐渐增长,麦当劳公司开始聘请营养学家为自己的品牌背书;聘请说客来阻止国会通过对自己不利的法案;还参加“健康食物”运动,推出新的蔬菜沙拉……


      

一夜之间各式各样的沙拉出现在菜单中,“生态”、“新鲜”、“健康”成为了新的广告热词。只是,这款沙拉所含的热量和脂肪比巨无霸还要多。


市面上大量产品包装上写着「含水果」的饮料,但很可能它们只含0.1%水果口味,而且这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


谁让食品行业通常是利润至上呢?


  

被操控的饮食习惯


而在美国之外,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被这些跨国食品巨头们操控着。


哈佛教授Susan Greenhalgh的最新研究表明[2],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跨国食品巨头,正在通过影响中国应对肥胖问题的政策,以保护它们在这个市场的业绩。



“这些公司巧妙地将自己置于幕后权力的位置,确保政府应对不断增长的肥胖流行病的政策不会损害其利益。”


在肥胖问题上,中国的公共卫生倡议一向都侧重锻炼,却很少从饮食的角度,倡议减少热量摄入或减少摄入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但其实“吃什么”对于改善肥胖问题至关重要



你不能光靠身体活动摆脱肥胖、高血压或糖尿病。”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营养学教授Barry Popkin说。


实际上,像这样被揭露出来的问题并不罕见。


早在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纽约时报》调查记者Michael Moss,就在《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可口可乐、雀巢、奥利奥这些食品巨头,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消费者,让他们过量摄入身体所需的成分。




导演摩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食品行业、政府)没有人会考虑到你的最佳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消费者拥有知识,创建一个用知识作为武装的消费者群体。


从垃圾快餐消费者到快餐行业搅局者,他用高昂的代价向公众揭开了食品消费行业的冰山一角。“环保健康”之于快餐企业,如同所有的时代热点一样,只是又一个可以用来吸引消费者买单的工具而已,最终的目标无非是让你多吃、多买。


这次,把这个秘密分享到朋友圈,以后去麦当劳,记得少吃点。


参考资料:

  1. 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Lancent Medical Journal)

  2. 英国医学杂志(BMJ)和公共卫生政策期刊(Th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3. 纪录片《BBC地平线系列:我们为什么变得这么胖?》

  4. 纪录片《大号的我》

  5. DOCO热纪录 小哥30天只吃麦当劳,肥宅快乐餐变致命毒药?

  6. 看理想 越来越胖的中国人

  7. 哈佛教授最新报告:跨国食品巨头操控中国公共卫生政策

  8. You Really Can’t Eat Just One, and Here’s the Reason

  9. 中国新闻周刊 BBC推荐的减肥法,让无数人集体高潮

  10. 食帖  你为什么变胖?都是因为套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往期精彩回顾


推荐我们另外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长按指纹关注 ↓↓

这才是日本
亲历亲记 真实日本
关注

这才是欧美
亲历亲记 真实欧美
关注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分享到朋友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