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推荐-10大畅销书,真的值得阅读么?

2014年07月31日 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



畅销书,顾名思义。看的人多,评价高,销量好。然而,一千位观众眼中即使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并不能改变视觉多样化的事实。从亚马逊到当当网,小编挑选了2014上半年度最热门的10本畅销书,结合豆瓣,亚马逊,当当网书评以及小编自身阅读感受,为大家一一道来这些畅销书里的故事


  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张嘉佳

我想这本书一大半的人都看过。没错,他不仅风靡了整个微博,也让那些平时不看书的人像模像样的买起了书并作文青状45度角仰望天空感慨哦原来你的世界没有我

早年看睡前故事的时候便知道他。你会不会说话这个故事曾经让我泪如雨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并不是张嘉佳最好的文字,却是他最贴近大众的文字。他的文笔,是最符合当下大众阅读习惯的:以假恶丑凸显真善美,在耍贱和煽情中自由切换,飙着脏话抒情——上一秒是安妮宝贝,下一秒就成了留几手。
为什么要来点脏话?很多时候脏话才可以抒情。脏话才可以稀释矫情。
在这本书里,他讲了很多故事,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屌丝也有希望,怪咖也有真爱。
他的人物基本都是屌丝,有各种性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上厕所都能走失的路痴、擅长一句话得罪一个人的二货、化学课上鼓励老师裸体的神经病,包括书里张嘉佳写的自己,都是真性情的屌丝,名牌大学,那他妈是人上的吗?”“到了大学,才发现世界上居然有超过五百块的衣服。大学毕业,才发现世界上居然有标牌子的内裤。从那天开始,抢劫杀人放火的念头,我每天都有。读者首先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了亲近感和熟悉感,产生了共鸣,哇,这个不就是我,或者我的同学王二狗吗?
为什么8090后读者热爱张嘉佳,大抵就是丫的击中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吧。
就像我们看《破产姐妹》,假装只爱MAX的大胸和Caroline的美腿,但真正让我们感动的,还是MAXCaroline母鸡护小鸡般的义气;看《生活大爆炸》,除了迷恋谢耳朵这朵奇葩,不也是感动于Leonard对谢耳朵的包容,Penny对谢耳朵的宠溺,Howard对大胸老婆的忠犬;看《老友记》ROSS送菲比自行车、钱德勒说莫妮卡是最好的母亲,他们搬新家给乔伊留房间永远是哭点……我们假装自己爱重口味,其实被戳中的都是他妈的真爱。


2.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2014418日,这位曾经的诺贝尔文学大师去世。百年孤独因此再次荣登亚马逊榜首。人们用此来追悼这位伟大的作者,却是他莫大的荣耀。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现实与虚幻不断交叠。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我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经历了短短百余年,然后狂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后代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百年孤独这本书呢?我不记得自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特别兴奋或者特别悲痛的心情,我觉得文字象水一样在我眼前流过,即便是难以理解的家族谱,时而现实时而魔幻的写作手法,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历史……这些那些打乱我读书节奏的方方面面似乎理所当然地被我所接受,我仍然以几乎不动的姿势一页页地看下去,看的时候在想什么我并不清楚,就好像小时候放暑假刚刚睡醒的午后,我躺在地上看着墙上时钟一分一秒走过。我没有起床,也没有在等待什么,我在干吗呢?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很不可思议的,在读这本应该不算是喜剧的故事时,我竟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平静恬然的快乐。就好像我知道人终究会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阳光的瞬间,仍然忍不住微笑。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3.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花了整三天看完,脑子里却只有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有个年轻人,他从小就被宠爱坏了。他犯下个极大的错误。。。。。。不是罪恶。。。。。。是错误。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唯一的逃避是逍遥在外,寻欢作乐。后来他遇见个老人,一个二十年前他就认识的高尚的老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机会---我们或许可以用《简爱》里的这段台词来做为对《追风筝的人》一书评论的开头。

一段友谊,结局不算完满却发人深省。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和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和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友谊和爱。
  
是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
  
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4.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 黑柳彻子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11年前。

那时候这本书还没有火到大街小巷..可是那个巴学园,小林宗作先生,书里的每一处场景,让十几岁的我羡慕到骨子里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中国式教育的悲哀。甚至梦想有一天,可以开一个这样的学校。

我的幼儿园老师很爱我,她们不会因为我撅着小嘴抗议而不分饭给我,也不会因为我把臭臭拉在被子里而讨厌我,可是她们里没有一个会耐心听我讲心里话,她们没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唧唧歪歪,就好像她们没有时间听完一个老人的絮叨。

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却全神贯注地倾听着眼前这个陌生小女孩的讲话,整整四个小时,直到她再没有想说的话。
  
小豆豆真是个幸运的孩子。校长也是个幸福的大人,因为他只用掉了四个小时就收获了一份永远的信任。

巴学园是个把所有梦都变成现实的地方,孩子们可以随意地从喜欢的课程上起,可以随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在完成课业后尽情享受散步的快乐,可以去旱田学习种地,甚至可以宿营在午夜的礼堂,期待新大巴教室运抵的壮观时刻。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这都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更为难得的是,小豆豆在与巴学园里许多位残疾同学的相处中收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平等和直面死亡。而我们经历过的学校不断地告诉残疾孩子要克服自卑心理,对每个孩子的消失讳莫如深。
  
这不是办法。让小小的我们一肩承受着难堪的未来之重,又把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东西从另一个肩头挪开,我们不平衡,我们斜了。
  
用真正的小树做大门,用真正的巴士做教室的世间最美丽学校最终毁于战火,可它却永远温暖地燃烧在每个曾经的巴学园孩子的心里。小豆豆在这里得到了爱与尊重,懂得了痛苦和宽容,她美好的未来在进入校门的那刻起便被预定了下来。
  
现在的我是多么嫉妒她。我常常发现自己在生命的小豆豆时期就开始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学校生涯似乎充满了无可选择的疼痛。老师和家长说要好好学习,未来才会美好,可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巴学园这样让人热恋的地方,立志成为科学家音乐家作家的我们可以提前十年着手造梦,而不是在长大成人后把悔恨的魔爪伸向下一代。
  
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脑袋里的校长。


这个颐指气使的人挨打时该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脑袋里的那个校长。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小豆豆常常接收到的信息。
  
好好学习,你未来才有个好出路。这是我们耳朵里塞满的声音。
  
明天快点来,不知校园里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是小豆豆天天睡前盼望的。
  
天天是星期天。这是我们无望的期待。
  
还会再见面的!小豆豆望着被炸毁的巴学园祈祷。
  
炸学校!我们梦想着。
  
未来每天每天都在缩水,可到底是谁把小时候梦想中的那个未来彻底偷走了?是不是只有天赋异禀的孩子才能杀出条血路奔向那里?
  


5.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乔伊斯

平凡人见证奇迹,英雄缔造奇迹。87天,627英里,一个退休老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出发,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随即克服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徒步穿越英格兰,以其执着和勇气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段传奇。然而,当我们跟随《一个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乔伊斯的笔触,抛开纷杂与浮华,一步步揭开明亮的光环下所隐藏的真相时,却渐渐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不仅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按当下的流行说法,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loser,木讷寡言的他不过是凭着一份最单纯的初衷,以最为质朴的方式在回报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与歉疚。正如那个《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成功是因为简单。
  
终其一生,即便是在完成了627英里的徒步旅程后,哈罗德都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面对他人的无助,于是,生性善良的他就只得按捺住悲伤,别过脸去逃避现实,也由此在继没人要的儿子之后成为失败的丈夫缺位的父亲。人生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个岔口的不同选择都指向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荒凉的晚景中最不经意的回望,也能瞥见灰暗来路上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一千万种其他可能。于是,那些蛰伏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早已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正如著名诗人狄伦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在路上的哈罗德因为一个简单的目的出发,却从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找寻到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终于在花甲之年收获了想要的人生。
  
627英里,不仅是用脚迈过的距离,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许是当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也许是因为扩大的视角、开放的交流容易让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学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只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而放弃其他一切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作者以明暗交织的写法将哈罗德的身体之旅与心灵之旅相结合,交替表现,而当哈罗德站在旅程的终点时,其空间上的旅行更像是作为心灵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说,是心灵之旅投影到现实空间的一个映射。当那个愈加自信、笃定、坚强的哈罗德重新站在妻子莫琳面前时,找回幸福的婚姻只是情理中的必然。
  
也许,你依然要说,《一个人的朝圣》只是虚构的故事,627英里终究不是现实。可是,请记住,虚构的故事也有其意义,就像加油站女孩所说的如果我们都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一下,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来吧,接受不可能,一杯执着加几滴疯狂,生活会更加充实而快乐。

6. 《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对一本以爱情为名义的小说满怀戒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无条件地缴械,迅速被打动,并对先前的成见感觉羞愧。
在这本书中,霍乱爱情的一个策略性修辞,而那些典型的马尔克斯式意象――贫穷、严热、肮脏、疾病、党派之争、满街发臭的尸体、成为殖民符号的香蕉公司――在小说中也只是模糊而遥远的陪衬。事实上,没有这些浮光掠影的点触,这本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也足够完整了。
马尔克斯曾经低调地表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与此同时,他在暗地里鼓足了野心,要穷尽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个庞大但绝不臃肿的囊括,再加上能够包容读者自身的想像和体验的开放式结局,使得它成为一本奇异而富足的书。

引发《霍乱时期的爱情》写作的两个动机,一是马尔克斯父母的恋爱史,这可以从年轻的电报员阿里萨,和美丽富有的费尔米纳的故事中看到;二是作者在墨西哥读到的一则报道:两位近八十岁的美国老人,每年都在墨西哥约一次会,坚持了四十多年,最后一次被抢劫的船工用木桨双双打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地下恋情才得以曝光。这则新闻在小说中,仍是以报道的方式出现,在阿里萨和费尔米纳暮年复合之时,他们分别从广播里和报纸上获悉了它。
马尔克斯在谈创作意图时说:这是一部爱情长篇。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是凄凉的,总是来个悲剧收场。而我所写的这部小说里,那一对情侣是事事顺遂,他们是完完全全的快乐。在我看来,快乐是目前已经不时兴的感情。我却要尝试把快乐重新推动起来,使之风行起来,成为人类的一个典范。
这是一个善良却难以实现的意图:漫长的等待、无止境的思念、一次又一次的遭拒绝、老迈重逢时的无奈与尴尬――整部爱情长篇洋溢着马尔克斯式的孤独绝望,以及难以言传的迟暮感伤。所以,我更愿意把马尔克斯期冀的快乐,解作一种博大悲悯的情怀。

当然,在生活面前,文学毕竟不是万能。小说结尾处,霍乱之船似乎无法到达终点,生活为不可知的目的地安排了诸种可能;但小说却需要一个、而且仅仅一个终点。于是,马尔克斯让阿里萨草草抛出永生永世四个字。仓促的收场让人意犹未尽。但细想之下,在文本层面终结这个故事,如此之安排,却未必不是最好的:生活向我们敞开无数种形态,但文字只能择其一而凝固。文学艺术作为生活的重构,永远无法达到生活本身那块幽秘深远的最后禁地。


7.《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这个平凡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颜。

坦率的说,这本书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强加在人物身上的褒贬之辞;书中没有一段善终的感情;孙少平和田晓霞好的莫名其妙;田晓霞的死和孙少平的尿失禁;外星人;等等。甚至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能找到不讨我喜欢的性格

 孙少平在物质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田晓霞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我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心中的孙少平,是个讲究人,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仍一丝不苟。和他相比,那些盛气凌人的成功人士们却大多活得像个动物。
  
  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而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的选择。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社会角色:白领“x,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
  
  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高贵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社会上流行着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判断他的质量;我身边也不乏动辄对他人的成就品味作褒贬之辞的朋友。我总觉得我无法与他们为伍,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因为我见识了孙少平这样的人,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做个高贵的人。
 我对自己的种种一直都不甚满意。但《平凡的世界》教给我的,是为数不多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地方。


8. <偷影子的人> 作者:马克·李维

《偷影子的人》是一部关于得到与失去、成长与懂得的成人童话。每个人都会在主人公的经历里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我们那些成长中的青葱时光,那些当年我们看来天大的事,比如班级里的死对头,或者是曾经深深喜欢过的女孩子。我们也试过,和一个大朋友分享那些深埋在心里的小秘密,结识到一个看起来很滑稽的家伙,没想到很快成了死党。我们也记得,面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感情的时候,心里那种纠结不安的情感,当家里有变故的时候,我们会想把自己缩的小小的,藏在一个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我们不知不觉间,会把各种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往自己身上背。但是又装的满不在乎,只好偷偷地在夜里,跟映在墙上的影子倾诉那些憋在心里的真心话。原来,影子在很早之前,就是我们信赖的朋友了,只是自己在长大之后,渐渐忘记了。马克李维那一支生花妙笔,会让你想起,那些你以为遗忘了的前尘往事,和你自己不曾审视过的微妙情感。
   主人公拥有偷影子的本事,可以倾听别人的影子讲述的那些真心话,一些他人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和最隐秘的经历,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奇幻类的小说。虽然说偷影子的本领好像是读心术一样,可以照见人心,可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个能力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相反,他告诉我们的是,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关心他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尽力帮助遇到困难的朋友的话,就算你不会偷影子的本领,你也可以走进别人的心里,得到他们的信任。用你的真心交换他人的真心,就是那么简单。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在平淡的岁月里经历得失慢慢丰盈起来的人生,就好像,你我必将经历的人生一样。

8.《活着作者: 余华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10.《目送》作者:龙应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到很多对爸爸,妈妈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很能共鸣。尤其是在她爸爸病后,妈妈老后,那种对父母的依念与关爱。这在龙应台的作品里是比较少见的,完全不同于她以前的写作风格。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我现在发现,不是它没有勇气,而是沧海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感谢您的关注。

关注我们的实时讯息

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微信公众账号:Brisbanebookclub

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facebook主页:www.facebook.com/brisbaneChinesebookclub

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facebook讨论群: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讨论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13753038672438/

布里斯班华人书友会QQ348976122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