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个改造后的教堂要卖了。
这次位于奥克兰以南Karaka,前教堂Karaka Family Church主体建筑可以追溯到1917。
这些年,新西兰人信教比例下降,不少教堂都上了市。
这教堂2007年被现任业主Rachael Buxton购入,9个月装修改造,教堂主体成了小礼品店。
Karaka Church作为前卫理公会和长老会的信众聚集地,直到2003年出售给私人业主。
改造后的商业空间90平米,教堂的后一部分是早前加建的,相当于一个4卧住宅。
室内面积420平米,在一块1,671平米的大地上,有足够的停车位。
这些年,不少新西兰人住进了以前的教堂,并把它们改造成具有风格化的私人天堂。
眼见为实:
▼
这个位于尼尔森(Nelson)的卫理公会派教堂,始建于1904,算是真资格的“历史建筑”了。
来自奥克兰的Steve Galpin和Tor Muriwai当初是为逃离城市而找到这里,在他们之前,这个教堂还被用做过主日学校,开过咖啡厅,也住过人。
“教堂和大厅部分之前已经被一对夫妇改造过,花了10年的时间。他们在改造的时候,是完全遵循对历史建筑的改建规定的,那个规定有60页,你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上心。”
接过改建接力棒的两人,又为这里的一楼添上了保暖层、地热,不过,整个建筑还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教堂建筑的风格。
两人表示,今后有机会,也会继续选择住在教堂里:“我们喜欢那些窗户的形状,还有那种空间感。教堂也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你很难在寻常住宅里找到。”
▼
但尼丁也有这样的一对儿:Jaimee 和Ryan Whiston夫妇,他们都是富有创作激情的人。
“我们从没想过要住教堂。我俩都很creative,所以也不太喜欢那种俗套的空间改造。但有一天我开车路过这里,发现这个地方挂着牌,就进来看了一下。走进来以后,看到惊艳的窗户,我们立刻就签了。”
改建这里花了他们很多年的时间。
“非常的有挑战性。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很贵。数年时间过去,我们也只搞了一点小工程,不过这也给我们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
整个改建下,一共花了30万纽币。但因为Ryan自己本身就是搞建筑的,这也节省了不少。
“我们喜欢大房子。因为我们的客厅、厨房都属于开放式的,孩子们从来不在自己房间里玩,大家都在一个大厅里,却一样有自己的空间,这很棒。我们喜欢聚会,我们的家也很自然的变成了会客场所。”
不过住在大教堂,也有一些不便:“最开始几年非常冷,壁炉要烧大柴火,还要用热泵。后来我们重新弄了屋顶,然后全套换了保暖层。”
▼
同样的例子还有Whanganui的一栋教堂,改造者是一家四口:Clemency Boyce 和Greg Donson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Donson在80年代的时候曾在这个教堂里上主日学校,这里有着他很多童年回忆,所以长大后他也就回去转悠了一圈。
结果就正好发现,这个教堂正要被卖掉。
Donson一激动就把它买下来了。
之后,他们就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将这里彻底改成了温馨的家。
“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四室一厅的房子,不过客厅超级大,非常适合大家庭和派对。”
当然,在改建一开始,他们也走过一段苦日子:“一开始非常冷,设备也不全,不能洗澡,不能洗衣,也没有热水,厨房里只有一个烧开水的。而且玻璃都是毛玻璃,看不太清外面的风景。”
他们花了大工夫来改造:“这不是什么周末花点时间就能搞定的事情,而且你买的家居也必须足够大,和整个空间相配套。我们都是经过慎重考虑才会买东西。”
还有一点让他们觉得欣慰的是,整个下来的开销,在当时来说比弄一套普通住宅要便宜。
现在,他们很享受:“非常有空间感。而且还能够体会到历史的气息。”
实际上,把教堂改成家,这种改建风潮在近年来的全世界范围都很火。
从信仰圣地到私人天堂,这样的转换,算是用另一种方式,为这些古老历史建筑续上了香火。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新西兰核心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