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狂丸
来源:狂丸科学(ID:kuangwanplay)
在考试周挣扎的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吃鸡中捡到武器能够瞬间回忆起它的特点,但考试中回想上周背的一组单词却能要了老命;玩王者荣耀对英雄技能如数家珍,但面对文科的记忆题目却两眼发直···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记住一些事情,而同时会忘记另外一些事情?
首先从概念上来讲,记忆是人类在大脑中对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记忆来影响当前行为与活动。
那么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刚才提到的编码是创建记忆的第一步,也就是指要把我们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例如看到、听到、闻到的内容,加工转化输入大脑,进行存储。
但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设定,我们大脑中并没有用于陈列记忆水晶的书房,也没有存放记忆文件的整理箱。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说法是,记忆并不位于大脑中的某个特定位置,而是大脑各个零件协调合作后完成的杰作。
所以在脑中浮现出的画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却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每个记忆如气味、颜色、味道等分散在整个大脑中的不同区域,而在这些不同地区的脑细胞共同作用下,信息碎片会从四面八方通过神经元奔涌至专用的连接站点,形成一个记忆系统。这个过程粗糙的理解,有点像脑子在玩拼图:
有了记忆,新问题就出现了,那它们能够存储多久?如果参考美国心理学教授Atkinson和Shiffrin在1968年提出的Atkinson-Shiffrin记忆模型,可以将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期记忆以及长期记忆。
其中感官记忆通常不受认知控制,是一种自动反应,信息存储的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一秒。这就像是你扫过一眼路边的汽车牌照,被动的看到了数字,但却在记忆中根本无法搜索到它们。
相比之下,短期记忆需要人们主动思考,也就是我们想主动去记住某事,记忆的内容也非常有限,例如根据著名的米勒定律,短期记忆只存储5到9项信息,也就是我们主动去背电话号码:29714302510时,通常只能记住7个数字左右。
与只短短存在数秒钟的记忆不同,长期记忆是指对信息的持续存储,是能够保持几天、几周、几年的记忆。你在人生中磨炼出的技能、习惯、经验统统被塞进了这里。像是电话号码,用上几年,能记一辈子。
而当我们需要使用这些存好的记忆时,就需要进行检索,这是一个访问存储记忆的过程。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检索方式各有不同,其中长期记忆的检索方式一般认为有回忆、再认、反复学习等。
有趣的是,一般面对填空题我们利用的是回忆的方式进行检索,例如:
___是羊村的村长。
而再认更贴近选择题,你需要认出已经展示出的信息,像是:
下列哪只动物不属于青青草原:A.蓝猫;B.懒羊羊。
不过,检索过程并不总是完美的,也就是说,我们会遗忘。通常来说,时间是影响记忆的主要原因之一。脑中细胞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弱,记忆慢慢变得没有那么清晰。
在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进行了一次关于遗忘的实验,并创造了众所周知的Ebbinghaus遗忘曲线,其中结果之一是遗忘通常在记忆发生之后就会立刻开始,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它的速度先快后慢。
(图片来源自:Schaefer, 2015)
所以,聊到这里,关于学习和游戏的记忆差别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答案。正常来说,当我们在课堂上将知识存储为短期记忆后,会利用课堂习题、家庭作业、小测试、复习等手段对知识进行不断巩固,最终形成长期记忆,避免在考试期间让一学期所学的知识陷入Ebbinghaus遗忘曲线中的低谷。
但实际情况却是,相比刷题,我们更愿意一遍遍巩固关于游戏的短期记忆,在游戏方面投入了更高的关注与集中度。当然,这并不是说打游戏完全就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2015年的一篇论文中表示,部分类型的游戏或许能够对大脑的认知能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前提是制定科学、适度的游戏时间。
那么考试凉凉的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记忆上做点手脚,直接将考点输入大脑,或是强化知识点的存储?换言之,我们的记忆是否可以被编辑?
这种技术虽然听着有点科幻,但其实人类目前真就向着「操纵记忆」迈出了一步。也就通过一种叫做「光遗传学」的技术,人为的实现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化和操纵。
今天由腾讯主办的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就发布了一部介绍该技术的视频:
简单的说就是先捕获一段记忆,然后改造与其相关的神经元细胞,给它们装上「开关」。
接着通过光照刺激开关,控制这些已经被改造、标记的神经元激活或者关闭,如此人们就可以选择性的抑制或者强化该部分的记忆。
在2017年初,已经有研究人员将记忆剪辑的技术应用到了小鼠身上,并成功将两个捆绑在一起的记忆,进行了拆分。这意味着,这种技术或许会在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方面起到作用,也就是能够帮助患者关闭回忆创伤记忆的通道。
而去年4月发表在Nature的一篇文章更是激起了人们对记忆编辑的想象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准备利用一个名叫「大脑全息调制器」的设备,复制真实的大脑活动模式,对大脑进行欺骗,增加虚假记忆。
该技术试图通过不断读取神经活动,用复制的内容替换神经损伤后失去的感觉记忆,例如辅助控制假肢、甚至让瘫痪的人感受到触觉。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Alan Mardinly所说「如果解读了大脑的语言,那就能用它自己的语言和它说话」。
怎么说呢,突然很期待考试后通过该技术自己骗自己:我已经及格了···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关于人类记忆与相关技术比较简单的解释,它还有着更多奥秘等待我们学习探索与讨论。例如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还邀请了知名脑神经学家David Eagleman,他不仅讲述了更多关于「操纵记忆」的信息,还讨论了「人变老后为何会感觉时间流逝的更快」的原因。
在David Eagleman看来,其实这也和记忆有关。对于人类个人来说,小时候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大脑记忆的细节也就更多,也就感觉时间的流逝很慢。而之后你再去体验的时候新鲜感减少,大脑录入的细节就变少,再加上一复一日的机械生活,就会觉得一天「刷」的一下就没了。
聊到这,结合你的固有记忆,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丝诧异:腾讯什么时候开始搞科普了?事实上他们对于青少年科普方面的关注与投入要比我们记忆中的更多。在去年,腾讯就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腾讯青少年科普计划」,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正是它的首站活动。
而之所以在活动中有很多记忆相关的内容,则是因为它正是目前青少年最关心的科学话题之一。腾讯在本次活动中根据青少年的喜好,联合《Science》选取了近年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沿科学问题,并根据10万名中国青少年调研,合作推出了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而「操纵记忆的原理」正是榜单中的话题之一。
此外,这份榜单还囊括了从宇宙宏观到人类自身,再到微观世界、未来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科普信息,包括火星发现液态水;从270万年前反观到的气候现状;我们最古老的祖先;微生物对你健康的揭示;「芯片上的大脑」等等话题,可以看做是时下青少年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top10。
关于榜单中的科学话题更是由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嘉宾阵容豪华。除前文提到的David Eagleman,还邀请了斯蒂芬·霍金的爱女Lucy Hawking、全球最受欢迎的互联网科技作家之一Tim Urban、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等科普大佬到场。
不过对于青少年科普,腾讯并没有局限于热门科学问题上,他们还准备让科普走进你的生活。他们在小会中推出了一款「中国青少年科学年历」小程序,它汇集了2019年各种科学事件,帮助青少年梳理每天的科普资讯。
同时在腾讯看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群体其实是一群被忽视的科普小作家,他们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创作能力。于是就顺势推出了「腾讯青少年科普创作计划」,以企鹅号为平台,鼓励青少年创作科普内容。这样,无论是分享还是获取,都能让知识有更多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关于腾讯的长期记忆应该是它在社交领域的各种形象,但从腾讯现在对青少年科普的关注度来看,似乎一个新的记忆点正在逐渐形成。
不过在此之前,先为大家送上一位悬挂着的柯南,正所谓:挂柯南,挂科难。祝福大家每次考试都顺利,想用的知识点,都能轻松回忆起来。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