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市区靠近铁路的地方有块空地,不知不觉中已诞生了“窝棚”,里面还住了人。
当记者走近他们了解时,他们没拒绝,讲出各自的故事。
39岁的男子Kaisten Webster是始作俑者,他说他费了很大力气清理这块没人管的地方,整平土地扔掉垃圾,搭建了这个“小屋”。
窝棚是用货架托盘造的。网上有很多用托盘做各种生活装饰的脑洞,但从没看过用来造房子。最后,他把一扇窗当作门安了上去。
屋顶用淋浴帘和大塑料毯盖着,可抵御烈日,不能阻止漏雨。屋内陈设简单、可用,是旧货或者捡的,白天无事就在城里四处寻觅而得。多余物品堆在车里。人比睡在车里强。
一本书引起记者注意,Wink and Grow Rich是类似穷爸爸富爸爸风格的励志书,放在小茶几上,似乎是有追求的。
话题从他的狗Achilles开始。
是的,不能没有狗,狗和人相互支持,也是安全需要,万一遇到什么事儿。人到哪儿狗都跟着,每天正常遛狗。
除了狗还养了只猫。
女友?原来有一个,说她想要有个房子,“我就很快造了一个,但她已经走了,到南边去了。”
房子?用生锈的钉子钉起来的,“绝无问题,不会倒。”雨季还没来,当然希望不要漏。
造房过程?“先搜集足够多的货架托盘木头,然后造地基,然后墙最后屋顶,很便宜就造好了。“很满意。
卫生?公厕约100米,洗澡时去Melville或Te Rapa公共泳池淋浴房,成本2刀一次。
交通?有车,既是代步工具也是堆东西地方。
社交?是的会有访客,有时会突然闯进一两位同道,就让访客凑合在小沙发上睡。
空地上,一共停着4辆车,车里都是塞满了个人物品,自从Kaisten Webster搭好了他的窝棚后,“人气”开始聚集起来,现在一共有5个人。
64岁的John Dixon是另外一位棚户居民。来自基督城,原先是卡车司机。据说是找自己的宠物找到了汉密尔顿,然后回不去了,先是住车上,然后搬到了这里。
“最不好的,是听到有人说你是hobo(无业游民、流浪汉)这类的,人的生命是用来享受不是忍受的,所以我想随他们去吧。”
63岁的Suzie Bidois是另外一位,她也是一名无家可归者,是这里的常客。
……
这篇报道在上周stuff播发,本周记者再访时,发现Kaisten Webster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
懂建筑的好心人来过,给木架小屋做了新的“防水工程”,屋顶钉了新的遮布,小屋四周专业外墙防水布也封了起来,挖出了窗子的小洞。
原先照明使用这个蜡烛的:
现在,另有好心人提供一台发电机,电线直拖小屋。
还有很多人来送吃的,送日常用品。“第一个来的是个外国人,问我缺什么,我说什么都缺。他就带回很多东西给我。“
“然后是很多人送来食品盒,从罐头、饼干到狗粮。所有的支持、爱心,多么好的whānau(毛利语:家族延伸)……”
Kaisten有点担心发电机晚上会被偷走,“那个很贵”,可能比他所有的东西加起来都贵,至于食物,当然是和所有人分享。
“现在我不需要人们再给我其他东西了,我自己已经有足够多,我也和Suzie以及其他来这里的人分享这些。我就是这样的人,拒绝贪婪。”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新西兰核心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