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袭发生的那一刻,2岁的女儿正在身旁玩耍,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作为母亲,我下意识地把家里大门紧紧扣上,内心滋生出一丝恐惧。
毫无疑问,这成为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作为移民,并且身为父母,我有个更多的担忧:我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一次恐袭?
01
“戴头巾的小朋友是不是都会死?”
事发当晚,我和老公围坐在电视机前,死死地盯着屏幕。
随着伤亡人数不断攀升,我们的心都揪了起来!而一旁的女儿还是像往常一样看着动画片,时不时咯咯地笑。
我忍不住问:“如果孩子问起为什么那么多人死了,该如何回答?”
正好一位华人朋友,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儿子已经5岁,这个年纪已经能够感知到事情的异样。
“妈妈,那些戴头巾的小朋友,是不是在那个地方(指清真寺)拜一拜,就都会死?”
我的这位朋友当时很明确地回答:“是的!”
那之后,她的儿子陷入了沉思。
到底该如何给孩子解释这样的暴力事件?
就在恐袭发生的当天下午,这位朋友就接到了学校校长发来的邮件:
“学校的老师不会把恐袭事件带到课堂上,但是如果有孩子问,我们会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方针,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给与适合的回答和解释。我们不会禁止孩子提问,但是学校会努力做到回避集体讨论。”
我们生活在新西兰,我们无法回避问题的发生,我们更无法做到孩子充耳不闻。“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机会,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
最终,这位妈妈决定参考学校邮件里提供的有效信息,按照心理专家的建议和儿子“谈一谈”,并且只描述事件,而不过多涉及细节和原因。
这位华人妈妈更是巧妙地举了下面这个例子,让儿子了解了事件的大概,并且是用他能理解的话语:
02
不要在孩子内心播撒仇恨
媒体报道,丹尼丁Brockville中学的穆斯林学生们不愿意戴头巾,3/2学生不再到学校上课,只因为害怕自己的“身份”引来杀身之祸。
“这些学生被吓到了,他们内心充满恐惧和悲伤,他们中一些人就认识恐袭中的遇难者!”校长Tania McDonald表示。
毫无疑问,此时此刻,就在恐袭发生后,我们除了让孩子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不要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
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皮肤》可以很好地引以为鉴:
美国小镇一家超市的付款通道,一个黑人对一个白人小孩微笑,不曾想这个善意的举动却在白人父亲眼中被视为挑衅,仇恨和误解被不断激化。
在父亲头脑中,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并且一次次输入到孩子大脑里。
有一天,白人父亲被劫持带走,并被黑人对其进行了“改造”。10天后,白人父亲被扔到街头,他却已经被变成了“黑人”。
就在父亲打开家门那一刻,儿子向“黑人”父亲开了一枪……
这是一个悲情的结局,可是“白人”父亲的死,究竟只是“意外”,还是自己埋下的“果”?
就在这次新西兰恐袭发生后,生活在基督城和奥克兰的许多华人家庭,不是回避,而是纷纷带着孩子走上街头,参与到悼念集会中。
一位基督城的华人妈妈,带着10岁的双胞胎女儿亲自去给遇难者献花,她说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发生这次悲剧事件后害怕,反而是不断地问她:“妈妈,我们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家住奥克兰东区的华人父亲Lin也带着8岁的孩子,参加到上周六市中心Aotea广场悼念遇难者的集会中。
Lin说,作为华人移民,虽然不是自己的族群遇难,但是只要生活在新西兰,就应该团结在一起。而他的儿子,也在前一天和同学一起做好了写有“We Are One”的牌子,只为在集会上发出共同的声音:
“所有人在新西兰都是一样的,没有人能够分离这个国家!新西兰人不会被吓到,只会更团结!”
04
爱、善良仁慈对抗这个世界的恶
新西兰恐袭发生后,大部分学校都向家长发了邮件,提供多方权威信息,帮助家长引导孩子了解事件,并且疏导不良情绪。
下面是奥克兰一所学校提供的,来自于心理学家James Beck的经验分享和指导手册,分享给所有华人父母们。
/ 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聊恐袭 /
1,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能力不同讲述不同信息,关键是让孩子知道事情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是否安全。
2,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有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无论恐惧还是焦虑,都是被允许的。
3,对孩子说“不要担心,别傻了,你不会有事的!”只会加剧他们的担心,相比之下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深深地理解,这是一件让人恐怖的事情!”
4,让孩子知道恐袭事件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他不是遇难者中的一员,大家都在努力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5,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说出内心害怕的东西。给孩子更多拥抱和陪伴。
6,可以分享你的悲伤给孩子,但更重要的是传递出你内心的坚强和力量。
7,对于孩子类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有人要做坏事?”的问题,父母可以选择回答“我不知道”。同时,让孩子依然保持这样的信念:这个世界有不好的事发生,但却有更多爱、善良和团结。
/ 不同年龄段孩子话题重点 /
4岁
幼领孩子无法分辨现实和幻想,所以尽可能避免他们了解创伤事件。如果他们提问,只回答能让他们感受到安全的细节描述。
5至11岁
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和意图是什么,回答他们想要了解的细节,但不要更多,不要撒谎或逃避他们的问题。
12至14岁
这个年龄段孩子会从社交媒体、同龄人和学校中了解更多信息,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有任何问题可以来问你。必要时帮助他们消除对于事情的误解。
14岁以上
确保这个年龄段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更倾向于和同龄人分享心情,作为父母不需要为此担心。让孩子知道你和他们一样“感同身受”,表达你内心的安全感和力量。
“让孩子们知道
他们对于构建一个安全和善良的世界
肩负着一份责任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声音、想法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只要饱含爱、善良和仁慈
就能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对抗这个世界的恶。”
—James Beck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