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被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流浪地球》吹爆文所惊动,于是,大年初二买票去看了一场。这样一部现象级的影片,自然应写篇影评的。
网络上,对《流浪地球》的好评几乎是压倒性的,也有失望的声音但比较微弱。无论正面抑或负面,大家说的其实都有道理。若干影评之后再写影评,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所以,动笔前,我先静下心来去捕捉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作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而后再寻找它的辉煌与不足。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这是一部值得去观赏的好电影,也的确堪称里程碑。我跟许多人一样,是含着眼泪离座的。其辉煌与不足一言难尽,我会在后文中详述。基于上述判断,我把影评命名为:《流浪地球,岂止是科幻》。
首先,《流浪地球》无疑是一部科幻片,而且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因为它符合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其次,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甚至可以说,它主要的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一部多维度的人文电影。
1. 岂止是科幻,更是现实命运的忧患
《流浪地球》的大背景,是太阳的衰微和太阳系的毁灭。这并不是科幻,而是人类终将面临的命运。在现有的宇宙理论下,一切终将毁灭,包括:有的已经毁灭,有的正在毁灭,有的终将毁灭。太阳系终将毁灭。当我们想到这一天终究会来临时,就会感到强烈的悲凉,为我们的子孙,更为我们的文明!《流浪地球》所远虑的,正是这样一个终将来临的时刻,
在我们心中,太阳系的毁灭还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太阳是一颗黄矮星,寿命大致是100亿年,目前正值壮年,大约还有50多亿年的生存时间。因为毁灭尚很遥远,所以我们并不担心。就像人,有生就有死,最终的归宿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只要那一天还在未来,我们就不会忧心忡忡,就还会轻松快乐活下去,好像死亡并不会来临。然而,当死神真正敲门,告诉你大限无几时,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就会陡然而升。剩下的时间怎么过?哪些心愿未曾了?一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还有没有其他的出口?如是等等。
《流浪地球》所设置的太阳系毁灭时刻,显然是提前了,离我们今天并不远。但谁知道呢?也许那一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远。那么,人类在此之前能够做什么?《流浪地球》告诉我们:人类可以自救。而自救的前提是团结,是摒弃内部的纷争,是科技的足够发达。
《流浪地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那时候已经消融了国界,何时起已经建立了全球联合政府,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是怎样终结的?这些都属于政治的范畴,不是科幻可以回答的。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世界治理的选择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也是一种可以达致的前途,尽管真正到达那一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无数的沟坎要跨。
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是在跟太阳赛跑,更确切地说,是人类的进步在跟太阳系的毁灭赛跑。能否在太阳系毁灭之前,实现人类的团结,消弭世界的纷争,取得科技的绝对进步,把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决定着人类的大前途。我们不甘心这灿烂的文明如齑粉四散。这也许就是夸父追日的真正意义吧!
死生之外无大事。在人类最深刻的忧患面前,王权霸业都不值一提,只有团结一致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一时还看不到人类大团结的来临,但这无疑是必需的选择。
2. 岂止是科幻,更是人文光辉的礼赞
人定胜天。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地人,谓之三才。天何其广,地何其厚,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立者,唯因人有斗志,有智慧,有精神。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我们相信能够认识一切事物,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这是最可贵的人文精神!
有困难就有奋斗,有奋斗就有牺牲。为了地球家园的生存,可以牺牲生存机会,可以牺牲天伦之乐,乃至在最需要的时刻,可以牺牲小我生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牺牲精神是又一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
人类还有理性。为了保存文明,数十亿人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去留,为了保留“火种”,联合政府选择赋予一点生命以“叛逃”。理性,是可以挽救世界的另一种宝贵精神!
然而,让人类保持绝对理性又是一种奢望!因为人类有感情,有冲动,有宁可舍却理性也要去彰显大义的激情!这感情,这冲动,这激情,与理性一样值得尊敬!
还有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以及在面临生死存亡时的抉择。态度与抉择,彰显人性的光辉。
上述,皆可在《流浪地球》中感悟、品味。
3. 岂止是科幻,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虽然国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自有定论,那就是“爱国主义”(官方用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也保持一致,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这样的精神,是在国家诞生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更是贯穿中华民族全部发展历程的,是深入华夏儿女血液与灵魂的,更是支撑中华民族历尽劫难犹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用《易经》的话讲,是与天地准的。
《流浪地球》所表现的,在千般艰难、万般险阻面前百折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诠释。
无数救援队奔赴各地重启行星发动机,一支救援分队在奔赴杭州途中力战冰塌雪崩,看到这一幕幕时,是否觉得似曾相识?是的,就是1998年抗洪抢险,就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大救援,就是人民军队不顾生死,就是军民团结战天斗地。这种精神不是简单铸就的,是有深厚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是经历了几次认识与再认识的。学生时代,曾极其热爱并极力推崇之,以十二年前出版《道不尽的论语》为重要节点和归藏。其后,随着体制内工作的深入,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向,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对个性、自由的约束,对活力、创新的戕害,以及愚民文化、文字狱等恶劣传统在中华大地的久久流毒,令人深恶痛绝。我曾尝试写过一个文章系列:《中国文化何去何从》,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近两年来,国际风云变化、中国稳步发展、各种文明在碰撞与较量中尽显本色的历史进程,又促使我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优势、韧劲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迪。特别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事情,绝不是那样简单。在没有彻底弄明白之前,要保持对东西方不同文明的尊敬。作为中国人,尤其要保持对本民族文明的敬意。
几乎所有安利《流浪地球》的文章,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是中国文化与科幻主题的结合,使《流浪地球》与众不同。诚然。
4. 岂止是科幻,更是时代自信的流露
作为中国特色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本身即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它使得世界科幻电影中,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并且为世界科幻影片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品类,开辟了新的空间。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级水平。但将顶级科幻小说搬上荧幕,仍然需要更大的努力、全方位的积累。刘慈欣的出现看似个例,但也不是偶然;《流浪地球》由小说走向电影,看似飞来奇峰,实则是中国电影业很长时间砥砺的结果。
《流浪地球》的主要角色是中国人,戏份较多的外国人只有一位俄罗斯宇航员。好莱坞科幻大片都是以美国人为主,近些年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才逐渐增加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演员。这样的电影历史与文化环境,无形中灌输了一种意识:科幻电影就是美国人为主,未来世界就是美国人主导,拯救地球就是美国人的使命。如果换成中国人,反而有点别扭。但这次不同,《流浪地球》的主角是中国人,担负重要使命的是中国人,拯救地球的是中国人,但丝毫不觉得违和。为什么?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自信,有这种担当。不仅编剧有,导演有,演员有,观众也有。这种自信,是在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全民族萌发的自信,因而实现了荧幕内外相契合、相印证、相互动的自信。
我们的自信又是不同于西方的自信。美国人在好莱坞大片中展示的自信,是美国政府发号施令的自信,是美国人主导一切的自信,仿佛在世界毁灭前,其他国家已不复存在或无足轻重。这是一种张扬的自信。而中国人的自信,是谦虚的自信。
《流浪地球》中,号令世界的是联合政府,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中国政府。描述的故事尽管发生在中国,故事的主角虽然是中国,但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全球事件、全球行动的一部分、一个典型、一个缩影。我们看到他们在北京、在济宁、在杭州、在南京、在上海行动时,逻辑上可以推理出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行动,心理上也能感觉到全世界人民都在行动。主动将自己融入世界,成功不必在我,反而更能彰显自信与格局。
难能可贵的是,《流浪地球》的主角设置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一代,他们身上所散发的自信,体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立足华夏、融入世界的自信,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踏步发展在他们心里所留下的印迹。尽管我们知道,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应该已经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但电影中年轻人的味道是取材于这一时代的。
还有“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满满的中国特色,但偏偏有国家大都市的自信。这自信,真的是对自己特色的骄傲!
最后,谈谈影片的不足。
《流浪地球》的不足,不是主题的缺陷,也不是特效的不足,相反,这两点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点赞的(地球带着千万条蓝色光焰在宇宙飞行,绝对会在你脑海留下深刻的烙印)。《流浪地球》的不足,还是故事的不足,表现深度的不足。
比如:联合政府的虚设。联合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是全部故事的基础之一,应该在影片中有一些实体性的出现,包括决策、行动、调度等。可是,《流浪地球》中,它只是广播里的一个声音。
比如:国际精神的轻描淡写。在联合政府领导下,人类建立了一万多个行星发动机,遍布全球。当地球在流浪行动中遭遇困难时,各国人民应该都在行动,每个角落都在行动,我们可以推测到、感受到,但我们没有看到。影片应该有一些更加感人的广角镜头。
比如:两大事故的交代不清。一个是上海一座大厦的电梯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为什么韩子昂必死无救,在细节上缺少明晰的交代,打动人的力量就有所不足。最后引爆木星的时候,机器究竟出现了什么故障,为什么高科技的行星发动机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推动,也缺少明晰的交代,感觉有些困难并非必然,或者有点低级。
比如:强行煽情的硬伤。这是所有影评所共见的。韩朵朵面向全世界的播音,打动了全世界的力量,全世界的救援队都纷纷掉头,场面很感人,但他们要干什么,他们要提供什么援助,他们都能赶到世界的某一点吗?他们没有自己的使命吗?最后的结果,就是几十个人冲上来,发挥了人多力量大的手工作用,这真的需要借用联合政府的力量吗?
比如:高科技的描述不够。行星发动机外表很壮观,但内部如何、怎样工作,影片没有着墨。地下城作为人类的避难所,应当是高科技的建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市井画面,似乎还缺少些什么。倒是电影里的所有大门、所有开关、所有车辆都使用了极厚重的钢板,颇有中国特色和气派。
还有,看过《流浪地球》小说原著的人,都说电影多了美式的英雄主义色彩,这也是颇为人诟病的。但我个人认为,这倒没什么。英雄主义是人类的,是世界的,中国也可以有英雄主义,也应该倡导英雄主义。没必要也不应该在中西文化间划上非此即彼的界线。好莱坞科幻大片和中国科幻大片之间不是不可以有交集的。
总之,《流浪地球》是感动人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眼含热泪离开电影院的。然而,《流浪地球》感动人的是人类大情怀,而不是故事小情节。所以,纠结于细节的缺陷大可不必。当然,如果能把故事编织的更完美,把人物塑造的更丰满,那就更好了。
感谢刘慈欣,感谢郭帆导演,感谢《流浪地球》的所有出品方、演员和制作者。向你们致敬!
《流浪地球》是适合拍前传和续集的。比如,人们是怎样发现太阳喷发异常的,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前期灾难,决定“带地球去流浪”是怎样一种决心和过程,抽签决定进入地下城是一种怎样的苍凉!生离死别对人性是怎样的一种考验。而在脱离木星吸引之劫后,流浪地球还有两千余年的漫漫旅程,将会面临多少的艰难险阻。期待前传和续集的面世。
我是带着女儿一起去看《流浪地球》的。
走出影院时,北京大雪纷飞。抬头仰望天空,茫茫不知深浅。
女儿问我:“爸爸,电影里的事情不会真的发生,是吧?”
我说:“会发生,是在很久很久以后。”
女儿说:“那时候,是不是我们已经死了?”
我说:“是。”
而后默然无语。
而后我说:“快!雪下大了!我们跑步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