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留意看历史影像资料,就能获得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而昔日中国(晚清·民国初期)留存下来具重要价值的纪实图片不多。在晚清·民国初时。在京多年又好旅行的澳大利亚人莫里循当时拍摄的上千张图片,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十年后,其儿媳:海达·莫理循(德籍)因个人兴趣,在华居住时也拍摄了万余张市民和城市风貌的图片,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为此,笔者非常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些昔日影像之原件。就此笔者在澳大利亚旅行时,专门去了澳洲的新南威尔士洲图书馆,去查阅“莫理循档案”。新洲图书馆所藏“莫氏档案”,现已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史一份珍贵又独特的资料。
笔者是2015年8月18日到新洲图书馆查阅“莫氏档案”。该档案对相关人士或有了解,但还是有人将澳籍莫里循与德籍海达·莫里循混淆。在此,笔者简略介绍:
澳洲人莫理循(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是澳国出生的苏格兰人,是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博士。完成学业后他用母亲给40英镑为路费,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再转道云南,又徒步到缅甸·仰光。其将游记撰稿投送杂志,就此被聘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后为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其后就在中国风光过多年,现今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早先叫“莫理循大街”。
笔者看莫氏档案时的感受是:这可谓是个细致到啰嗦的人。但这特点,也成就他。举例说明:清末武昌起义时,莫氏在10月11日到11月24日间共撰写了长达8000多单词的新闻稿,并用电报发给《泰》(注:当年电报费用很贵,人们多“惜墨如金”)。《泰》编辑部在为巨额费用心疼时,也高兴看到:自己与世界同行比,报道细腻而周全。《泰》主编就此致信莫氏:“感谢你关于革命的极好电讯。你的工作得到普遍称赞,文章被广泛引用……”
由于莫氏曾与满清官员有密切交往,又曾被聘为“北洋政府·袁世凯”政治顾问,对近代中国政治史变迁有着特殊的观察。莫理循在中国政坛最后一次发挥重要作用,是和一名叫端纳的(英籍澳洲人)合作,抢先将袁世凯与日本所签“二十一条”外交密件盗出披露给社会,就此阻止了日本阴谋得逞!
在查阅莫氏档案时,笔者真佩服其一丝不苟:留存的纸本资料按时间顺序成册有几十卷,除千张照片外,还有日记、信扎、报上文章剪贴、所收请柬、名片、礼单、宴会菜单、各种收据、旅行所住旅馆票据和车船票、演讲单、庆典活动秩序册、甚至小额纸币(且品相很差),都一一存册甚至编号。其存档资料中的千张照片,最被人所关注。因为在感光器材非常贵重的当年,这很不容易····
时隔百年后,笔者面对这份内容丰富的纸本档案,仍很多感慨:想了解百年前中国市俗生活和交往中的许多细节,当年某地多年间的物价变迁和与多地物价之差别、彼此间关系微妙的社交礼仪和人情风俗、以及当年满清衙门与国民政府施政时的不同作派···· 从中似乎都能出些有价值的线索。
图片说明 这是1910年代时,莫理循旅行时雇佣的车队(注:莫氏后期为北洋政府政治顾问时,其出行资费均由政府出)。本文中莫理循名下的图片和纸质文件,均为新洲图书馆莫氏档案上翻拍的照片。注意:图片上的文字和编号,就是百多年的莫氏在整理文档时编写的。
此为上图细部 要注意的是,该辆大车的车轮几乎比普通女子还高,且轮廓外包裹似皮质材料,而非橡胶胎。而当时的西方或我沿海地区早用上了铁制外廓。如软质包裹木料车轮非常容易磨损,行程不远,就得维护。可见,当年中国边远地区的作坊制造还处较原始状态。
图片说明 车队途中要过河,得拆开车辆和骡马一起上小船····· 当年要远程跋涉真是非常不容易。
而这对莫氏而言这可已不算啥,其年轻时曾独自一人野外长途(几乎多是无人区)跋涉:每天步行50公里(约100华里),走出一千多公里,横跨澳洲南部。这种能力,现在听来,有些不可思议······· 现我等看电视里仅几天“野外生存”能力,就让人感觉是何等不易。
图片说明 甘肃嘉峪关,对今天国人而言,不会陌生。而当年,能到此地一游就很不简单。所以,莫氏在嘉峪关里外拍了许多照片·····
笔者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图书馆里呆了5个多小时,在一番情绪激荡后默默合卷慢慢离去,继续自己余下的旅程·····
在此,笔者还要感谢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接待笔者的管理员。 她在得知笔者要求查卷后,先是推荐多本后人整理莫氏档案的出版物。笔者在回应说明:某版书我知道其来历;某书是谁的作品····· 让她明白,其所推荐的书,笔者都有见识或熟悉,现需要查阅,就是档案原件。
在笔者查阅资料时,感到新州图书馆管理上诸多细节与国内同行有差别:进馆凭个人证件(外国人护照即可)登记即时取证;在阅后将重要文档交还时,将被一一过秤(专用电子秤),以确保纸质原件不少一件;在读者查阅资料时,允许用照相机拍摄····全程没任何收费。
而笔者前些年在上海图书馆的经验是:办证有手续费,每年注册还收费。要翻拍昔日出版物照片,还被告知每拍一图有单价,拍多则计量收费!现虽有改进,但查阅资料的诸多设限甚至收费是否都已全部取消?还待日后再去体验。
图片说明 这是其当年参加“中华民国第一正式大总统就任典礼(1913年10月6日·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庆祝券”,和大典秩序册。当年仪式的秩序是:“····清皇室代表行鞠躬礼·大总统还礼·清皇室代表致颂辞· 大总统答词·清皇室代表向大总统行鞠躬礼·大总统还礼·大总统向前与清皇代表握手····· ”
按当时协议,和平“权力移交”后“皇帝辞位,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辞位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原清廷的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却不曾想。这退位的皇帝不久就即被逐出故宫。
图片说明 这是莫氏档案中一张咸丰四年(1855年)由户部在直隶(河北)发出的银票。银票上图案与数枚红印加画押,其间藏匿多重暗记。背面数人签字,是市场流通中经手人的依次花押。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叁两”纸券又称“银票”,是当年存款或取款凭据,而非纸币。需注意的是,这虽为户部所发官票,注明银色为“准二两平足色银”。但,其上左注明“每两比库平银少六分”。这就是说,凭银票兑现时,每两银交六分利给汇兑此票者(或钱庄、商号,或私人),相当今天“手续费”。(注:当年老秤为16两制,“两”以下计量单位是“钱·分”)
而当年一般民间钱庄或商号兑现银票时约收3%左右的利。这官票上注明每两少“六分”利,是尊重当时市场通行规则。如没此“六分”利,官票就没人肯收,也就没了流通价值。可见,当年官家承认经济交往中的利益驱动原则,绝无“强买强卖”,或强制发行之意。这,在当年官民间经济交往中的意义非常重要。诸位自己能够体会。
票上“库平银”,是指当年官家所定银两成色标准,以此规范交易。而民间钱钱庄或商号,也有自制银锭银块,但但成色不一。
这里再说说上面提及的端纳。有学者评论:要研究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近现史,有两个外国人非常重要:莫理循和端纳。因为他俩在华几乎形成某种交替:端纳以记者身份来华,其后进入政界,而莫理循因健康离开中国后病逝。俩人都几乎以中国统治阶级最高顾问的身份结束人生使命的。
端纳在民国史上是个神秘重要人物。自19世纪末后40多年间,他曾任清末两广督都府的政治顾问,后为孙中山、张学良和蒋介石夫妇私人顾问,诸多重大事件他亲眼目睹或参与:辛亥革命、西安事变、八年抗战……然而他从未接受采访。到临终前的病床上,他才对一美国记者坦露诸多内情,说“不该把历史带进坟墓”。
而端纳在华参与政治的信念和动机是:“帮助中国摆脱被人奴役的可怜命运!”这话,笔者第一次读到而为之动容!别以为他说此话,是刻意粉饰。这确实是其人在华经历的血泪事实。在此,笔者谨举一例:端纳在他最初为两广总督当顾问时即表示:自己一个钱不拿!后他为蒋宋顾问时,自己请求:只拿政府中外国公务员的最低工资!他多次表示,不忍心再为“这个痛苦的民族增添痛苦”!
莫理循和端纳的结局极不相同。莫氏在华留下著作,获得诸多重要史料和财富(财富之一是价值连城的“莫理循书库”,在他离开中国时被日本人以三萬五千英鎊买下运去日本,以此为基础建立东洋文库。有史家将此文库与《永乐大典》和敦煌文书并论,同称为中国学术“伤心史”);端纳结局悲惨,没钱,也没著作,妻离子散···最后,他死在中国,骨灰留在上海。
图为瑞纳在西安事变时陪同宋美龄乘飞机抵西安。他是西安事变的重要斡旋者,是民国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
最后,我等再来看看澳籍的著名摄影家海达•莫理循。海达原来为德国人,1929年在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学习。毕业后来华从事摄影。1933年至1946年间在北京居住,1946年,她与莫理循儿子结婚。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他们夫妇曾三次踏访中国。先后到冀晋陕鲁苏采访拍摄上万张图片。其中有关北京的图片被牛津大学出版图册。
她是个对华如醉如痴的洋人。现她留存的摄影图片中5000多张被澳洲·悉尼工艺与科学技术博物馆收藏,另6000张被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
图片说明 这是海达镜头里1940年期间的北京的城市风貌,图中远处是故宫后面的景山
图片说明 二战结束后,在北京故宫内,中国军队在举行华北地区日军的受降仪式
图片说明 这是1946年时的北京。城墙上政治标语说明:当时内战已全面爆发。海达因此与家人一起离开中国,躲避战火·········
继莫理循、端纳、海达这三位澳洲人后,我们今天仍能不断看到,对华强烈兴趣的澳洲人在各个领域里持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