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只有中国有?澳媒:太天真了,澳洲也越来越凶了!

2020年01月02日 澳洲亿忆网


2019年的12月24日清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师进行诊疗时,一名患者家属突然拔刀,将她残忍杀害。

这件事不仅在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震惊了海外的华人。毕竟,相比起国内这样屡禁不止的暴力伤医事,澳大利亚似乎很少听闻到类似的消息。

然而,据ABC NEWS报道,这种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不仅发生在中国。近些年来,在澳大利亚也屡见不鲜。

仅仅在维州,就发生过两起针对医务人员的严重暴力袭击事件。

2014年,墨尔本神经外科医师迈克尔·黄(Michael Wong,音译)刚刚踏进富士贵医院(Footscray Hospital)的大门,就遭到一名男子袭击,身中14刀后倒在血泊之中。

他的胸部、腹部、手臂、腿部以及头部和手部都被利刃所伤,血流不止。行凶者,就是他治疗的一名病人。

幸运的是,迈克尔·黄医师侥幸逃过一劫,身体得以康复,也没有失去工作能力。

伤害黄医师的那名患者,则被法庭认为患有精神障碍,故指控的谋杀罪不成立。

2017年5月,博士山医院(Box Hill Hospital)的心外科医师帕特里克·普里兹瓦尔德-斯蒂格曼(Patrick Pritzwald-Stegmann)刚刚结束一台外科急救手术就遭遇暴力袭击,再也没有醒过来。

当时,他只是劝24岁的年轻人伊斯麦米(Esmaili)及其朋友不要在非吸烟区吸烟,结果被后者一拳击倒,不幸遇害。

2019年4月,打死普里兹瓦尔德-斯蒂格曼医师的凶手伊斯麦米终于获刑,被判处18个月有期徒刑。

对全澳各地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遭遇的踢打、辱骂等其他形式的伤害就更多了。

2019年的数据表明,过去三年中,维州医疗卫生行业员工遭遇的袭击事件增加了60%

在昆州,针对医务工作者的袭击事件增加了48%;

在新州,同时期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的此类暴力事件增加了44%。

1.gif

据前费尔法克斯媒体(Fairfax)报道,《2015-2016年维州医院报告》曾提到,那段时期内发生了8627起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几乎每小时就发生一起,其中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件有1166起。

2017年时,在全澳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接受采访的1200名急诊室医师中,有43%的人在过去12个月中遭遇过身体上的侵害,将近90%的受访者遭遇过口头威胁。

2.gif

不过,比起国内好一些的是,澳洲的医疗机构对暴力的容忍度更低。

北京民航总院血案发生前,受害者杨文医师和同事就受到了患者家属的人身威胁,向医院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并报警,“民警为此事来医院进行过一两次调解……最终不了了之”。

但在澳大利亚,医疗机构对暴力的定义要宽泛很多,而且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

以维州政府工作安全署(Worksafe Victoria)和昆州卫生部对医疗卫生行业内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为例,工作场所暴力包括言语、身体或心理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行为。

3.gif

比如,侵害、威胁、恐吓、针对种族的中伤污蔑、骚扰(包括性骚扰和尾随)或性侵、对医院员工吐唾沫、揉捏、抓挠、推搡,甚至于咄咄逼人的手势或表情(比如翻白眼,面带嘲讽)、大喊大叫、骂人都属于暴力行为。

维州工作安全署认为,这类不可接受的行为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对暴力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萨拉·穆(Sarah Mu,音译)说。

萨拉是珀斯查尔斯·盖尔德纳爵士医院(Sir Charles Gairdner Hospital )的一名护士,亲身经历过工作场所暴力。

“我请病人摘下项链做检查,结果他嫌刚才等待的时间太长,非常不高兴,结果就一把扯断项链。”

她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医护人员有权拒绝为患者进行治疗,并发出黑色代码(Code Black),请保安和有关人员赶来支援。

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系统用若干种颜色作为呼叫代码的名称,表示不同的紧急状况。

比如说,黑色代码表示出现人身威胁的状况;蓝色代码表示发生紧急医疗状况;橙色代码表示需要紧急疏散;紫色代码则表示有炸弹威胁。

萨拉介绍说,医护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不必等自己要挨打才发出黑色代码,只要发现患者或随行的人有醉酒、狂躁、言语粗鲁、大喊大叫等行为就可以呼叫保安进行支援。

她还指出,在澳大利亚根本不会出现北京民航总医院血案这样的悲剧。在澳大利亚,患者家属第一次威胁医务人员时就会被警察带走,院方不用提心吊胆继续提供服务。

“如果对方动手,或者口头威胁,就可以报警。”

萨拉说,如果患者因自己的行为导致医护人员发出黑色代码,则此人的病历中就会留下记录。

据她了解,至少在西澳地区,公立医疗系统所属各医院都可以共享患者医疗信息。

因此,如果谁有引发黑色代码的污点,以后无论去哪所公立医院就诊都是受到特别关注的对象。

萨拉还介绍说,至少在西澳地区的公立医疗系统内,若某人曾几次引发黑色代码,则需要填写一份合同,保证遵守院方规定才能就医。

而对那些让医护人员感到威胁或不安的患者,无论其行为是否记录在案,医护人员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提供服务。

那么,如果在澳洲对医生施暴,后续会有什么后果?

答案是:你想象不到的严重。

在医疗场所内对医护人员施加暴力的后果不仅仅是污点被记录在案,或就医时遭到拒绝,还可能招致法律严惩。

比如说,昆州在2014年时就出台了旨在保护医疗卫生人员不受侵犯的严厉法律。法律规定,袭击护士、医师或急救人员者将面临最多达14年的刑罚。

“如果谁认为袭击医务工作者没什么关系,我们就给你14年时间再仔细想想”

——昆州卫生部长的劳伦斯·斯普林伯格

2018年,维州政府也通过《2018年司法立法多项修正案》,若有人伤害正在提供或保障紧急服务的警察、急救人员、医生、护士,以及消防员和狱警,则将按照《1991年判决法》中所列的第一类刑罚规定予以惩罚。

按照新法,法院必须对袭击以上各行业工作者的人处以监禁,不能判处社区矫正令或其他不用接受监禁的处罚。此外,年龄在18-20岁之间的违法者也不得以不成熟为特殊原因,减轻处罚。

实际上,不论哪个国家,很多“医闹”的患者并非一开始就想闹事。

根据媒体调查,某些差点或已经上了医院黑名单的患者或家属并非恶人,只是在一些情况下无法保持镇静。一些人表示,有时医院提供的服务不尽人意,不得不让人心生怨气。

堪培拉的肖恩先生接受调查时候表示,他的妻子产子后躺在床上不能动,很长时间都没有护士来照看,也无法把哭闹的宝宝抱到身边哄。负责照顾邻床的护士不但斥责孩子的哭声吵到旁边的病人,还拒绝帮忙把哭闹的孩子抱到妈妈身边,因为那不是她的职责。

“我要是当时在场,非得揍她不可,”。

虽然他不大可能真动手打人,但心中怨气至今未消却是事实。

确实,有时候澳洲医护的效率真的让人非常一眼难尽。但是,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呢?

正确的方式就是可以找有关监管机构或人员进行投诉。这些情况包括:治疗效果不佳(误诊、错诊或诊疗不当)、知情不够、医患关系不当(比如发生性关系)、医师因麻醉品或酒精导致心智受损。

可以首先找医院或医疗机构投诉,若情况严重或对处理结果不满,还可以向所在州或领地的申诉专员进行投诉。

如果涉及专业技能不当,或对从业者技能有疑问,则投诉将移交给医疗委员会进行调查。

2019年发生了很多糟心的事情,

血腥、暴力、冲突、灾害

似乎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

让每个人都忍不住感叹道:

我太难了。

然而,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万事都会向好的方向循序渐进。

过去的阴影放在过去,

用全新的心态与希望,迎接未来。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

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

向上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让我们一起对人生新的一页

一起说一句:

你好,2020!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