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博士造假背后,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教育的深刻误解

2019年02月13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娱乐圈的那些破事,我从来没有主动关注过。现在狗仔队追踪的那些明星,我能听着耳熟的可能还没悉尼洋饭店里的菜名多。

不过,近些日子我掌握了一个牢记明星名字的诀窍,那就是多关注丑闻。

这不,要不是这几天翟天临被疑博士学位造假,我还真不知道演艺圈有这号人物。但是我也大惑不解,学术造假跟明星出轨、官员腐败、豆瓣刷分、公众号洗稿一样,不该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常态么?一个个都在故作惊奇个什么劲呢?

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一个好好的名演员,为啥想不开,一定要去顶个博士帽玩玩呢?

因为从我的学渣角度来看,读博士早就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付出和收获严重不成正比。

首先,长年累月的实验,长篇累牍的论文,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发表,殚精竭虑地申请科研经费,搞不好还要叫导师爸爸才能通过答辩,据说32%的博士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

其次,虽然他们苦读三年才拿到了顶级学历,但这并不能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收入往往比不上本科毕业直接工作、职场打拼多年的同龄人。我记得当年跟我一起考上公务员的博士,工资也就比我多每月几十块吧,请女朋友看场电影都不够。

还有,社会对博士始终存着一种刻板印象——黑框眼镜、秃顶油腻、不修边幅、不通世故、书呆子气,似乎一个个都是读书读傻了的孔乙己。对女博士的偏见尤其严重,刻薄者称之为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种性别。

想明白了这些,还要义无反顾再去赌博——不——读博的,要么是对知识、学问、真理之类的东东是生死相许的真爱,要么就一定是酷爱自讨苦吃的自虐症患者了。

但是社会上偏偏有好多人不这么想,他们嫌弃博士的生活,却贪图博士的人设。

像翟天临这样的,早已是妥妥的高帅富人生赢家,非诚勿扰从头到尾24盏不灭的那种,但还是需要一个学霸头衔把自己包装起来,要不总觉得人生有所缺憾,就像是一款长着前刘海的全面屏手机。

这种心态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生最光明的康庄大道,就是生员、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考试考到黑。

现代社会没有可以让读书人平步青云的科举制度,于是大家就简单地把读书的层次等同于学历。博士研究生既然是最高的学历,那自然可以跟进士一样,戴上大红花、骑上高头马,锣鼓开道,衣锦还乡,列祖列宗在棺材里都会笑出鼻涕泡泡来。

但认为高学历可以带来滚滚名利,就跟认为写情诗可以博得美人欢心一样,都是读书人自己的美好意淫而已,也是我们每个人对教育的最大误解。

只要工作过几年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没用的。就拿会计来讲,微积分学得再牛逼,工作中能用到的也就是四则运算而已;会计准则背得再熟练,每个月也就重复做那几个会计分录而已。

甚至我们中学里熟读的那些课本知识,尽管千考万考,也并非就能成为刻骨铭心的爱人,基本也就象是考过即忘的青楼女子。

不相信的话不如问问自己,你还记得三角函数如何证明么?还记得化学方程如何配平么?还记得剩余价值如何计算么?还记得唐朝灭亡是那一年么?

就算你是一个记忆力超人,十数年后依然能够像谷歌一样无障碍调阅各种知识点,但能够把这些用到工作中的概率依然小得可怜,甚至用来对同事吹牛逼都不会有人听。

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工作实践本身中学到的;而且能够让人升职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沟通协调、为人处世的技巧。

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学历就是个面子工程。

但大家都硬着头皮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是因为自己背了这么多页书,做了这么多道题,熬了这么多个通宵,挺过了这么多场考试,要让我们坦荡荡地说这些全都是白费功夫,就跟要年年拿礼物的孩子相信圣诞老人是父母假扮的一样残忍。

因为每个人都是这样读过来、考过来、苦过来的,所以每个人都继续骗下一代:读书改变命运,而且学历越高越好。

于是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这样一个执念:千元万元,都不如状元;千人设万人设,都不如博士人设。

所以中学生千军万马考大学,大学生开始因此人设崩塌;大学生千军万马考研究生,研究生开始因此人设崩塌;研究生千军万马考博士生,博士生开始因此人设崩塌。

我们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不仅有博士人设,还有演员人设、政客人设、企业家人设、运动员人设、码字工人设、佛系人设,每种人设扮演到极致,都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就是人生赢家。

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上只有博士这一种赢家,每个人都在藏经阁里皓首穷经,那这个世界该无趣成什么样子?

你可能还想看:


为吴亦凡刷榜的幕后推手,是我们每一个人

海关公务员跳楼: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我们的生存压力越大?

洋人的大街上满满的都是狐臭味吗?

求求你,不要再逼孩子背古诗词了

旅行,真的比800w的学区房更有意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