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澳洲

2020年03月30日 澳微帮



疫情下的澳洲

在线教学后,空无一人的学校


#踌躇第三国

2020年3月12日,在曼谷隔离的第13天,去City的药店买了一些口罩。950泰铢一盒50个医用一次性,本想多买一些,但是听闻泰国规定离境时只能带30个口罩,不敢买多。

眼见着全球疫情都呈爆发之势,非常纠结,不知道下一步何去何从。

客观来说,澳洲形势不容乐观。截止3月12日,澳洲确诊新冠肺炎142例,其中包括《阿甘正传》主演Tom Hanks夫妇(于Gold Coast确诊)。我们学校也有2个病例,其中一人是中国学生由迪拜辗转回澳,另外一人是本地学生,之前去过欧洲旅行。

回澳的机票就在一天后,看见一些在第三国甚至已经在澳洲的同学回国避险,心中更是忐忑。

好朋友小考拉和大扬帮我一起做了一个分析: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澳洲大概率会关闭学校,改成网课。如果我在境内,大概可以按时完成学业。如果在境外,就必须defer一个学期。对于我这样的高龄学生来讲,时间成本无疑是最宝贵的。与此同时,涉及到的签证/保险等费用,也将高达数万元。

最大的顾虑在于:有专家称澳洲或在4-8月爆发疫情,届时边境是否会开放?如果不能在第二学期(7月底)入澳,这一整学年恐怕就泡汤了。

如果按照计划返澳,最大的风险就是健康了,我有没有可能感染病毒?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幸好正值青壮年,就算不幸感染,大概率也能康复。

回澳前夕,我和朋友小考拉感叹说:每次做心理测试,遇到“世界末日”或“生命的最后几天怎么度过”这类题目,我都会选择和家人一起度过,可这一次却要做出相反的选择。

小考拉说:也许是因为你觉得疫情还没到“世界末日”那种程度。

也许吧。


#辗转回澳

3月14日,怀揣着几分强行鼓起的勇气,踏上了回澳的旅程。从曼谷素万那普机场登机,经新加坡中转,行李直达,整个行程约17个小时。

中转途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飞机邻座的一位印度大叔问我借了一支笔,下飞机时却发现他在疯狂咳嗽,吓得赶紧扔了那支笔,用酒精湿巾擦拭了眼镜,洗了五六遍手,才稍微放心。

隔天一早抵达澳洲。入境走人工通道,询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告知已经在泰国隔离了14天,出示机票及泰国签注,就顺利入关了。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接机服务,接机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路上,他问我有没有向家里报平安?我说报过平安了,他说这样很好,因为他也是一位父亲,会担心孩子的安危。

很快到了宿舍,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出门采购。一路上,发现除了我与一些华人学生,没有人戴口罩,这种“异类”的感觉让人很不自在,直到市集上的一位华人摊主询问我“口罩是在哪买的”,我才意识到,原来不一定是不想戴口罩,而是买不着。

一月二月中国疫情告急,华人几乎扫荡了全球的口罩。澳洲的口罩大多依靠进口,属于稀缺资源,优先供给医院,这或许是澳洲当局强调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只需“勤洗手 + 保持社交距离”的原因。

无论如何,我都会坚持戴口罩,毕竟刚刚经历过长途飞行,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接触过疑似病例。戴口罩不仅保护自己,对于他人也是一种保护。

当天下午,入境数小时后,澳洲总理Morrison宣布强制隔离政策:所有进入澳洲的人都要强制居家隔离14天,否则会处以最高约$63,000的罚款,澳东时间3月15日凌晨生效。

其后禁令再度升级,规定3月20日21点后,禁止澳洲居民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以外的任何人进入澳洲。

尽管如此,澳洲病例仍呈指数级增长。截止3月29日,共确诊3935余例。悉尼所在的NSW新南威尔士州最为严重(1971例),紧随其后的是墨尔本所在的VIC维多利亚州(769例),和QLD昆士兰州(656例)。


疫情下的澳洲


每一个州的病例多集中在首府城市,我所生活的布里斯班是澳洲第三大城市,情况比悉尼/墨尔本稍微好些,病例分布在Brisbane布里斯班/Gold Coast黄金海岸/Sunshine Coast阳光海岸,呈多点爆发之势。

对于澳洲疫情未来将如何发展,没有人能够预言,个人认为大概有以下几大影响因素:

1.气温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4~8月是南半球的秋冬,也是流感多发季节,这是控制疫情的不利因素。

2.政策

相对欧美其他国家,澳洲封闭国境的时间节点相对较早,目前已限制2人以上的聚集;除超市、药店、加油站、银行等基础服务行业外,关闭了其他商业服务的运营。

部分公司虽然未被强制要求关闭,为了员工及顾客的健康,也自发决定闭店。

澳洲法律规定未满12岁的孩子不能一个人在家,因此学校也在正常运营,以保证医护人员及其他基础服务行业的人员可以照常工作,但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待在家里。

3.社区传播

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是20号封闭国境前,数艘游轮千名旅客已入境分散到各个城市,其中有多位确诊病例,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4.居家隔离政策执行

疫情是否能够控制也与每一位居民有关,澳洲人是比较热情且憨憨的性格,是否能够比较好的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是一个未知因素。就我个人感觉最近city的人少了很多,我想大家正在慢慢重视这件事情吧。


疫情下的澳洲

澳洲病例多为欧洲、美国、游轮输入


#囤货恐慌

伴随着病例增长/禁令升级而来的,还有囤货恐慌。厕纸/米/面粉/意面/肉/消毒用品都是重点抢购的物资,如果去超市时间晚了,确实买不到。但超市补货的速度很快,即便是厕纸,只要去得早就可以买到。

为关怀弱势群体,澳洲超市两大巨头Woolworths与Coles都出台了一个政策:每日提前开放一小时,供老年人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优先入场购买生活物资。

人们也依然友好,看到残疾人会让路,乘坐公交车依然会和司机打招呼/说“谢谢”,虽然也有为一提厕纸大打出手的人,但总体感觉还是秩序井然的。

政府也呼吁说:澳洲本地生产的食物可以养活7500万人,澳洲人口仅2500万,因此不需要恐慌。

前天下午我去超市时,发现囤货恐慌已经缓解了很多,货架60%都是满的,除了个别商品以外,其他东西基本上都可以买得到。

我家里囤粮也很多,米面粮油大概可供消耗半年,还有一些杂粮/干货/冷冻生鲜,只要每一两周补充一下鲜果蔬菜就行。

每天和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我妈会问我:“你害不害怕呀”?

其实在泰国的最后几天是很焦虑的,要担心很多事情:澳洲疫情会不会爆发?泰国会不会爆发?政策是否会变化?我能否顺利入境?

真正回澳以后,就不焦虑了,大概是被澳洲人的乐观感染,大概是布里斯班的阳光太明媚,大概是有了一些存粮和口罩,大概是在国内隔离了两个月已经有了经验……这些都让我觉得问题不大。

1932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我们唯一要害怕的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Franklin D. Roosevelt

这句话放在当下也是适用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作为一个普通人,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每一天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就可以了。

与此同时,也开始思考很多问题,包括:个人价值排序、政治博弈、金融、“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

我在想,我们是否应该在国籍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种族不同时,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他人的不幸?是否应该制造对立?是否应该歧视?是否应该憎恨?

个人看来,无论国籍、肤色、年龄、性别,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同等的珍惜与尊重。

希望从这场浩劫中我们能够有所习得,希望全球疫情早日好转,希望悲剧不再发生,希望每一个人平安 健康 幸福安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