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欠钱时代隐忧

2019年02月16日 创业财经汇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创业财经汇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创业财经汇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你会用信用卡的临时额度吗”

“当然用啊”

“那下个月还款日怎么办”

“到时候再说啊”


文|卡萨

编辑|封成

来源:鹿鸣财经(luminglab)  

LUMING LAB出品


临近双十一的一周,身边人陆陆续续收到了信用卡临时提额的通知, 5K到1W不等,甚至有些银行直接在双十一“大气”抛出了永久提额。


面对突如其来的“钱包丰盈”,剁手党会心一笑,血拼的底气又足了一些。2018,是信用卡业务爆发的一年,也是现金贷滑向崖边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全民欠钱时代。


01


成都很多小区门口,常见背着小挎包拿着平板的业务员在树下踱步,当他等待的客户下班便迎上去,几番资料填写和持证拍照,一张信用卡就这么办成。



信用卡爆发的这一年,业务员的底线被一降再降,跨着半个城在小区门口等待客户,成了行业人员日常缩影,无论办卡过程中发生什么,这场会面总会以一副职业性的假笑结尾:有朋友要办推荐过来噢,还有优惠。


根据人民银行《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显示:截止到2018年第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共计6.38亿张,环比增幅4.17%。全行业进入到一个飞快加速的发展时期,以平安信用卡为例,2018上半年发卡量超过900万张,增速超过70%。



每到了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上,就有一群业务员等在人流量高的小店门口,如果你无法随客户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你只能珍惜你手上的所有资源。业务员之间微妙的竞争,映射着各家银行对信用卡的重视,明明白白,一条条都体现在了业务员的KPI上。


对大部分业务员来说,一天要完成多少个客户的开卡,是有最低标准的。这个数字在去年是8,今年还是8,数字一样,难度却变了。市场的饱和让每一次获取新客户都像是硬生生从羊身上薅羊毛。8个客户,意味着不能放过每一个线上申请客户的信息,也不能停止只有十分之一成功率的陌拜。


信用卡的出现,是抵押贷款向信用贷款跨出的一大步。曾经金融需求匮乏的时代,国民的储蓄意愿远远大于消费意愿,随着社会的代际变更,信用工具像一粒火种,点燃了这片蛮荒,个人金融需求被开发,信用消费需求也被同步激活。


很多人都对信用卡有一个很深的不解。先消费,账单日还钱,一来一去,信用卡就像是一种无利的借条,各大银行信用卡的盈利,从哪来的呢?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多习惯于用信用卡的人,也会习惯于分期,而信用卡的盈利,正是来自于利息。


分期的低利率降低了我们透支消费的不安,面对大额的账单,一键分期就像是减压的按钮,让我们长吁一口气。但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你看到“未还额度按照日利率0.04%来计算”的提示暗暗自喜,其实也就0.04%时,不妨把它换算成我们日常单位年利率看,日利率0.04%换算成年利率就是14.6%,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不敏感,再举例,余额宝的年化收益才2%,各大理财平台年化超过4%的产品已经可以引起疯抢,这个14.6%,你说低还是高?


实际年化利率 = 分期手续费率/(分期数+1)*24 = 单期手续费率*分期数/(分期数+1)*24



就像《华尔街》里Gordon Gekko说的一样:我只赌会赢的事,每场战役在没开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为了让掉进利率陷阱里的人前赴后继,聪明的金融从业者,早就设置好了每条捷径的价码。


2018 年一季度末,信用卡授信总额为13.1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 10.51%。根据中银国际证券的统计,2018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占比排名靠前的主要有民生、交行和平安三家银行,信用卡贷款分别占上半年新增零售贷款的 84%、63%、55%。以招行为例,2017年其信用卡业务贡献了544.5亿元收入,而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利息和手续费。


70后的炒股,80后的炒房,90后的炒币,什么都不炒的,他一定有张信用卡。


中国的个人消费贷款在2015年到2017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


利率幻觉,加上便捷的支付操作,以及丰富的支付场景,信用卡纵容了透支消费,为全民欠钱时代的到来,添足了业火。


02


在信用卡集中爆发的今天,已经有人开始担心起,这把火,烧着烧着,可能会把塬燎了。毕竟台湾的覆车之戒还在眼前。金融的摧枯拉朽,没有道理可讲。


2005年12月的中国台湾街头,一个火球从天而降,人们惊奇的发现这竟然是一个浑身着火的人。男子因为欠下了12万的新台币无法偿还,在公寓自焚后从5楼纵身跳下。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台湾,至少有70多万人,被信用卡账单压得喘不过气,更有甚者,如那位男子一样,选择了用结束生命,来结束这场债务关系。


当时的台湾金融危机后,贷款质量严重下降,政府鼓励小额贷款业务,信用卡数量以每年27.85%的速度在快速的增长,快速的增长带来的是恶性竞争,压低价格和审核标准带来的,是推动这场闹剧走向高潮。数据来源:《韩国和我国台湾的信用卡风波及启启示》,刘中. 潘文波.曾伟军《中国信用卡2007年18期》


危机来的早有征兆,2005年7月,台湾地区信用卡和现金卡逾期放款余额由6月的138.5亿元新台币骤升为182.29亿元新台币,单月增幅31.6%;到2006年5月已达到341.26亿元新台币,一年间提高到2.5倍。


情况在疯狂中失控,繁荣一夕之间变成灰褐。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监管部门的监管失利、金融机构狂热的恶性竞争、消费者不加节制的透支消费,共同制造了这场信用卡危机。



而现在大陆信用卡发展之势头,隐约可见当年台湾几分颜色。2015-2018,个人消费贷爆发式增长。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已达35.64万亿元,其中房贷仍占到大头,超过20万亿元;而短期消费贷规模超过了8万亿元,为2014年末的2倍多。这其中,信用卡有汗马功劳。


有某银行的管理人员曾站出来说过:“你以为这样疯狂的办理信用卡业务,我们不知道风险很大吗?我们只是不敢停下来,所有公司都在这么干,大家都明白这里有巨大的利润可挖,你知道停下来,就被人超了,你还敢停吗?”


数据显示,2017年,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2017年末余额达9.80万亿元。互联网平台消费信贷2017年末余额为3500亿元。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消费信贷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到2019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约15万亿元。这意味着,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局了。(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


但这还不是最有预警气息的信号,最让人有些不安的是,尽管消费贷规模很大,但这些消费却不是真实有效的。信用卡的透支,消费贷款的扩大,并没有促进消费,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在提高,同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在急速回落。那钱去哪了呢?其实仔细想想,就有了答案,自然落在了房贷上。


据wind和兴业研究数据显示,2016-2017年,购房首付从2016年的4.9万亿暴增到2017年的8.3万亿,含信用卡消费在内的消费贷也从2016年9400亿暴增至2017年3.9万亿,论走势论增速,二者完美重叠。


2013-2017年消费贷年净增额和个人房贷年净增额走势对比


可以由此推测,消费贷在近两年的爆发和楼市的火热,是亦因彼。消费贷从股市走了一圈,最终停在了首付贷上。短期的消费贷成为了有心没票的年轻人上车的唯一指望,当居民的大部分钱都拿来放在房贷上时,一些应急消费不得不借助信用卡等消费贷工具。换句话说,消费贷的爆发,不只得益于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是在社会现状下一种无奈的消费选择。



与信用卡贷款占零售贷款比重提高相呼应的是,不良贷款开出的罚单也与日俱增。



上海银监局最新开出的15张罚单,就涉及浦发、平安、农行、渣打、上海、宁波、宁波通商、泰隆商业等多家银行及中银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贷违规发放和挪用问题,总计罚款1040万元。而这些罚单的主要原因,都聚焦在“未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上。


贪婪不好听,却让人上瘾。信用卡分期,信用卡代还,信用卡套现,以卡养卡,以贷养贷,每一次的共债借贷,都是在加杠杆,一层层风险叠加,达摩克斯之剑也即将落下。



03


消费贷只是全民欠钱时代的助推因子,透支消费的另一诱因,是现金贷。没有消费场景的纯信用贷款,像一只巨鳄的血盆大口,和消费贷一起,吞噬着理性的最后一点顾忌。



现金贷,说得通俗点,就是那种不需要抵押,线上申请秒通过的产品。无需严审,利息不高,现金贷成为了很多小年轻应急的“过桥”贷。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现金贷的活跃用户的借款频率在一年10-12次左右,平均下来,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进行新的借贷,这部分“常客”中,曾经在3-4各平台上借贷过的,占比30%以上。


这样看似方便的贷款产品,实则正如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的权杖,你无法驾驭它,就只有被它反噬。那些还不上贷款被以裸照威胁的女孩,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现金贷最大的问题,还并非导致了非理性金融消费,而是它很可能引发小型次贷危机。


现金贷,很多都是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现金贷产品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有了下家,银行、基金、信托、券商成为了现金贷产品的接盘者,现金贷经过这么一洗,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



现金贷的资产证券化流程是这样的,现金贷等平台通过小贷公司发放贷款,小贷公司将信贷资产打包,由项目管理者(一般是券商)包装成证券,并发行到债券市场,来完成证券化融资,发行到证券市场募集的钱最后又回流到了现金贷平台中。这个过程,就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理论上可以“无限循环”,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无限杠杆,存在风险,所以现金贷的ABS曾被国家严管,很多公司的ABS规模都一度缩小。


和房贷、车贷不同,现金贷,是没人管你用钱目的的。它的一切都是以信用为前提,没有消费场景,意味着无法追踪消费目的,无法追踪消费目的,意味着无法做风控。


做过金融的都知道,赌博和投资之间的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这条线就是风控。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冒险的投机也有投资的影迹。风控,决定了你的赌博系数是几。


有些金融常识的人到这儿应该已经看出了其中的风险。大部分的现金贷平台都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募集资金,贷款质量层次不齐是现金贷的命门,而风控,又无法对消费场景进行预估。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现金贷已经在金融体系中扩散,如果这时基础资产质量不好引发断链,而借贷又已经将整个市场的杠杆加到了最大,后果让人难以想象。


从去年开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金平台大举入场消费贷,规模激增至15万亿,这么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连串横亘的暗涌:贷款人资质下降、共债乱象、类次贷风险在暗涌的合流下,不免让人忧心危机一朝倾泻喷发,不可收拾。


04


2008年次贷危机,还历历在目,如今整整十年。十年前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最重要教训便是警惕债务的无节制增加,警惕次贷带来的杠杆效应。


当全民都在欠钱,企业和家庭的现金收入已经不太能够负担得起本息现金支出,说明就已经到了去杠杆的deadline。当年的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萧条,很多国家用了好几年才稍稍恢复元气,中国台湾信用卡危机之后,银行坏账激增,盈利大大下降,至少三五年才能恢复重创下的经济。而如今,全民欠钱时代的标签,让这一丝小型次贷危机的苗头再次进入大众视线。



其实不怕金融创新携雨带风,怕的是消费制造的虚假繁荣如曼陀罗让人放松警惕,怕的是陷入了过度的债务借贷,却没有完善个人破产保护制度,个人和社会都很难再回归到正轨当中。


伏尔泰曾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今的现金贷市场像极了十年前美国的次级贷款。决定了偿债能力的永远是收入,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共债,只会拉高整个市场的杠杆率,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整个偿债流都会瞬间瘫痪。


数据上看,中国正在卡债危机的边缘,如果储蓄意愿的持续下降带来储蓄率的降低,而消费欲望又持续高涨,若遇到经济寒冬,收入降低,将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全民欠钱时代,消费贷和现金贷不是普惠金融的万能药,服药自当谨慎。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页尾留言,点好看,转发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