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柳飘飘了吗
id:DSliupiaopiao
这几天,朋友圈里的微商名称都改成了“XX号停止接单”,头脑冷静钱袋干净的飘飘,并没有被这波饥饿营销收割到,反而,从中闻到了一丝年味——
是的,快递小哥也要回家过年了。
当然,不止快递小哥,还有北上广深打拼的光鲜boys&girls。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外表光鲜亮丽,实则心比肾虚的非本地人口来说,年前更重要的事,显然不是跟微商买年货。
而是开始搜集论点和论据,准备回家跟父母录一期《奇葩说》。
论题就是:我到底有没有不结婚的权利。
1月8日,日本NHK电视台公布了一项关于日本国民结婚生子意愿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中,68%的人认为“不一定非要结婚”,创下历史新高。
而在生孩子的问题上,60%的人认为:结婚也不一定非得要孩子。
而不婚的观念,在日本的80后甚至普遍——拥有不婚观念的人数,占比高达88%。
不愧为少子化大国。
逐年严重的少子化数据,也是日本越来越多人选择不婚的证明。
对于日本来说,婚与不婚越来越成为一种个人选择——日本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本来就相对独立,越来越普遍的不婚观念也让社会舆论压力逐年减轻。
但,对于中国来说,不婚之路,仍然是荆棘遍地。
在结婚这件事上,我们普遍有点着急。
老一辈着急,年轻一代也不见得从容。
一方面对单身状态无法放手,另一方面则是害怕不结婚就被淘汰的焦虑。
日剧《不结婚》,就描写过这种心理状态。
千春是旅行社的合同工,自30岁分手后,她就一直处于空窗期。
虽然内心觉得自己一定会结婚,但她却迟迟不肯踏出单身的舒适圈。
因为她总觉得“总有一天会结的嘛。”
听着周围已婚朋友的抱怨,千春对自己单身状态更加眷恋了……
是啊千春你可真好
因为你的时间 可以自由支配呀
钱也好 时间也好 全都花在自己身上
真羡慕你啊
抱着这种侥幸的念头,不知不觉她就以单身的状态迎来了自己的35岁。
35岁,没有事业又没有婚姻,千春开始思虑自己的窘境。
三十五还结不了的话 以后就更没希望了
我又不像你 还能以工作作为人生的意义
我没有任何值得自豪的东西
这时她邂逅了自己旧时的暧昧对象,两人曾约好了,35岁,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一起搭伙过日子。
然鹅,真到了千春的35岁,对方却只想找个年轻的妹纸——
这可必须要娶个年轻姑娘
以前的约定就让它停在从前吧
在多重打击下,千春决定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好,那就相亲吧。
比大多数人命好的是,千春并没有遇到什么奇葩对象,而是顺利地认识了一个靠谱的结婚对象:性格好、素质高、收入稳定……
各方面都很合适,但是就是没什么心动的信号。
虽然千春也看得很开,就如大多数“看开”的成年人那样想的:结婚对象嘛,合适最重要。
看起来不是坏人
但是也没有 心动的感觉
但是结婚的话 过日子比心动重要
然而却始终心有不甘,难道自己就要把自己的人生,草草固定在一个,仅仅是“合适”的人身上了吗?
最终,千春还是选择了,暂时不结婚。
都三十五岁了 还净说梦话 你想笑就笑吧
但我还是希望好好地谈一场恋爱
然后和相恋的人结婚
很多人认为,千春的这个决定,难道不是过于理想化了吗?
飘飘却觉得,这个决定很成熟。
不是因为年龄就为自己草草决定结婚对象,这种从容,反而赋予了自己的婚姻尊严。
这份从容,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的。
蒋方舟在《圆桌时光派》中就提到的,现代人焦虑,多半是因为资源有限造成的竞争。
就是资源有限
所以大家都是那种竞争的关系
社交网络让这种竞争变得触目惊心,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被公开、美化、放大。
而我们,被迫欣赏别人的美好生活。
难免产生焦虑。
是生活在北上广
即使像我不上班
我每天看朋友圈 我都会有种
我跟好多人同时生活在一起
同时竞争的那种焦虑感
你被迫知道了太多
和蒋方舟见解不同,马家辉说,社交网络反而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元化的见解。可以把自己,从眼前的小事中解放出来。
对我来说那个效果刚(好)相反的
当我看到那么多人 有不同的生活状态
我又觉得我可以把我自己
从眼前的事情放开来
其实拥有这种处事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年轻人,看着小学初中同学结婚买房,自己每天却孑然一身地回到空荡荡的出租屋,便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失败者。
朋友圈看似让世界更多元,其实却是在让主流思想更主流。
逼年轻人结婚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父母。
我们对结婚普遍着急,是因为,背后有一种强而有力的观念支撑:结婚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不是一种选择。
这就催生出了,传承了千百年,却仍然历久弥新、生机勃勃的——逼婚文化。
“你妈逼你结婚了么?”
成为了年轻人年后打招呼的一句最亲切的问候语。
为何要逼?
“女大当嫁,男大当婚”的思想,千百年来,根深蒂固。
他都二十八九岁了 我们农村
像他这么大的 孩子都这么高了
▲纪录片《中国式婚姻》中,对一位相亲角的母亲的采访
而就目前来说,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老一辈,在中国90后中,把婚姻当成人生必选项、到适婚年龄就该结婚的思想依然很普遍。
如果子女到了所谓的“适婚年龄”还未成家,“负责任”的父母,就应该开始发愁。
甚至,愁得流下眼泪。
在BBC的一个名为《中国式婚姻》的纪录片中,节目组在相亲角上采访了一个带着儿子来找对象的父母。
当这个忧愁的老母亲谈到儿子的终身大事时,她忍不住哭出来了。
女主持表示自己的认知得到了刷新:她第一次知道了婚姻在中国的沉重含义。
看着那个女人眼泪都下来了
就知道结婚在这里是多么重要
她非常担心儿子找不到老婆
有多沉重?
沉重到足够定义你的失败或成功。
不可否认,婚姻成为了衡量我们在他人眼里是否成功的重磅标准,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单身遇到情侣,就该矮一截,甚至被称为“单身狗”。
这种讥嘲与自嘲,成了目前社会的普遍共识。
在这里 情侣有特殊的地位
无论一个女人如何聪明、渊博、貌美且事业有成,只要没有婚姻,她就是残缺的、就是该得到怜悯的。
因为我来自一个很贫穷的村庄
我努力学习 努力工作
我有可观的薪水 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
直到现在 我成为一名建筑师
可当我回家时,我就是个失败者
比如偶像剧女王陈乔恩,这两年最显眼的标签不再是偶像剧了,而是年近40还不结婚的“窘迫”。
上每个综艺,都被漫天催婚。
甚至,被节目组直白地称为“剩女”。
女神已经年近四十岁了
但还是个剩女
“剩女”这个词背后的价值观让人极度不适。
它把大龄不婚的女性,默认为被两性市场剩下的积压货。所有的不婚,在这种价值观里,都是一种被动选择的结果。
她们身上最显眼的不是她们个人价值的光芒,而是在婚恋市场上逐年下降的竞争力。
是的,婚恋市场。在结婚需求越来越迫切焦虑的当下,人们开始把婚姻纳入这种粗暴的经济学当中。
大家开始主动物化自己或者自己的儿女,把人的价值明码标价,考虑哪种类型的人设比较“吃香”。
这种男人现在比你都吃香
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有人抓住了这种市场需求,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那个操持着“剪刀石头布”理论的情感教主,Ayawawa。
呼吁女性把自己的价值和婚姻市场价值划等号。女性提高自己的MV(Mate Value,婚恋市场价值),然后寻找愿意进行“亲职投资”的男人。
肉眼可见,这就是把婚恋等同于一种明码标价的售卖。
马薇薇曾怼过这种价值观,称其为“菜市场大妈的情感经济学”。飘飘觉得,用词不能再精准。
然后ayawawa的经济学
就是情感经济学
菜市场大妈的情感经济学
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黄瓜
这就是他教女孩的事啊
当婚姻这件事变成了每个人人生中的刚需,它必定会失去原有的从容,变得妥协、狼狈、市侩。
结婚是正途,不结婚是邪道。
即使你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在器官与精神上,都不缺斤少两。
但在每个逼婚的父母眼里,没有婚姻加持的儿女,都是一个残缺品。
每年,日本写婚姻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
因为结婚,始终是令日本人想要逃避却又不得不耿耿于怀的一个话题。
在不婚观念更为成熟的日本,他们的影视作品对婚姻有着更为深刻、多元的见解。
日本这个不婚大国的这些影视作品,其实反映出的,是现代人对婚姻这个古老的社会制度从质疑到沟通,最后试图和解的过程。
前几年,《不结婚》《我不能恋爱的理由》,探讨的是现代人不愿意婚恋的心理因素。
其实也不是不想
但总觉得恋爱之类的很麻烦
不外乎是喜欢讨厌
分分合合
现在不想去想这些
而近几年,日本影视剧对婚姻的对话,进一步深刻且大胆。
步入婚姻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了日本电视剧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比如,出轨。
《昼颜》《其实并不在乎你》《有家可归的恋人》,探讨的都是婚内出轨的问题。
现代人对欲望和婚姻之间矛盾的质疑,越来越来强烈。
《昼颜》中的利佳子说过这么一句金句,一时被微博传唱:出轨的话,能心情很好地为老公洗内裤,一家人都会变得很幸福。
真正的恋爱要等到结婚之后才能遇到
因为作为结婚对象
要优先考虑经济能力 家世和外表吧
你几岁 你愿意就这样抛弃做女人 结束一生吗
为了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 也需要恋爱啊
结婚就是用失去热情来换取安稳
那我问你 你丈夫有努力创造温暖的家庭吗
和以往一样重视你吗
对那样的丈夫 你还能心动吗
过了三年 丈夫就只会把妻子当成冰箱一样对待
觉得只要打开门就随时有食物能吃
明明坏了的话会很不方便 却从来不去保养
但是在外面谈恋爱的话 对丈夫也会更宽容
能心情很好地洗内裤
一家人都会变得很幸福
看似三观不正,但是却一言直击婚姻这种制度压抑人性的一面。
我们身边,这种被伤害后,反而(或被劝告)低头洗内裤的女性,不要太多。
《其实并不在乎你》,则讨论了社会对结婚对象的普遍标准——经济实用最重要。
剧中的女主为了获得更稳定的幸福,选择和自己“第二喜欢”的人结婚。性格温和、收入高又呵护自己,说白了就是“更适用”的。
但是婚后,在遇到了自己“第一喜欢”的初恋,她还是轻易地出轨了。
占卜师:
你想要得到幸福吗
那就和第二喜欢的人结婚吧 这样会比较幸福
女主:
我的梦想是和一生最爱的人结婚
占卜师:
你的梦想不过是空谈
迷恋不现实的对象,是不会幸福的
女主:
我要幸福
结婚对象只挑条件合适的,暴露了这种“合适的婚姻”背后的残酷逻辑,即,人在结婚之后,失去了在感情上追求自己欲望的权利。
这样看来,适用型婚姻,似乎有些精神阉割的意味。
是出轨的高危类型。
《家族的形式》《逃避可耻但有用》,表现出现代人试着探索一种新型的婚姻形式——
既能尽量保护现代人的个人需求,又能让他们履行婚姻这项责任。
像是现代人和婚姻这个社会制度的一种和解。
《家族的形式》试图保护的,是现代人的个人空间。
大介和叶菜子,是现在北上广年轻人多少都有点像的“性冷淡孤独症患者”。
他们拥有正常的社交能力、体面的工作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大多数人甚至是文化素养高于平均水平的知识分子。
条件优越,但是迟迟不愿意进入一段感情。
因为他们注重个人生活空间,注重生活品质,害怕被另一个人压榨时间、精力、金钱和隐私。
人为什么喜欢结群呢
本来人就已经属于社会和国家这样的团体了啊
聚集在一起就会受到各种压榨
就像被国家压榨 需要交税一样
一旦从属于家庭这个群体之后
我的时间和金钱就会被压榨 我可不想那样
与人打交道是麻烦的根源
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最舒心
这样两个“问题中年”,住在了同一个公寓的楼上和楼下。
经过10集的磨合之后,这样相似的两个人心意相通,决定结婚相伴——以分居的形式。
在各自的小家里
在各自的屋檐下
微不足道的独处时光
也必不可少
这种夫妻相处形式,虽然在传统的眼光看来有点怪异,但是却能在保护彼此个人空间的前提下实现相互陪伴。
家族的形式,应该随着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发展而做出调整。
而不是要求本应进一步发展的人文关怀,倒退回来去适应陈旧的传统。
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不结婚的权利?
当然有。
不结婚一不违反法律,二不违背道德。不婚,不是一种原罪,而是一种自由。
而正如李银河所说:自由的限度在于不侵害他人。
不婚,并没有侵害到任何人。
它既不是你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急哄哄去实现的义务;
更不是像生死一样,是一个人人生必经的环节。
但也有很多人说,少子化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婚姻是每个人应该去承担的社会责任。
然而,如果当不结婚导致的人口数量稀少危害到人类生存,人道主义的做法,难道不是尊重暂时没有结婚打算的人群,另外去提高人们对于“婚姻”的信任,对“生子”的放心,不再剥削在婚姻里弱势的一方利益吗?
以反复唠叨、重重限制强调婚姻,只会使人们对婚姻的恐惧加倍。
个体牺牲自我价值,去满足大众想象、父母想象的时代,已经过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逼婚思想,是时候被定义为一种愚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