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澳大利亚出现在大家脑海里的是什么呢?袋鼠、羊驼、蜘蛛、或者会叫的土拨鼠?不管是什么总之都是各种力量的象征,毕竟澳洲在地图上也像个肌肉发达的大鸡腿.......
2015年我从中国北京来到澳洲之后,听到这些北欧土著们常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那就是"品质"。这些土著前辈们总在说生活要有品质,那何为"品质生活"?独栋、豪车,佩戴昂贵手表、品味陈年佳酿就代表着"品质生活"吗?不,它应该是一种态度、状态,而不应局限于物质的表象,因为他们要的是品质,而不是物质。
一眼望去,澳洲的一年四季每个时刻的风景都有不一样的味道,蓝天下的歌剧院洁白神圣,与海鸥蓝天交相辉映夕阳西下的傍晚更是美的移不开眼,晚上的歌剧院金碧辉煌,和桥上的霓虹灯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地,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特别奢华的消费激发着人的神经。
美是美,但是物质仍是没有达到许多华人的标准,可为什么,那么多华人来澳洲后,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些土著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物质追求 · 简约
2015年,我从刮着奢侈品包包风潮的中国来到了澳洲,初来乍到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发达国家充满了许多好奇与偏见。虽然澳洲已经是发达国家,可大多数人还是穿着简单,随便一件大裤衩和纯色T恤就出门了。这让我这个穿着昂贵成衣,画着精致妆容,挎着奢品包包的我显得格格不入。直到两三个月后,我才适应他们简约的穿衣传统。
我的邻居苏菲亚是个五十几岁的气质女性,米色风衣、呢裙、皮鞋、纯色头巾,风姿绰约得走在路上,看起来非常舒服养眼。我与她交好的一点原因是她看起来非常有品位,时不时会拎奢品包包出门,那些奢品包包不仅款式经典,而且还好搭配衣服。
12月的中旬的一天,苏菲亚告诉我她有一次姐妹聚会,想带着我一起去,这样我不仅可以多些说得来话的朋友,还可以尽快融入澳洲的当地氛围里,我欣然接受了。
聚会的地点在一家咖啡馆里,这家咖啡馆看起来非常普通,一杯咖啡3块澳元,就是一杯浓郁可口的摩卡,也不过5澳元左右。其实对于这样的聚会地点我还是感到非常困惑的,在我眼里苏菲亚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女人,而她的朋友应该也不差,怎么会选择如此便宜的聚会地点呢?等到苏菲亚的姐妹们陆陆续续的来齐后,我注意到她的姐妹们都打扮精致讲究,人人手里都有一只奢品包包。对我而言这里无异是"天堂",我想我终于找到了"组织"。
当我的眼神注意到一只爱马仕铂金包时,我惊叫出声,这是我朝思暮想的包包,居然在这里见到了,征得同意后,我拿起这只包包反复欣赏,心里止不住的赞叹。包包的主人告诉我,如果我喜欢可以帮我购一只,我大吃一惊,要知道每人一年只有两次拿下爱马仕的机会。苏菲亚告诉我,这个聚会上所有人的奢品包包都是在我们中国的超级A全球邮上入手的,价值并不昂贵,人人都负担得起,而且就如我所见的那样,这些包包和门店橱窗里的一模一样。
她们觉得奢品包包并不是生活中的刚需品,会找更物美价廉的超级A来替代,她们认为奢品是"不必要的花销",省下这笔钱,她们可以去做SPA,和咖啡,吃海鲜,美黑,太多的选择了。
工作追求 · 高效
"不要考虑收入,先问自己喜不喜欢,喜欢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它",这是澳洲人的价值观,因此工作对他们来讲不是一种"煎熬"。上班晚、下班早对澳洲人来说是常态,加班的情况很少,有时遇到发烧咳嗽的小事也可以请假,每年除了公共假期,还有四周的带薪年假。周一早晨,很多人都会带着疲倦的神情姗姗来迟,一到周五,又会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
澳洲人没有把工作当成他们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他们更注重享受生活,平时基本没有储蓄的习惯。他们对于工作也不是完全不当回事,以我的一位澳洲白人同事为例,他虽然每天早晨都不能准时到,但是只要干起事来,都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没有半点马虎来蒙混过关。
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很多中国人学习,如今的中国过分追求速度,让人们变得浮躁,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衍生了诸如食安和豆腐渣工程的问题,这样的事在澳洲却很少见。澳洲人的「懒」有时并不是缺点,这其实是他们舒服的生活方式。
家庭追求 · 安乐
家庭排在首位,钱和工作都要给家庭让路 在中国,因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还真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还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的超过了一切,错过了妻子生孩子、耽误了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在澳洲,这样做是会被别人鄙视的。
在澳洲,很多人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乐融融的合影透露着澳洲人的家庭观念。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 的,所有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 近日,一位澳洲好友要割阑尾,她丈夫取消了全部的商业会谈,宁肯自己出钱支付会谈方延期滞留也要去陪着她,这就是国外家庭观念的典型体现。
也正是澳洲人这种对自身独特的追求让澳洲变成了世界上幸福指数高居榜首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回头想想,在澳洲的那几年,真的是我从心灵上感到开心幸福,快乐的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