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兔尾
配图© / 网络
01
冲了澡,顶着微湿的头发,电风扇开二档,迫不及待端出两小时前,刚切好的冰镇西瓜。
自觉把头按上去,大咬了一口。哇,真是一嘴的甜。狼狈地将果汁滴到屏幕上,用手指去擦,又无意点开了读者发来的消息提醒。
56条私信,17条留言,3条来自读者的打赏。
突然就放下了手里的西瓜。想要一一回复这些关切十足的留言,才发现超过48小时未互动,便不可以主动回复。
风扇的头,兀自转动,摇摆出一个巨大的问号:“消失”一个多月的我,到底干了些什么?
像个垂朽的暮年老人,缓慢地在这细碎的风声里,我眯着眼睛,开始在脑海里描绘过去几月的点点滴滴。
02
“工作状态”
其实生活大多数是被工作占据的。
当然不是像国内那样无日无夜的加班,几近变态式的剥削体力和脑力。对于工作占据生活这件事,是我的自主选择。
来到澳洲以后,我便不再从事以前的数字工作,转而与熟知的新媒体攀上关系。
倒也有幸的是,悉尼好几家媒体公司向我抛出橄榄枝。我选择与最有默契的一群伙伴,组成团队,目前为一个德国品牌做内容运营。
我刻意说是“德国品牌”,你们大概就能想象到,这份工作的过程中,身为甲方的德国爸爸应该对细节、文案、设计等等方面,具有怎样天然的挑剔眼光吧。
不同于国内领导们的“夺命连环call”,国外工作的氛围是融洽的,是团队化极强的配合。根本不允许自己掉链子,就希望把应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所以,作为编辑的我,要发布一篇完整的品牌方文案,工作流程大概如下:
参加会议,团队头脑风暴,并且疯狂地记笔记。回到家或者在回家的火车上,开始搜集写作素材,凭感觉初步构思。
打开电脑,面对繁复的素材,整理、阅读、观看,再实际动笔。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一写就写到深夜。
满满常在我耳边吹风:“休息一下再写呗、要不出去吃碗重庆小面再回来写嘛、不是后天才交稿吗.....”
如果是平常工作,我可能没有这份耐心,不会如此想要在这份工作上表现出彩。但恰恰是我最喜欢又最擅长的文字工作,我好像自然而然就拥有了十足的专注。
我依旧保持着观察生活和思考当下,内心的表达欲也一点没有减少。
只是脑力工作是费神费元气的一项工种,常常是我终于写完要交的文案,想休息5分钟再打开公众号写,结果最后往往打开的是抖音。
我好像是那种做不到在文字上敷衍自己的人。要写就好好写,要不写,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会动笔。
就好比在悉尼有很多人找过我,不管是希望我帮他们兼职做编辑,还是找我约稿。总的来说,工资或稿费都开的不错。
但我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来产出更多文字,因为我知道超负荷的我,没办法交出满意的文字。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面对不曾交集的你们,大多数常互动的读者我都熟知。我自然是很享受与读者们一起交流、成长、努力生活的,这会给我无形中增添很多慰藉与寄托。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一个月没有更新的原因。不是我放下了笔触,我的生活的重心依旧是在文字创作,只是目前是在让自己处于更全面的成长阶段。(当然,这其中不排除有20%的可能是我的懒)
我更愿意相信的是,你我不见的时候,彼此都在认真生活。
03
“情感状态”
有很多人曾对我说过这句话:“兔尾与满满是我唯一羡慕的。”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炫妻狂魔」,我很多时候,只是想表现当下我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有些时候可能是因为某张照片拍的好,某盘食物我俩都觉得好吃。至于别人从中看到了怎样的火花,产生了何种解读,我是听到了夸赞才知道,爱情有一面是这个样子。
以前觉得,爱情该是甜蜜的,欢笑才是爱情恒久的底色。但现在越来越不这么单一的认为了。
现在仿佛是对爱情有了更深层的认知。不仅仅是甜,还有酸辣苦涩,这些都是组成爱情鲜活的重要部分。
说一个自己说出来会很矫情的话,以前喜欢说「我爱你」,现在喜欢说「谢谢你」。谢谢你,给我生活的诸多勇气。因为回头看过,没有彼此的陪伴与成就,又哪来今天,此时此刻的自己呢?
两个人在一起,不就是为了把彼此变成更好的人吗?
我大约能感受到这样的过程变化。好比我以前在某件事上,有固执的认知,有错误的判断,或者也有很多怯懦生活的一面。
但正是因为好的爱情,好的陪伴,才让自己变得更加柔顺,内心更加包容,对世界的看法更加广阔。最明显的是,对未来、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直面的勇气。
所以,在我看来,爱情就是一个从「我爱你」到「谢谢你」的过程。
两个人一定是在一起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都尝遍,才懂得如何将爱情打造的更坚固、更细水长流。
面对这样的情感幸福,是我们正在经历彼此带来美好与成长,却又从未察觉这件事的悄然发生。
04
“友情状态”
在悉尼生活的这大半年,我认识的朋友不超过10个,能约出来一起吃饭的不超过2个。
按照现代社交活动的丰富指数来看,我们大概算是独居老人的行列。
我常在想,人究竟需不需要友情的依靠呢?那些没朋友的人,不也过的挺好的吗?面对类似的问题,大概能从「朋友圈」看出端倪。
像是大势所趋般,如今真正在发朋友圈的人,是越来越少的了。
大多数人的朋友圈,一穷二白,只落下一根冷冰冰的黑线,打着三天可见的旗帜告诉来访者:对不起,我不需要你的关注。
以往热络的留言评论,纷纷变成路过的点赞。
化解不了的尴尬,都变成一长串的哈哈哈。
我们正在经历一种面无表情地斗表情包,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只能傻笑的局面。社会交际显现出巨大的障碍,更不用说,友情的匮乏早已变成现代人的生活常态。
很多人对待友情是有洁癖的,包括我。
我知道哪种人跟我在一个频道,我也知道哪种状态下的友情,不用假装。
一段良好且长久的友谊,一定是双方都“势均力敌”,当然不单是指的金钱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话的基础,谈论的频率,思想的出处等等。
这样看来,珍贵的友情便是稀缺之物了。
因为能做到话语相通,共处相融的关系,也不存在时间冲淡的说法,因为不管过多久,在哪里,相见时总能找到如初般的热络。
这是我对于友情的定义。算是百里挑一般的严苛,但越是成长,你越是能够明白“宁缺毋滥”的道理。
朋友不在多,有一两个随时挖起来聊天,语音视频也不尴尬,能保持同频率的足以。
这样的人,一生本就是可遇不可求。而对于“没朋友”这件事,你不必自责。
好好生活,会遇到爱人,也会遇到友人。
05
“自我状态”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佛系一族』。
我从不掩饰对金钱等物质购买力的天然喜爱,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个为生活努力的自己。
或许没有从前在家乡小城里,朝九晚五的那般稳定安逸。但就是在如此起伏的生活里,你才能看到自己的可能。
突然想起刚来澳洲时,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联合国难民署。那时每天都会出走悉尼各地,去宣传筹款,遇见各色各样的人。
有一个名叫Jeffrey的中年人,让我时常想起来,内心都充满感动。
Jeffrey以前是老师,有一只腿是瘸的,走起路来一拐一拐,臃肿的身体和白腻的皮肤之下,写着令人感怀的人生往事。
他坚持为国际难民发声数十年,多次奔赴艰苦的前线。他说只有在最艰难的地方发挥效用,才让他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他那只腿,就是为了救一个差点被货车撞死的孩子,而掉下山坡摔断的。
我永远都记得他说的:“找到一件感兴趣的事,坚持十年,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我大抵是处于这样的初级阶段:有爱好之事,有笔耕不辍的美好愿景,也还需数十年如一日,面对它的勇气与决心。
当然,我没有在教唆你要打破现有生活。任何一种你甘之如饴的状态,本身都没有什么值得苛责的。
于我而言,不过是这短短几个月的异国生活,竟让我感觉成长迅速。没有什么苦与乐不能独享,没有哪种未来,不值得探寻。
那些在生活的表象之下,都藏着我们曾用力生活的痕迹。只是人长大了,就不再什么都必须要说出来,才算是生命的见证。
默默地,感受到自己在变得更好、更有担当,这本身就是一件无比确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