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华人之光!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并列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2019年02月23日 澳中商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艺非凡(ID:efifan)


只要坚持,梦能抵达的地方,

脚步也一定可以走到!


屠呦呦


今年1月英国BBC新闻网发起了

“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的评选活动。

刷爆全球社交媒体。



在科学领域,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力压

宇宙探秘人斯蒂芬·霍金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



与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

这三位科学界神级人物

并列入选成为候选人。



屠呦呦不仅是华人之光,

还是亚洲唯一入选的科学家,

更是整个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



对于屠呦呦的入选,

BBC给出了三大理由: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BBC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短片

来介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传奇人生,

主持人最后说:

 "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

那么毫无疑问,

屠呦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佛家云: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而她,注定被全世界载入史册,

名留青史。



4年前的2015年,

屠呦呦这个稍显拗口的名字

犹如横空出世般,

一夜间轰动全国甚至全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发给中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学家,

此人正是84岁的屠呦呦。

表彰她发现青蒿素,

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瑞典国王

向屠呦呦颁发诺贝尔奖证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

让·安德森如此评价屠呦呦的贡献:

“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

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

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但是世人只看到了颁奖台上她载誉而归,

却鲜少人知道这个

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出国留学经历,

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是整整用了50年的潜心研究

才走到了诺贝尔的舞台。


图源:时代周刊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一个中医世家,

父亲摘引《诗经·小雅·鹿鸣》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为这个女孩取名:屠呦呦。


图源:中医中药网


屠呦呦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翻看医书,

别的孩子的玩具都是小汽车洋娃娃,

她的玩具却是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千金方》、

《四部医典》、《本草纲目》、

《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



对于成人读起来  

都晦涩难懂吃力异常的古籍,

屠呦呦却甘之如饴,

常常抱着一本医书一啃就是一天,

沉浸在医药的世界无可自拔。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

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医研究所工作,

怀抱着医学信仰正式踏入医药行业。

 


当时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

双发敌我交战,损失非常惨重。

但是死伤并非因为战斗,

而是携带疟疾的蚊子。



成千上万的士兵被这种蚊虫叮咬后,

导致红细胞破裂,

引起周期性或不定期高热寒战,

士兵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

在某个美国军团里,

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因为疟疾而丧命。



有证据显示曾经因为这种不起眼的冷热病,

导致整个罗马帝国的衰亡。

这种疾病传染性非常强,

人类与之战斗长达千年

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找不到解决办法。

人人闻风丧胆,躲避不及,

有数据显示,

世界上一半的人口

都存在患有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



当时的越南政府万般无奈之下,

便求救于盟友中国政府,

希望中国政府能帮忙找到治疗方法,

中国政府立即组织团队研发抗疟疾药物,

全国60多家研科研单位,

500多名科研人员接到了这份秘密的任务,

代号“523”。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

成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但是研发抗疟疾药谈何容易,

先前美国斥巨资进行研究,

却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人类的千年难题从未被攻破,

更何况在国内如此艰难的条件下,

所有人心里都没有底,

唯有屠呦呦坚定地说:

“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问题。”



为了尽早完成任务,

屠呦呦翻查上百份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2000多个关于疟疾的药方,

无数江湖流传的土方偏方,

跋山涉水拜访老中医,

在各种泛黄,

残缺不全的医书中寻找线索,

一个个排查筛选,

其艰难程度无异于海底捞针。



几年时间,

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

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研究,

可惜颗粒无数,

希望渺茫。



一次次失望的打击中,

很多人开始动摇,

开始放弃,

屠呦呦却咬紧牙关决定死磕到底。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

只怕自己投降。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根本无暇顾及家庭,

当丈夫被下放没人照顾两个女儿时,

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出去寄养。



曾经整整三年,

母女三人仅仅见过一次面,

长期的聚少离多,

缺乏沟通,

母子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

多年后团聚时,

大女儿已经生疏到不愿意开口叫妈妈。

而小女儿甚至都不认识自己眼前的母亲。



就是在这种舍弃一切苦心研究的情况下,

某天她无意间读到  

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书中提到一条“治寒热诸疟”的药方,

说是能治愈疟疾导致的发热症状,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突然有个灵感,

莫非是之前实验时,

提取过程中的温度过高,

而高温可能破坏了药物的效果,

于是屠呦呦决定改用低沸点溶剂

乙醚来提取有效物。



但乙醚有毒,由于设备的简陋,

很多科研人员都出现了鼻子流血,

头晕眼花皮肤过敏的症状,

每个人都在苦苦支撑,

最终结果令人惊异地发现,

提取物对疟疾抑制率竟然高达100%。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

让多年的研究找到了重大的突破口,

再一次燃起了团队的希望,

但是当时在动物身上测试药性,

有些动物痊愈了,

有些动物却疑似中毒,

谁也不能预估这种药物在人体是否安全。



当所有人都往后退的时候,

是屠呦呦主动站出来,

要求亲自以身试药,

甘当“小白鼠”。



难道她不怕死?

难道她没有考虑到还有两个女儿要照顾?

难道她不是血肉之躯?

她只不过愿意把自己的全部

奉献给热爱的事业罢了。


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 ,

她住进了医院,

医生对她进行试药观察并且逐渐增加剂量,

她忍受着疾病的折磨,

忽冷忽热,痛苦不堪,

所幸,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结果显示她的器官一切正常,

实验宣告成功,

全人类打败疟疾的希望就从这里开始。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

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目录。

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

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

2000年至2015年期间,

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  

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挽救了几百万人甚至更多,

多个国家甚至彻底根除了这种疾病,

无数生命得以保全。



比尔·盖茨先生在北大的演讲中曾提到:

“继天花和即将被消灭的脊髓灰质炎之后,

我们有望在中国的领导下,

让疟疾成为第三种从地球上  

消失的人类疾病。”



自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

无数媒体蜂拥而至,

但是成名后的她依然保持低调谦逊的作风,

婉言谢绝各种采访,

所获的奖金也悉数捐赠给国内研究机构。



她说:“就到这吧,

我不习惯这种场合上的事,

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始终不忘初心,

不被浮华名利所扰。



如果不是诺贝尔,

我们或许永远不知道有这么一群淡泊名利,

纯粹朴素的研究者,

为了医学进步而夜以继日的努力着,

替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用一生的寂寞时光去诠释努力的意义,

而孤独是岁月馈赠给

他们荣耀一生的勋章。




2月12日,

比尔·盖茨及妻子梅琳达·盖茨发布

2019年度公开信《意料之外》

(公开信具体内容点阅读原文),

与公众分享了他们在近二十年里,

投身全球健康和发展工作中发现的九大意外,

包括对非洲、基因检测、气候变化、

厕所等方面的思考,

还呼吁大家将慈善付诸行动。


虽然前路漫漫,

但还有无数人胸怀理想,

时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袖手旁观呢?


或许我们成不了屠呦呦,

成不了比尔盖茨,

可是每一个平凡的自己只要坚持梦想,

相信有一天,

梦能抵达的地方,

脚步也一定可以走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