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些年,澳大利亚不断在国际关系中狂刷存在感,它已然成了跟在美国之后的中国互联网顶流,我们时不时就会看到它做一些很奇怪的事情。
而事实上,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因为长年以来澳大利亚始终无法确定:我们是谁?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与人口构成、国民情感和文化纽带之间,都有着极其深层的矛盾。
实事求是的讲,澳大利亚在某些方面是不错的,比如,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理想居住地之一,也是居民寿命预期最长的国家之一。
但是,如果你去过澳大利亚和英国,你会发现,澳大利亚比英国更像英国。虽然,澳大利亚和英国之间几乎隔着半个地球,但是它的官方语言依然是英语,英国女王依然被奉为澳大利亚象征性的元首,国旗中也依然能看到英国国旗的元素。
实际上,从二战之后,澳大利亚人就开始意识到,一直以来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看作"第二个英国"是不对的,但是单单来自二战的影响又不足以让他们抛弃原来的自我认知。因此,澳大利亚人至今还在为“我们是谁”这个问题苦苦纠缠。
所以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尽可能不偏不倚、相对公正的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看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更全面了解当下奇怪的澳大利亚。
最先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定居的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祖先,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大约5万年。直到1788年1月,第一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搭乘由11艘船组成的舰队,从英国出发到达澳大利亚,这就是我们总所周知的,英国政府流放囚犯的开始,而最初的流放地就在现在的悉尼近郊地区。
第一舰队载着730 名罪犯。随后,英国派遣了更多的舰队,陆续将更多的罪犯运至悉尼,后来还运往澳洲大陆的其他4个地方。很快,没有犯罪记录的英国人也可以自由移民。但即便如此,在32年之后,也就是1820年,澳大利亚的欧洲裔人口中,罪犯和曾有犯罪记录的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84%。直到1868年,英国才停止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所以,现代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曾经的流放罪犯。
最初,英国舰队流放罪犯还自带粮食,直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停止向新移民提供补给。过了几十年,澳大利亚人开始往英国出口产品∶一开始是通过捕猎得到的产物;19世纪30年代开始有羊毛;1851年开始,因为“淘金热”的浪潮出现了黄金;到了19世纪80年代,随着可以长途海运的冷藏船的出现,澳大利亚人开始往英国输送肉制品和黄油。今天,世界上 1/3的羊毛都产自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人均拥有5只羊。不过,自二战以来,矿业也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主导力量,它是铝、煤、铜、金、铁、铅、镁、银、钨、钛和铀的主要出口国。
以上就是1788年以来,欧洲人在澳大利亚殖民定居过程的简单描述。欧洲到处殖民,对待当地原住民通常是军事征服,但澳大利亚不同,因为当地原住民的聚集形式一般为小型群居,他们没有军队,没有酋长,也没有首领,没有形成固定的村落。所以在欧洲殖民者看来,这意味着当地原住民不算"拥有"土地。所以,欧洲殖民者就这么霸占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既没有同他们商量,也没有给他们报酬。
当然,殖民者和原住民之间也发生过冲突,通常是因为原住民猎杀了殖民者的羊,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羊和其他野生动物没什么区别。而面对此类冲突,殖民者的回应方式是屠杀,最近的一场大屠杀发生在1928年,遇害者共有32名原住民。
不过,当英国下令判处那些杀害原住民的欧洲人绞刑时,澳大利亚舆论的天平却倒向了殖民者那一边。这就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殖民当局意识到,自己已经管不住这些大英帝国的子民了。
直到现在,在受过教育的澳大利亚人当中,藐视原住民的观念依然很普遍。一名澳大利亚议员甚至曾表示∶"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他们属于人类。"
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曾经兴起了一项白人向当地原住民道歉的运动,但遭到强烈抵制。2008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公开发表了正式的道歉,但前总理约翰·霍华德辩驳说∶"这一代的澳大利亚人无须为国家的过去行为和政策感到愧疚或承担责任,他们控制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
1836年,第一批大规模的非英国移民开始出现在南澳大利亚。这批移民中有德国路德教的教徒,他们开发园艺农业和葡萄园种植业,迅速适应了澳大利亚的生活,也很少收到反对的声音。而引起较多争议的,是在19世纪50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还有许多欧洲人和美国人在第一波"淘金热"中接踵而至。这次移民浪潮带来的后果是,心怀不满的当地群众殴打、抢劫华人,甚至剥头皮,最后靠英国军队出动才平息了暴乱,这也是英国军队在澳大利亚土地上最后一次动用武力。
19世纪60年代,随着糖料作物种植园在昆士兰地区的发展,第三批非英裔移民到达澳大利亚。这些人基本都是太平洋岛民,来自新几内亚岛、马拉尼西亚群岛和波利尼西亚,来到澳大利亚后成了种植园工人。这批人,其中一部分是自愿来的,但更多人是被绑架来的,绑架他们的人被称为“黑奴贩子”。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影响澳大利亚常住人口的结构,因为他们签订的是定期合同,在合同到期后就会被驱逐出境。
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二者与英国脱离关系的过程截然不同。美国靠的是战争实现独立,并将每年的7月4号定为“独立日”。但澳大利亚并没有这样的节日。英国没有反对澳大利亚获得自治权,但它自己也从未与英国斩断关系。
那么,为什么在处理与英国的关系方面,澳大利亚和美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操作呢?
首先就是我们说的,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它知道自己已经管不住这些殖民地,所以干脆爽快下放自治权,包括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次,比起美国东海岸,英国到澳大利亚的航行距离要远得多。19世纪初期,英国漂到澳大利亚,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么远的距离,基本无法沟通和管控。
英国要统治,就需要驻扎军队以防其他殖民者争夺控制权。但是在澳大利亚,没有其他的欧洲国家与英国争夺控制权。所以,英国不需要在澳大利亚驻扎大量军队,自然也就不需要对澳大利亚征税来维持军队的开支。而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正是源自英国向美国人征税。
最后,英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回报率非常低,与加拿大、印度、南非和新加坡相比,不值得投入。
所以,说白了,是英国自己不要的,那么澳大利亚独立也就顺理成章。
不过,澳大利亚的前身是6块不同的殖民地,包括新南威尔士、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昆士兰。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一开始,各殖民地对统一并没什么兴趣,直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日本军事实力的增强,美国、法国和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不断扩张,并且接连吞并了太平洋各岛,这才让它们有了组建一个澳大利亚联邦的想法。所以直到1901年,这6块殖民地才组成一个澳大利亚整体。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起草于1891年,要早于联邦的正式成立。虽然在制定宪法过程,参与的人都各执己见,但是将非白人排除在本国之外的决定上却保持意见一致。1896 年,《墨尔本时代报》发文称∶“我们渴望见证澳大利亚成为同根同源的伟大白人的家园,这样方能全然避免让美国陷入内战的那些种族问题……如若我们准许来自远东的贫困劳工进入我们的国家,本国的劳动力便得不到保护。"
所以1901年,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首先着手制定的法令之一就是《移民限制法》,这部法案被所有政党一致通过,其目标是确保澳大利亚的白人属性。《移民限制法》禁止妓女、心智不全者、饱受恶疾困扰者和罪犯移民至澳大利亚,尽管澳大利亚的前身就是罪犯流放地。该法案还规定,黑人与亚洲人不得移民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应当是"团结一致的单一民族,并且要维护这种单一民族性,不混杂其他人种"。
在同一时期,澳大利亚联邦还有一些更加过分的观点,比如:"外来有色人种与澳大利亚的荒野并不兼容";中国人无法"达到澳大利亚几个世纪以来所传承的文明程度";"要是那些到教堂去做礼拜的衣着华丽的女士,想到她们端坐的位置可能不久前刚被一个又大又肥、浑身散发臭气、携带着来自横滨的各种病菌的坐过,想必她们脸上的神色会很精彩"。甚至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首位总理埃德蒙·巴顿也曾写道∶"种族平等是不存在的。那些非白人种族无法和白人种族相提并论,前者是更低等的。人人平等的说法从来都不适用于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我们没法通过教化、改良或任何其他手段来使某些种族获得与其他种族平等的地位。"澳大利亚的另一位总理阿尔弗雷德·迪肯也曾宣称∶"民族的统一是澳大利亚团结一致的绝对必要条件。"
英国最初反对澳大利亚这么赤裸裸的搞种族歧视,因为当时英国正试图与日本达成军事同盟。因此,澳大利亚联邦避免直接谈论种族问题,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控制其他种族的移民流入。它要求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必须通过一项语言听写测试不一定是英语测试,至于要考哪种欧洲语言,全凭移民官来决定。而对于那些早前以劳工身份进入澳大利亚的太平洋岛民、华人和印度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他们进行遣返,唯独留下两种专业技能人群,包括来自阿富汗的赶驼人和来自日本的潜水采珠人。
不过,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在排除外族的同时却鼓励英国人定居。所以在二战结束以前,"英国的子民"是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核心。这种身份认同最明显的表现是,澳大利亚军队在那些和自己毫不相关的英国战争中,无比热情地与英军并肩作战。例如,最早的英军在苏丹镇压反叛分子,后来又在南非参与布尔战争,帮助英国对抗芬兰。
而到了1914年8月,一战打响,英国在未征询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意见就直接对德宣战。但澳大利亚人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英国开战,并且这一次澳大利亚提供支持的力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战争。澳大利亚派出了40万人的志愿兵,占国内可服役男性的一半以上,当时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才不到500 万。有超过30万澳大利亚士兵被派遣到海外,其中2/3的人伤亡。澳大利亚军队在一战中最为知名的战事,就是澳新军团登陆土耳其的加利波利半岛,对土耳其军队发动的战役。但最终由于负责指挥行动的英方将军领导力不足,军团惨遭巨大伤亡。而为了纪念加利波利登陆战,每年的4月25日被定为"澳新军团日",这是澳大利亚最重要且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国家节日。
所以,关于澳大利亚对于“澳新军团日”的重视,我们也很难理解。在历史上的这一天,澳大利亚的年轻小伙儿被屠杀,被英军将领背弃,他们跨越大半个地球,和土耳其人打了一场跟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的仗,这有什么值得庆祝的?
不过,在加利波利登陆战后,澳大利亚开始被视作一个国家,这也反映出,任何国家的诞生都免不了有人抛头颅、洒热血。加利波利一役中的巨大牺牲体现了澳大利亚人的国家自豪感,因为在那一刻,他们是为自己的母国英国而战的澳大利亚人,而不是维多利亚人、塔斯马尼亚人或者南澳大利亚人,这一战役还代表了澳大利亚人公开认同自己作为忠诚的英国子民的身份和对母国的深厚情感。
不过,对澳大利亚而言,二战的意义和一战就不一样了,因为在二战中澳大利亚是受袭击的一方。当英国在位于新加坡的大型海军基地向日军投降的那一刻,通常被看作是澳大利亚自我认知演化的转折点。
一战过后的20年间,日本逐渐加强陆军和海军建设,对中国不宣而战,并逐渐成为澳大利亚眼中的危险因素。以澳大利亚守护者自居的英国,加强了位于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尽管这个基地离澳大利亚足足有4000英里。但澳大利亚就是倚仗这个遥远的英国海军基地为自己保驾护航。它在1930年废除了征兵制,仅保留了规模十分有限的空军和海军部队。海军既没有配备航空母舰,也没有任何大型的主力战舰。而与此同时,英国自身面临着德国的威胁,自顾不暇,所以在应对日军袭击方面的军事准备,也并不充分。
和一战一样,英国在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再次宣战时,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在没有和议会打招呼的情况下就公开宣告∶"大不列颠已经宣战,因此,澳大利亚也准备与德国开战。"
二战一开始,欧洲战场实际上和一战一样,和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但澳大利亚还是派去了军队,主要参加了位于北非和克里特岛的战斗。但随着日军来袭的风险逐步加大,澳大利亚政府请求撤回在欧洲战场的军队作为自我防卫。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对澳大利亚人再三承诺,英国和英国舰队将会通过新加坡基地保护澳大利亚免受日军的入侵,保护澳大利亚的海域不受任何日本战舰的侵扰。但事实证明,这些承诺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从1941年12月7日起,日本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荷属东印度发起进攻。同年12月10日,距离日本宣布开战不过三天,日军就击沉了英国留在远东、用于保卫澳大利亚的仅有的两艘主力舰。1942年2月15日,驻新加坡基地的英军总指挥官向日军投降,导致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的10 万名士兵被送进了战俘营,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遭遇的最惨重的一场军事失败。而这些投降的士兵中还包括2000名澳大利亚士兵,他们也就在仅仅三周前才到达新加坡。
1942年2月19日,在没有英国舰队保护澳大利亚的情况下,曾经对珍珠港狂轰滥炸的日本航空母舰开始对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开火。这是日军对澳大利亚发动的第一次空袭,随后日军又对澳大利亚发动了60多次空袭。
在澳大利亚人眼中,新加坡基地的陷落不仅是一场军事失败,而是意味着母国英国对澳大利亚的背弃。虽然澳大利亚自己也难辞其咎。但它对英国的怨恨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1992年,距离英军在新加坡投降已经过去 50年,在一场国会演讲中,时任澳大利亚总理保罗·基廷还尖锐地指责了英国的行为,他说∶"当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便已意识到澳大利亚要自尊自爱,而不要再低三下四地讨好那个曾经决定不再保卫马来半岛,对新加坡基地弃之不理,并且不把我们的军队还回来,导致我们无力抵抗日军侵略的国家。这就是你们选择紧密相依的国家……即使它抛弃了你们。"
所以,二战给澳大利亚留下了两大教训。第一个教训是,英国并没有保护澳大利亚的实力。相反,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美国在澳大利亚建立了指挥部,部署了大量军队、战舰和飞机,成为澳大利亚国防所倚仗的力量。
第二个教训是,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都往欧洲战场派去了自己的军队,但二战的不同之处是,它使澳大利亚意识到来自亚洲地区的威胁。
所以二战结束后,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同时发生转变的还有澳大利亚人对"最忠诚的英国子民"这一身份的认同,从而导致了"白澳政策"的瓦解。这就让澳大利亚彻底改变了他的移民政策。
早在1943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就总结道∶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根本无法与日本、印度尼西亚或者是中国抗衡,自己很容易成为被亚洲国家入侵的目标。当然,这只是澳大利亚总理的想法,亚洲人自己并不这么想。另外一种鼓励移民流入的解释源自一种错误的观念,既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劲的发达经济体,庞大的人口规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二战后的澳大利亚开启了一个鼓励移民流人的应急计划。不幸的是,来自英国和爱尔兰这两个最受欢迎的移民申请者数量,远远达不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期望。因此,在澳大利亚,北欧成为继英国和爱尔兰之后排在第三位的最受欢迎移民来源地。排在第四位的是南欧,澳大利亚甚至还允许那些被带回澳大利亚的意大利战俘和德国战俘留在这个国家。澳大利亚还赞同接收来自波罗的海三国的移民,因为被苏联吞并,三国中有成千上万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而这种选择性的鼓励移民方案带来的结果是,1945—1950年,在澳大利亚接收的将近70万移民中,有半数是英国人,其余的都来自欧洲其他国家。1949 年,澳大利亚甚至大发慈悲,允许来自日本的战时新娘留下来。而随着"白澳政策"被削弱,亚洲移民也开始逐渐进入澳大利亚。
与此同时,英国又给了澳大利亚致命一击。
1955年,英国决定退出与六大西欧国家就创立欧洲经济共同体而展开的谈判。出乎英国当时的意料,在英国缺席的情况下,西欧六国自行创建了这一组织。到1961年,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意识到,英国的国家利益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欧洲其他国家对英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超过了其他英联邦国家,无论在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是如此。因此,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而比起新加坡军事基地的沦陷,英国的这一举措及其后续进展,对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关系构成了更为根本的冲击。
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英澳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西欧六国共同建立起一道关税壁垒,将非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阻挡在外,英国如果想加入这个组织,就要接受这样的壁垒。而这些关税壁垒将直接影响澳大利亚的食品和精炼金属的出口,因为当时英国仍然是澳大利亚这两种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这样,来自法国、荷兰、意大利和丹麦的食品将取代澳大利亚的食品在英国市场上的份额。无论是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还是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罗伯特·孟席斯,都认识到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所以,对于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事,澳大利亚人的反应和得知新加坡基地沦陷时的反应一样。英国这一决定被澳大利亚人谴责为不道德、不诚信,是对加利波利之战的背叛,是对一个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人为英国这个母国做出的其他牺牲的背叛,也是对澳大利亚人传统身份认同中强调的英国属性的背叛。
但接下来英国的举措,让冲击变得更加强烈。
英国为了阻止来自西印度群岛和巴基斯坦的英联邦成员国移民而颁布了《1962年英联邦移民法案》,但为了掩饰法案的种族主义色彩,英国取缔了其他所有英联邦国家公民,包括澳大利亚公民原本享有的进入和居住在英国的权利。随后,英国又颁布了《1968年移民法案》,宣布除非祖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出生于英国,否则所有的外国人都不能自动享有进入英国境内的权利,这个条件将当时很大一部分澳大利亚人都排除在外。而到了1972年,英国直接宣布澳大利亚人"非我族类",这对澳大利亚人来说简直就是侮辱!自此,澳大利亚算是彻底被母亲抛弃了。
1978—1982年,澳大利亚迎来了更多来自中南半岛的难民,这一群体占澳大利亚国民总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接近半数的澳大利亚公民是在海外出生,或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是在海外出生。到1991年,亚洲移民在澳大利亚的移民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50%。到2010年,在海外出生的澳大利亚公民占该国总人口的25%,排在全球第二位,紧随以色列之后。在悉尼各大名校中,亚洲学生所占比重超过70%;澳大利亚有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是亚洲人和其他非欧洲人。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澳大利亚的政治层面也开始慢慢变化。1986年,英国枢密院对澳大利亚司法的终审权被取消,自此英国主权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丝痕迹被清除,澳大利亚终于实现了完完全全的独立。1999年,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宣布,英国从此属于"外国"之列。
但是,当改变的不够彻底时,矛盾就会出现。
比如,澳大利亚币取代了英镑;国歌《前进的澳大利亚》取代了《天佑女王》;但是,澳大利亚的国旗还是以英国国旗为蓝本;澳大利亚每年最盛大的国家节日依然是缅怀1915年加利波利登陆战中澳大利亚士兵为保卫英国利益而做出的悲壮牺牲;还有,澳大利亚继续承认英国女王为澳大利亚的名义君主。
这是文化的传承么?我不知道!但问题是,你到底认不认同这个文化?如果不认同,为何要传承?如果认同,又为何要改变?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人的纠结。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期不见不散,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