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版《英国文艺地标指南》:愿徜徉在这文学梦里不复醒!

2019年02月14日 最英国





英语小说兴起于十八世纪,与之伴随的是英国人对本地风光油然而生的认同感。历史悠久的城镇为小说的人物、诗歌的意象提供了背景,它们有时甚至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角”。


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威廉·莎士比亚、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弗吉尼亚·伍尔夫和J·K·罗琳等作家的文学著作不仅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更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英国的窗口。若能有机会一睹他们的出生地、念书的学校或写作的场所,想必定是件令人心驰神往的乐事。  


在新的一年里,就让我们随《大英图书馆》一起探访这些喜爱的作家们曾生活的地方,深入体验那些为文豪们带来无限创作灵感的迷人风光。






巴斯:奥斯丁时代的“网红”目的地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巴斯不仅是奥斯丁多部经典著作的背景地,更是十八世纪英国新潮社会的最前沿。它坐落于英格兰的西南部,横跨埃文河,风景如画,街道广场、会堂剧院和雅致的新月形排屋,公园花圃星罗棋布,商铺与社交名所鳞次栉比,自十八世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温泉与度假胜地。


▲彩色凹版蚀刻画《巴斯一景》,展现了巴斯的俯瞰风貌,绘于1750年。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研究学者惠子·帕克(Keiko Parker)探讨巴斯在小说《劝导》中的重要性,论述到“整座城市成为了[奥斯丁]所描绘的社会的一个隐喻”。选址与阶级之间的联系在十八世纪巴斯的地形和地缘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来说,相较贫穷的劳动阶级分散住到远离城中心的南边,那也是邻近河边的最低点。此外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时常出现男男女女翩翩共舞的舞会场景,在奥斯丁的时代,那是最令人心潮澎湃的终极求爱场合,曼妙女子与绅士们互相试探的过程扣人心弦,极具撩拨与爱欲之感。


▲在巴斯的一场舞会,摘自《英国间谍》。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而在今天的巴斯,仍然保留着这些曾出现在奥斯丁小说中的场所,譬如巴斯集会厅(Bath Assembly Rooms)——这座由小约翰·伍德设计,于1769年建成的建筑曾是举办音乐会、舞会等社交活动的热门场所。


而文学迷必须打卡的景点简·奥斯丁纪念馆(Jane Austen Centre)距离集会厅仅四分钟的步行路程。




坎特伯雷:来自中世纪英国的回响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与伦敦城隔岸相望的泰晤士河边,他让一群身份各异的人齐聚于伦敦萨瑟克区(Southwark)的泰巴客栈(Tabard Inn),安排他们组成队伍一起踏上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的朝圣之旅,前去瞻仰圣托马斯·贝克特(St Thomas à Becket)的神龛。


▲ 这一幅描绘坎特伯雷风光的图画由威廉·史密斯绘制于1588年。那时候,一大批信奉新教的纺织工人从法国(部分地区现属比利时)的宗教迫害中逃亡出来,进而大大地增加了肯特郡的城市人口。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让坎特伯雷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名垂千古,而今天的坎特伯雷也因坎特伯雷大教堂这座地标建筑而赢得“教堂之乡”的美誉


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你依旧能捕捉到乔叟笔下的中世纪英国掠影。




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的故乡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于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镇。他是一位名叫约翰·莎士比亚的手套商人和一名当地农家少女玛丽·阿登的长子。


据史料记载,莎士比亚在这座小镇长大成人,并迎娶了当地一位名为安妮·哈瑟维(Anne Hathaway)的姑娘。


▲ 世上仅存的一张莎士比亚妻子——安妮·哈瑟维的素描像,作于1708年。

 

莎士比亚后来离开家乡前往伦敦发展戏剧生涯。1613年,年近五十岁的莎士比亚重回故乡斯特拉特福生活直至1616年去世。


如今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莎翁文学迷前往斯特拉特福镇,除了探访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Shakespeare's Birthplace),追忆莎翁的生平,还可以游览这座风景如画般的田园小镇,感受从十六世纪延续至今的英伦风情。





刘易斯:伍尔夫的灵感源泉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如果你想要体验最地道的英伦乡村风情,那么萨塞克斯郡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之一。这里的乡村风景激发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作家的灵感,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位出生、成长于伦敦的英国女文豪和她的姐姐都是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核心成员,而伍尔夫后来更是把这个组织的社交圈蔓延至英格兰东南部的萨塞克斯郡。


据说她常常会一早从位于刘易斯镇罗德梅尔(Rodmell)的寓所蒙克之屋(Monk's House)出发,步行穿过小河和南唐斯丘陵(South Downs),走上七英里的路造访姐姐凡妮莎·贝尔的家——查尔斯顿乡村别墅(Charleston Farmhouse,现由查尔斯顿基金会管理)


▲ 伍尔夫与丈夫伦纳德在蒙克之屋的照片,拍摄于1931年8月。图片来源: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正如作家凯瑟琳·C·希尔米勒(Katherine C Hill-Miller)所说的那样,对伍尔夫而言,英国乡村是遁世之地,是庇护之所,是灵感的源泉。正是在那里,她在孤独和写作中获得自我实现。




惠特比:吸血鬼的诞生地


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


惠特比是英国最具魔力的一座小镇,拥有英国海岸线上最有戏剧性的景观之一。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布莱姆·斯托克让惠特比成为其哥特小说《德古拉》的舞台,从此为这里画下了一道神秘的文学风景线。


惠特比的景致视角起始点很高,峭壁面底下鳞次栉比的小艇(而非常见的三桅船)让观赏者很难看清悬崖到底有多高。悬崖之上,惠特比修道院(Whitby Abbey)隐约矗立于灰白色的天际,看上去极富戏剧张力。


▲ 1931年电影版《德古拉》的宣传剧照;这是德古拉即将袭击露西的场景。图片来源:Bettmann / Getty Images


据说斯托克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他在此地度假时读到的一本历史书,上有图书编号“惠特比图书馆 0.1097”。


后来他就将故事中最关键的一幕安排在了惠特比。如今,每年举办两回的“惠特比哥特周末”节庆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



湖区:见证英国浪漫主义情怀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似乎永远都和湖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和妻子玛丽还有妹妹多萝西在格拉斯米尔的“鸽屋”(Dove Cottage)居住了八年之久。1769年,当华兹华斯第一次来到湖区时,他这样写道


没有哪一片红瓦,没有哪一位体面绅士的房子或花园墙壁扰动着这片不为人知的小小天堂的宁静;一切都身披最简洁得体的衣装,沐浴在平静、质朴和愉悦之中。


▲ 插图摘自《英格兰湖泊美景》。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与多萝西一起走在湖区附近的村落时,华兹华斯看到了一片遍布着鲜花的田野,漫山花朵随风摇曳的景象令让他写下了《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一诗,也便是今日我们熟知的《咏水仙》。


探访华兹华斯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们的聚会场所,以及其这位诗人晚年居住的赖德尔山庄(Rydal Mount),欣赏附近的赖德尔湖泊——是这里的湖光山色启发并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崛起与升华。




哈沃斯:勃朗特心中自由的源泉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


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也是安妮、艾米莉·勃朗特和布兰韦尔的姐姐。夏洛蒂本人极为腼腆,但她的作品却大胆地挑战了同时代的社会成规。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文学生涯,更启发了她那部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简·爱》。夏洛特从小和兄弟姐妹们在家中接受开启心智的、涉猎广泛的教育,这也为勃朗特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养分。


他们共同创作并装订了许多迷你书,编织出了一个纷繁多彩的幻想世界。这种把幻想和现实主义元素糅合为一的能力,在《简·爱》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 勃朗特姐弟创作的迷你书。© Brontë Parsonage Museum


说起西约克郡的哈沃斯(Haworth),人们会觉得那是一个偏远的地方。而这里正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乡,它在十九世纪初便已有着“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就像我们从《呼啸山庄》里所读到的,是荒凉而贫瘠的沼泽。但若是着眼于城市的那一面, 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川流不息的现代工业小镇。哈沃斯距离曼彻斯特(也是那个时代最具震荡冲击力的城市),以及熙熙攘攘的大都会利兹并不算遥远。


它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城乡自然景观与产业劳动的骤变,以及铁路和沿铁路而建的工厂所催生的变革,勃朗的弟弟布兰韦尔·勃朗特也曾在铁路单位工作。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


艾米莉·勃朗特尤其钟爱西约克郡的荒原沼泽地,那里的威森斯山顶农舍(Top Withens)据说是经典哥特小说《呼啸山庄》的原型;这里的地理环境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事在荒原上展开,而小说的原动力也正是来自自然环境本身的象征意义和感染力。


▲克莱尔·莱顿于二十世纪为《呼啸山庄》创作的木版画。© Courtesy of the Estate of Clare Leighton。保留部分权利。


众所周知,艾米莉与她在哈沃斯的家——今天的勃朗特故居博物馆(Brontë Parsonage Museum)——以及附近的沼泽荒原有着深刻的联系,曾远离家乡的她常常陷入乡愁。


艾米莉和荒原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映射了她与姐姐间无法割舍的关怀,在夏洛蒂的一封书信中这种情感表露无疑,她写道:


我的妹妹艾米莉热爱着沼泽荒原……她在光秃秃的孤独中寻得了许多宝贵的快乐,而这其中她最珍爱的却非唯一珍爱的是——自由……







兰迪德诺:爱丽丝的冒险起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丝


兰迪德诺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间的关系要追溯到1861年,爱丽丝·利德尔(Alice Liddell,故事主人公爱丽丝的真实原型)第一次随家人来到兰迪德诺度假,此地是北威尔士知名的休闲胜地。


▲ 摘自《爱丽丝地下冒险》、《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原始手稿,底部为爱丽丝的原型爱丽丝·利德尔。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许多人相信,爱丽丝把她在兰迪德诺的冒险经历分享给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oll),因为他和爱丽丝一家是世交。


除了把爱丽丝安排成故事的主角,卡罗尔还特意在书中加入了一些来自兰迪德诺的有趣元素。如果你计划游览威尔士北部的海边小镇兰迪德诺,别错过这条专为文学迷量身设计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城市观光路线”(Alice in Wonderland Town Trails),跟随童话故事人物来深入探索这座充满想象力的城市吧!




 拉恩小镇:摇滚诗人的栖息之所


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狄兰·托马斯是威尔士最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威尔士的斯旺西,后居住在南威尔士的海边小镇拉恩(Laugharne),并在这里完成了他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被美誉为“摇滚诗人”的狄兰·托马斯既写诗和短篇故事,也为电影和广播节目创作脚本,还常出演自己的作品。托马斯最受人喜爱的作品大多从威尔士的优美风光中汲取灵感,譬如《十月之诗》(‘Poem in October’)中他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三十岁生日之际在拉恩小镇周边闲逛的经历。


狄兰·托马斯的船屋(Dylan Thomas‘ Boathouse)如今已成为纪念狄兰·托马斯的博物馆,游客可身临其境地体验一把诗人的生活,欣赏当年曾打动这位“摇滚诗人”的湖光美景。





爱丁堡


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说起《福尔摩斯探案集》,你或许会立刻想到伦敦和贝克街221B,但你知道吗?福尔摩斯真正的故乡其实是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Edinburgh)。这里不仅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作者柯南·道尔的出生地,还是福尔摩斯原型人物所居住的城市。


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柯南·道尔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在校期间结识了医学讲师约瑟夫·贝尔。贝尔教授除了在医学院授课,还多次协助警察调查案件,正因如此他给予了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的灵感。



▲ 约瑟夫·贝尔教授。© Wellcome Collection



柯南·道尔在爱丁堡皮卡第广场上的故居早已不在。如今有一块牌匾指明了他的出生地,广场中心还矗立着一座福尔摩斯雕像。


这些标志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柯南·道尔和他笔下的大侦探与爱丁堡的紧密联系。



J·K·罗琳(J K Rowling)


J·K·罗琳是英格兰人,但苏格兰的爱丁堡却是她写作生涯中无比重要的一站。


1993年底,刚刚经历了离婚打击的罗琳带着还在襁褓之中的女儿,提着三章《哈利·波特》的手稿来到爱丁堡。之后的几年里,她一边在爱丁堡大学修习教育学,一边进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创作。


位于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对面不远的大象咖啡馆(The Elephant House)是罗琳当时最爱光顾的咖啡馆之一,更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诞生地,如今已成为哈迷们的必访之地。


距离大象咖啡馆不远的灰衣修士教堂墓园(Greyfriars Kirk)更是为罗琳提供了无数灵感,据说伏地魔的原名汤姆·里德尔就来自其中一座墓碑。




洛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山国家公园


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被誉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的沃尔特·司各特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名门望族,尤其钟爱苏格兰的高地(Highland)风光。


他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苏格兰高地的英雄文学形象,还将狂野的风景、动荡的历史和浪漫的传统融合成强有力的爱国主义叙事,在塑造苏格兰民族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洛蒙德湖,绘于1812年。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司各特曾多次前往位于格拉斯哥附近的洛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山国家公园(Loch Lomond and the Trossachs),并将国家公园中的一个长达十三公里的淡水湖泊卡特琳湖(Loch Katrine)选为了其著名史诗《湖上美人》的背景地。


这首史诗于1810年出版,是司各特最畅销的一部作品,它将特罗萨克斯的悠久历史和雄壮风景带入了众多读者的家中。司各特极富戏剧性的诗行令特罗萨克斯的美生动起来,可以说是司各特的诗作改变了人们看待和欣赏苏格兰高地景观的方式。



邓弗里斯


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罗伯特·彭斯被视为苏格兰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苏格兰和散居在世界各地苏格兰人的文化偶像。其创作的著名抒情诗有《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致老鼠》(‘To a Mouse’)等。


▲《一朵红红的玫瑰》诗歌创作手稿。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彭斯一生致力于收集和保存苏格兰民歌。当他于1788年搬到拥有“南方皇后”别称的邓弗里斯(Dumfries)居住后,开始用苏格兰方言撰写民歌歌词,其中就包括享誉世界的诗篇《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




天空岛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创新性的作家之一。她的经典著作如《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也在中国被广泛阅读。


《到灯塔去》的发生时间设置在一战后,主角是拉姆齐教授一家,故事讲述了他们在天空岛上的度假生活。小说的背景地天空岛(Isle of Skye)也被译作“斯凯岛”,是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最大、最北的岛屿。


小说名称中的“灯塔”指的是内斯特角灯塔(Neist Point Lighthouse),它位于岛屿最西端,直直地伸入北大西洋,是绝佳的观海点。而伍尔夫正是用这座灯塔不间断的“塔尖闪光”,来象征人类不灭的灵魂之光。




亨得利小镇


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


乔治·麦克唐纳是苏格兰著名作家、诗人和牧师,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之王”,著名作家刘易斯·卡罗尔也称麦克康纳为他的“导师”(master)。麦克唐纳的文学作品多以苏格兰的生活为题材,以奇幻的叙事手法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并以代表作《北风的孩子》闻名全球。


▲出版于1871年伦敦的《北风的背后》。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麦克唐纳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的亨得利小镇(Huntly),而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大卫·埃尔金伯德》(David Elginbrod)便是以阿伯丁作为背景。


这部小说讲述了苏格兰一对农民父女的虔诚生活,整个故事笼罩在神秘主义之下,甚至出现了催眠、电子生物等元素。全书通篇使用阿伯丁方言,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凯恩戈姆山国家公园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维多利亚晚期最著名的英国作家之一。他求学于苏格兰爱丁堡,父母期望他能继承家族产业灯塔建造。


但从小备受肺病困扰的史蒂文森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其创作类型和风格相当广泛且不拘正统,代表作包括《金银岛》和《化身博士》。


▲《金银岛》的有声书封面。图片来源:大英图书馆


当史蒂文森与家人在凯恩戈姆国家公园(Cairngorms National Park)附近的布雷马村度假时,他在某个阴雨天与继子一起画了一张岛屿地图。看着这张虚构、浪漫的绘画,史蒂文森回忆起了自己刚刚结束的美国游历,他对旅途中所遭遇的贫穷、疾病、历险和新婚等经历仍然印象深刻。


于是,他将地图和回忆揉杂在一起作为灵感,在以苏格兰高地田园风光著称的皮特洛赫里小镇(Pitlochry)开始创作其最著名的小说——《金银岛》,并开拓出了全新的文学题材“海盗寻宝”。



因弗内斯


约瑟芬·铁伊(Josephine Tey)


与阿加莎·克里斯蒂齐名的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约瑟芬·铁伊出生于苏格兰的因弗内斯市(Inverness),其最成功的小说是《时间的女儿》,在这本书中,卧病在床的格兰特探长依靠书本和信件解开了理查三世谋杀塔中王子的真相,得出了王子之死与理查三世毫无干系的结论,推翻了十五世纪以来的历史定案。小说标题出自一则古老的苏格兰谚语——“真相是时间的女儿”。


此书影响深远,一直拥有大量读者,1990年还被英国犯罪作家协会评选为有史以来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之首。






贝尔法斯特


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


C·S·刘易斯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批评家,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童话。尽管刘易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任教于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但北爱尔兰的首府贝尔法斯特(Belfast)却是这位文学大师的故乡。


童年时代的动物幻想,以及爱尔兰神话和文学都对刘易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易斯曾直言自己儿时居住的“Little Lea”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衣橱”、“路灯”等经典意象都能在这座老宅中找到印证。


如今,在贝尔法斯特东部的斯特兰德镇有以C·S·刘易斯命名的广场(CS Lewis Square),坐落着包括魔衣橱、魔法师的外甥、阿斯兰以及其他纳尼亚故事人物的雕塑



恩尼斯基林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奥斯卡·王尔德是风格浮夸、机智过人的剧作家、诗人和评论家,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曾说出了“为生活,我投入所有天赋;为创作,我只投入才华”等诸多名言金句。


靠近北爱尔兰西南边境的恩尼斯基林小镇(Enniskillen)上有一所普托拉皇家学校,王尔德自九岁起入读于此,在这里渡过了整整七年的青春时光。


学校生涯熏陶着王尔德的文学素养,并培养了他对于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浓厚兴趣。王尔德曾经的宿舍位于顶层,可以俯瞰小镇,风景极佳,甚至还能望见远处山丘上的科尔爵士纪念雕塑(Cole's Monument)


这座塑像被安放在一根大圆柱上,高高地耸立于小镇上空,与《快乐王子》(Happy Prince)开篇的描写如出一辙。



内伊湖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著名的作家、诗人,1995年因其诗作“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现实历史中的往事得以升华”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成名作为《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


内伊湖(Lough Neagh)是英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中部。谢默斯·希尼就出生于内伊湖北岸靠近卡斯道森镇的一个农村家庭,幼时举家迁往了临近的贝拉恩镇(Bellaghy)。希尼的作品经常涉及北爱尔兰的当地环境,这些描写大多源于他在内伊湖畔的童年记忆。


如今这座小镇里建起了一栋别具一格的当代风格建筑——谢默斯·希尼故居(Seamus Heaney HomePlace);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旨在通过多元形式的艺术作品赞颂这位伟大诗人的传奇一生。



这些文学地标,有没有你心水的地方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