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无聊并不仅限于假期中的青少年们。
事实上无聊的原因很多,忽略无聊则有危险。
我们多数人在做很多事时都经历过无聊,比如工作、通勤、有意义但繁琐的任务,比如照看小孩。
加拿大Waterloo大学认知神经学教授James Danckert说:“无聊是一种不愉快或不舒服的空虚感。”
“无聊通常伴随心绪不宁和躁动不安,因为你意识到你有与世界接触的愿望,但你无法弄清楚什么会满足这种愿望。”
无聊是种负面情绪,但是背后由动机驱使。本质上,它在呼吁你采取行动,改变处境。
应对无聊的方式不同,结果则不同:可以是成长或重新参与的机会,也可以引至更无聊的深渊。
我们为什么经历无聊?
一些人相信无聊具有进化上的功能——与探索和利用环境都有关。
如同恐惧和焦虑是旨在使我们对环境做出反应的情绪一样,无聊感的出现告诉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不再适合我们——需要另寻他法。
“从进化角度讲,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你让自己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而你却错失了机会成本。”Dankert教授说。
“无聊是一个信号,在说:你待在这儿太长了,去做点其他事。”
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感到无聊
长期的无聊感并不是小事一桩,它与自我控制、抑郁、焦虑、无目的、低自尊、低效率有关。
Tristan Berrell是Swinburne大学的博士生,主攻18-25岁年轻人的无聊倾向性。
Berrell先生说:“我们识别出无聊是个独特的情绪体验......这些人觉得生活中缺乏目的,对正在经历的事情缺乏控制。”
“他们没有与世界互动,感到孤立无援。”
二十几岁或者十几岁的人对感到无聊怨声载道,这是有原因的。
Danckert教授说:“易于无聊的峰值年龄是9-14岁,到了17-22岁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大脑正在发育。”
“我的理论如此解释:当你跨过十岁开始青少年时期,你开始发育成人模式的认知技巧......但此时的世界仍旧仿似牢笼——这牢笼就是学校和家长的控制。所以,这些孩子拥有这些技巧,却不能充分应用。”
研究者如何研究无聊
为了研究无聊的生理和神经学机制, Danckert教授和团队通过让受试者观看两个男的洗衣晾衣、时长八分钟的视频而诱导出无聊。
就应激激素即可的松的水平而言,无聊状态比悲伤或者有兴趣的状态的可的松水平要高。
“这让我们对无聊进行了如下描述,无聊可不像你躺下来那么简单。”他说。
“无聊是躁动不安,心绪不宁,是一种不愉快。”
在大脑里无聊展现出的是“默认网络”的一种变异,这是当你处于休息状态时发生的大脑激活模式。
但无聊的大脑与休息的大脑有一个显著的差异:无聊时大脑的前岛状皮质活动减少。这个脑区影响我们在环境中应该注意哪些事情的能力。这意味着无聊即“不参与”。
如何与世界交互,没有万能之策。这涉及找到那些用脑的事情,或者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二者兼之。
你需要自寻出路。
“如果你处于可选择的处境,选择去获得技能并培养一种实践。”该教授说。
“如果你不能选择,则重新定义你的处境,让它变得对你更有意义。这种方法对于你目前不能改变的处境有效,比如学校或工作,方法可以简单到定下你的目标、自我竞赛等。”
Berrell先生同意“如何应对无聊非常重要”这种说法。
“无聊给了你暂时停歇的机会,让你反思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他说。
但他给那些无聊时动辄就握手机的人说:“感到无聊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此时非常容易就去facebook......而不是坐下来思考事情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
“如今,我们参与的很多事情并没有提供任何内在的奖励,这些事情确实激活了大脑的奖励中心,正因如此我们更倾向于这么做。”
新闻来源:https://www.abc.net.au/news/science/2019-01-05/boredom-is-anything-but-boring/1056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