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拿“春江水暖鸭先知”形容1970年代美中关系解冻之后,北京烤鸭领跑美国中餐现代潮流应该是恰如其分。
中国菜在美国的历史,要算的话最早是从18世纪后期淘金热及后来的铁路建设阶段开始的。那个阶段中餐实际上还是局限于华人圈子里,而且因为食材限制和缺乏经验,广东潮汕一带劳工转行的厨师主宰了淘金矿区和铁路营地的华工饮食,及至后来各地大大小小唐人街的餐饮行业,亦是以这种变了味道的广东菜为主。
直到19世纪末期,从流行艺术圈子兴起的波希米亚风潮席卷各大都会,尤以纽约为甚。手中拮据的艺术家们以唐人街的实惠餐饮果腹为时尚,以至于到20世纪初期,美国各地中餐馆有不少就用“杂碎”(Chop Suey)为店铺的招牌。
尽管中国菜在美国有了一点小小的名声,特别是二战之后华人移民增加,居住不仅限于大城市的特定地区,中餐馆也渐次开到了中国城之外。但是因为中餐饮食习惯与欧美人士的差异,加上历史偏见作怪,美国的中餐馆里还是难以见到亚裔之外的身影。
这种状况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了一个突变,那就是1972年年初尼克松总统访华,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随行美国电视记者实况转播,让无数美国人看到了精美的中式菜肴,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主菜北京烤鸭。
虽然北京烤鸭引进美国的历史比这要早得多,但是1970年代美中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促成了这款中国北方名菜在美国的流行。尼克松访华之后,次年建立了驻北京联络处。第二任联络处主任、后来的总统老布什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曾经多次造访位于华盛顿近郊的一家以烤鸭著称的“北京饭店”(Peking Gourmet Inn)。北京烤鸭的名气越来越大,至今在全美各大都会区,除了传统的广式烧鸭之外,几乎每地都开设了风格大同小异的北京烤鸭店。与此同时,中国各个地方菜系和小吃也开始在美国流行,一些中高档连锁餐厅纷纷在各大购物中心开业,廉价的炒杂碎招牌已经步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