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洲华人”你想到什么?是“富二代”,还是“学渣”?
如果你条件反射地想到了这些,那恭喜你,你已经被标签洗脑了。
这些让人反感的标签,什么时候才能被撕个干净?
1. 刻板印象:我不想被代表
还记得来澳的第一天,我去Commonwealth办银行卡,与坐在旁边的一位德裔大叔聊了起来。瞎扯一会后,他突然很同情地对我说:
“你们来澳洲读书的中国学生,家里一定很有钱吧。普通中国人都比较穷,中国的物价便宜,他们不会选择留学。”
看着大叔一脸笃定自信,我满脸黑人问号,却又不知道怎么解释这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相信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胡乱定义。
无奈的是,不管怎么解释,在澳华人的身上,却被贴满了形形色色的标签。
然而这些标签真的能够代表整个群体吗?
01
我不是“富二代”
正如和我聊天的那位大叔一样,在很多国人眼里,“出国”就代表着有钱——这句话说出口往往带着仇富的心理。
我们澳洲素来被调侃为土澳,出国来到这样土的地方,那就是“土豪”了。
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在澳华人来说,这个标签会自动升级为更让人反感的“富二代”。
在他们眼中,澳洲的年轻人们一律有钱任性:都开着跑车,住着豪宅,泡着吧旅着游……
其实,没有亲身经历过澳洲生活的人并不知道——在澳洲,更多的是半工半读、省吃俭用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出国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
而对于很多初代华裔澳洲移民来说,他们今天的富足生活,都是靠勤劳和拼搏在这片土地上赢来的。
02
我不是“成绩差”
澳洲高等教育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也给来澳留学生们的刻板印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入学要求相对宽松,在国内顶尖高校学生的眼里,澳洲的研究生都是“考不上研”才去读的。
看看这些难听的称呼:“水文凭”“土硕”“野鸡大学”,澳洲的苦逼留学生们有没有很熟悉?
又不同于国内民众对澳洲华人的误解,英美华人在澳洲面前则自带一份高贵——澳洲移民都是放羊才去的,澳洲大学给钱就能读。
甚至还有人做了表情包嘲讽:你是墨大的提款机。
而中国留学生也在澳洲同学那里受尽了委屈——前不久,林书豪缺席决赛还被澳洲人吐槽:“像什么也不做,只会坐享其成的亚洲人。”
……可是我们也经常遇到只会brain storm,一到动笔就人间蒸发的外国队友啊!
诚然,澳洲教育商业化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但大家有所不知,澳洲大学一向秉承着“宽进严出”的标准,有着全世界数一数二高的挂科率和挂科费。
只是,那些标签战士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了解澳洲留学生的生活,更不会感受到Final期间整个朋友圈都在图书馆通宵挑灯夜战的壮观。
他们只会把学渣的屎盆子一把扣到澳洲留学生头上。
03
我没有“抱团”
澳洲人都有一个普遍的印象:中国人只和中国人玩。
不同于喜欢开趴、跟陌生人都能嗨聊半小时的澳洲人,大部分华人不论是在适应新环境还是在交新朋友上都比较慢热。
由于语言的因素,中国人最先熟络起来的,自然是中国人。
而与外国小伙伴的交往,就在几个澳洲朋友一认识就能约出去蹦迪喝酒的友谊中显得格格不入,渐渐走远了……
有点害羞、有点含蓄的中国人,就这样被他们贴上了“不友好”和“抱团”的标签——真是有苦说不出。
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大部分的在澳华人,还是能够适应和融入澳洲社会的——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打成一片,在local公司上班,参加各种社团和节日……
可笑的是,在澳华人承受着国人和外国人双重夹击的刻板印象,却没有人愿意听他们想要撕下标签的自我剖白。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在航天和太空方面的出色表现,在澳洲人眼里被视为一种威胁。在他们眼里一直弱势的华人突然强大,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
另一方面,许多房地产经纪人和业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华裔租户或业主质量较差——这种毫无依据的主观判断本身就是一种歧视。
公开辩论是恰当的,但在澳大利亚,歇斯底里和哗众取宠的情绪正在演变为对华人的仇恨。
尽管近年来,在澳华人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消除误解、拥抱和融入澳洲社会,但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好不容易才赶走了弱小、无能、贫困的标签,转眼又被贴上了富二代、任性、抱团、成绩差……
我们撕标签的速度,赶得上他们贴标签的速度吗?
在澳洲我这么努力,我只是不想做一个被贴标签的中国人。我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