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merica? 我们为什么去美国?

2015年02月22日 美国投资移民项目



※‖留学美国的“付出”---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

美国大学一年读8个月的书,大概30周的课。当我们把每年高昂的学费除以30,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课时间之后,那每天高达千元的学费忽然间就变得如此怵目惊心。可是,这远远不是我们所付出的全部。

在我们踏上SAT考场,写下第一篇申请文书,递交第一份Common Application的时候起,我们已注定远行,远离父母,独在异乡。“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天下没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虽然他们毅然决然,为了孩子心中的未来。我依然记得母亲6年前浦东机场送别之时的泪眼朦胧,那种“父母渐渐老去,而吾等却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无力感,我想也是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承担的吧。 而大学生活中,因为口语很烂无法融入上课讨论,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听不懂周围人的笑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无奈和尴尬。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挫折归类到“收获”中去,虽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学会微笑地去拥抱失败,让每一次挑战和痛苦成为自我蜕变的最好见证,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留学美国的“收获”:快乐求知,包容差异,自我选择

1)让我们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在此,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我人生的经历。 那是我在Swat sophomore year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凌晨11:30,当大多数Swatties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party中把酒言欢的时候,我在我们图书馆lounge碰到了一个我物理课上同学,David。他正横躺在沙发上,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The Republic》。因为我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所以我很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读这个?

然后David回答我说,”Why CAN'T i read this?" (我为什么不能读这个?)"

夸张的说,那个时刻,David的头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 在当下“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础学科(如物理 历史)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我想我会感谢是Swat,确切说是那些我周围的Swatties,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让我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因为我们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不为更高的GPA,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满足一个“人”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当有一天我在费城的火车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口袋书”安静阅读的时候,我为自己出门居然没有带“精神粮食”而脸红,最后只好从地上捡起了一张貌似是“治疗秃头广告”的报纸滥竽充数了。

2)包容差异,拥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diversity,一直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在宣扬和坚持的价值感。也就是因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这才给了像我们中国学生这些国际学生前去就读的机会。从表面意义上分析,如果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兴趣,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群体,甚至拥有多样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每一个个体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的心态,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但我觉得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层面,大学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差异,去容忍,接受,从而欣赏和你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

比如说我自己可能不喜欢夜夜笙歌,每周末都去Party,但我又是否可以接受并尝试着去理解我三任美国室友每周五的尽情愉悦?我的理解是每一个人的娱乐放松方式不一样,这取决于个性和文化,或许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欢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动感。两者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尔泰所说的一样,“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当我们可以学着去包容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学会去欣赏我们的对手或敌人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回顾人类文明过往千年的进程,无不都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寻求合作,通过妥协,通过找到类似于经济学上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共生,共赢,共进。

Don't be judgmental, since you only see one side of the picture.

3) 选择决定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个人选择的自由,我想,是美国大学给予每一个求学者最最宝贵的财富了吧。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入学时的“没有专业”? 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大学4年的跨学院自由选课和free curriculum?这种学术自由的背后,是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和推崇。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幸福的定义也应该是个人化的。

当CCTV略带讽刺意味地采访路人,问"你幸福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很多人脸上的迷茫和困惑。当书店里的畅销书都被所谓的“成功学” "年薪百万的秘诀” 和“创业教父秘籍”之类的书籍所占据的时候,我很难过的发现“幸福”被粗暴的等同于“成功“, 而"成功“又被简单地概括为”名利双收, 身居高位,富可敌国”。可是,难道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就不算幸福吗?难道和心爱的人一起烧一个宫保鸡丁,晚上一起欣赏“小爸爸”或者“中国好声音“就不是人生赢家了吗?"

说实话,这个关于人生选择,定义属于自我的幸福的终极命题,也是我自己一直在问我自己的。可能等我过完了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我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适合的,但是至少我希望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也曾未人云亦云过,也曾因为不喜欢Banking的bureaucracy和rigidity而选择放弃, 也休过学,也创过业,睡过一个月的办公室地板,哭过,感动过。。。

※‖留学后:未来在哪里?

(后面文字修改于2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仅仅代表个人意见吧,如有不全面的地方,请见谅)

是的,我们总归是要离开“学生时代的象牙塔“的,总会有我们踏入社会,勇敢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学,学弟学妹都本科毕业了,我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未来去向,很多极具代表性。

总结起来,请允许我实话实话,我们留学生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很多工作摆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视,最后我们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来的cover letter+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总是如此美丽而虚幻,而骨感的现实却残酷的不留情面。

毕业去向一: Finance & Investment Banking

虽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认: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环,百里挑一的录取率,一毕业就可以参与世界级公司的财务事务的机会,以及那世俗但却实用的,动不动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学生所不能抗拒的诱惑。

目前来看,能去这些行业的,包括顶尖外资投资银行的IBD, Sales & Trading, Research,和 Asset Management在纽约,香港或者北京办公室的,和一些低调但却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 hedge fund & 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需要来自美国最顶尖的大学。(美国有一个target school list)

如果你确定这是本科毕业后的目标,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开始积累相关的行业经验和实习经历。而如果你来自比如其他一些non-target school,很坦白的说,这扇门仍然向你敞开,但是你需要找到那个钥匙,也就是Alumni & Friends Connection。

毕业去向二:Management Consulting

“去咨询吧,你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战略研究和问题解决中!” 圈子里挺多留学生朋友都非常热衷这个行业,一个是因为它确实比较有意思,另一个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样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 麦肯锡,BCG, Bain,Monitor,确实这是一个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是,我们进退两难。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竞争难度丝毫不低于Banking,然后我们很难在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欧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你觉得让一个印度人来告诉你“上海小笼包”的口味该如何改进,该如何赢得市场时,你觉得这靠谱吗?你会为他的”idea”买单吗?那么退而求其次,这些公司在HK的办公室相对来说我们的机会就大了,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我们同时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可是很遗憾,HK是一个financial hub,那儿的consulting demand真的不大。

其实,麦肯锡等公司最大的需求和增长点,恰恰就是我们在国外日夜牵挂的祖国。那么回国吧?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顶尖大学如北大复旦的同学一样,可以大二大三一直做BCG的PTA (Part-time Analayst), 而且面试居然都要远程skype进行,劣势就不言而喻了。(这些都是我了解的,一定不客观全面的事实,希望没有打击到各位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的同学。因为真正的热情,是由残酷的现实浇铸而成的。当然,成功的case也有挺多的。我美国最好的两个朋友, 从Berkeley和Bryn Mawr College出来之后,目前都在旧金山的顶级咨询公司里。

那么如果这是你本科后的目标,你该如何努力呢?我能给出的最大的建议是,不单单有一个好的GPA, 而是真正的参与到美国的教育中去,你在presentation, class discussion, paper writing中锻炼出来的skill set,和那种not only know what it is but why的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都会是你在consulting成功的核心条件。而这些锻炼的机会,可能是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It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so you should do nothing but hold it firmly at your hand.

毕业去向3:Big Four 美国or HK office

国内的四大确实是挺辛苦的,也有一点点坑爹(工作强度不低于投资银行,但是很多方面的回报都差的太远),但是在美国的四大其实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decent and respectable career track if you like numbers and accounting.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成功地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了,开始了职业生涯。我高中的好朋友目前正在Chicago的PwC, 我弗吉尼亚的同学也顺利搞定了实习。其实挺为他们高兴的,毕竟在这种世界级公司里边经受锻炼,又是在美国的different culture and working environment之下,如果能好好学习,向周围所有的一切学习,几年后,如果回到国内,一定会卓然于众。很多国内本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后就会碰到在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中的瓶颈,那个时候,有海外经历丰富实战经历的CFO来会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的。卫哲之前加盟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榜样。

毕业去向4: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从周围朋友那边道听途说了。感觉如果是在美国读工科的话,学校的档次和名声,比如中国人很重视的排名,差别很小。除了MIT, CIT, Stanford, 或加上其他几个工程很棒的大学,他们的reputation会给学生一些优势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无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

工科绝对是美国最辛苦,最难熬的专业之一,每个学校都一样。比如说,每个学生一学期都要上4门课,你很有可能这4门课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会每门课额外有一个每周的实验和非常复杂的实验报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实你就是差不多8门课的工作量了。相信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工科男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的热情和青春都和外卖的汉堡一起,留给实验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因为engineering的强度是最高的,所以他毕业后的就业也是最稳定的,这两年特别是计算机CS毕业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顶级的。这很公平,不是吗?

毕业去向5:Grad School,Medical School,Law 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是升华。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十分赞同。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来美国读研究生的话,本科美国教育的优势是巨大的,很多层面上来说甚至是无可比拟的。

首先是没有了language barrier。四年College Life可以让你的英文能力适应美国的学习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来证明。

其次,education system是一样的,人都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美国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收大学是在美国读的学生。

另外,以我朋友的经验为例:她在WUSL读的psychology,她从大一开始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美国大学有大量的research的机会,只要你想要,一般都能争取到),做research并且之后每一个summer都做,跟随不同的教授,研究的领域越来越深入,那么在她申请top school的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她的竞争力绝对不是GRE 1600可以比的。因为GRE 1600是不能直接换来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的,但是一个从大一开始就对research充满热情的学生,至少具备这种潜质。

大学四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是否愿意为这个领域甘心赌上一辈子的岁月和努力。U.S college tells us how to learn and why you should learn it. 这种真正的intellectual freedom会让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欢数学,还是只是喜欢数学背后美好的职业前景。如果是后者,我劝你三思而后行,因为真正的热情是不能用“实用主义的价值”来代替的,而没有真正的热情,人类这个有着情感和理想的高级动物是无法在日复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铸就的求知路上坚持到底的。

※‖10年后,20年后,我们的未来又该在哪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马拉松,大学四年以及之后几年的工作就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开始,个人成就的巅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当我们从“三十而立”中越发成长,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让知识,阅历,人脉,甚至是运气叠加在一起,铸就我们一生的价值。过去的一年,为了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幸向很多30-40岁的前辈们进行了学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他们所给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1)80%以上的人都会在5年之内离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会在你对这份工作的新鲜感逐步消失,并且高额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时候,成为你的噩梦。我在夏天特别忙的时候,也经历一段类似的每天凌晨2点睡,8点开会,每周出差3个城市,平均每6小时blackberry就会有超过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种疲劳感和因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体验过才会明白。按照我Goldman & KKR的学长的说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 如此的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欢,可以是喜欢所谓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喜欢这个光环和收入(人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否则你一般都会选择离开,去读MBA,去咨询公司,去世界五百强的财务部门,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欢的人,20%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2)只有“适合+喜欢”,你才能在金融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再和一些目前仍然活跃在国内投行,券商,私募的前辈进行了交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真的不太适合。因为金融精英的最大要求是1)对细节的苛求 和 2)不感情用事,冷静甚至的冷血的做抉择,而我两点都不是很满足。金融家和银行家他们就好像business world里的“捕食者”,对PPT上两个图形没有对齐这样的小错误也从不放过,而却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安静的钓鱼,第二天抛售“兄弟公司”的所有股票。一句话,如果你也是那个“效率优先,不讲人情世故的超级机器处理器“的话,金融适合你。

另外,还是要喜欢,也就是你可以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self-worth,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金钱的回报而是内心的声音)。中国古来都有一句俗话: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能有名。低调的赚钱,我认为这用来形容金融业特别合适。大多数人最后都只记住了Morgan Stanley,而为它贡献过青春的无数精英们,都被要求默默无闻,低调而终了。所以,如果这对你不是问题,你可以中一次次完成交易,一次次击败对手,以及在周围同伴对你头上光环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价值,那么金融是属于你的。

3)“如果你想过个好生活,留在美国;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尽早回国。”

我一辈子都记得当我妈的一个朋友,在他硅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点手拿喝完的青岛啤酒,和我说出上面这句话的神情。从那个40多岁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读出的了“不甘”,但也读出了“满足”。“不甘”在于读完了 Berkeley的博士后定居美国而没有回国闯荡,“满足”在于他给了她女儿一个温馨的别墅,一个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

是的,虽然在美国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国物价合理,20万美元可以买一别墅,沃尔玛里的几美元的东西,按照一个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来说,简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国呢,房价绑架经济,12年CPI“官方数据”都有6%,然后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过单位换了换。所以,生活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国就业上的瓶颈(文化+语言+客观制度),使得我们至始至终很难有主人翁的精神,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土地。我在UBS实习的时候,就一直会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感觉我没法“感同身受“,而在国内的这几年里,哪怕有时候一天吃三顿盒饭,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觉一切都很踏实。而且,从实用主义价值来判断,套用我一个经济学教授Golub的一句话,“全世界都瞄着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美国人都想去,你们为什么不去?”,就是国内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4) 寻找人生职业发展的的"Golden Track"

我推荐一本书“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 斯坦福大学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华,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认为,很多人生建议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这个其实是有瑕疵的。比如说,你最大的热爱是打篮球,但是你身高注定只有170cm,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星的难度就打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们还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d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 比如你是一个science nerd,爱好编程创造各种软件,同时你又非常擅长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么你就拥有了上述两者了。但最后还有一点却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市场需求,就是说你所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不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比方说,如果你很喜欢雕刻,也很擅长,但是这个世界对于雕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远远低于对于会计师或者律师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雕刻的话,除非你成为整个中国最有名的雕刻艺术家,否则你的生活其实也挺艰难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内,尽可能的找到属于自己的Golden Track。最好的情况是,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世界居然还有人愿意支付报酬来让你做这个事情。而其中,我依然认为“兴趣”是核心驱动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论坛上,一位媒体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们比你有热情,所以会比你更有灵感,更加具有效率”。

美国疯了!50万美元=两套独栋别墅(精装修)+全家移民美国绿卡

奥巴马,美国梦,顶级的教育资源,丰厚的社会福利,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涌向这个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入国家。

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家。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许又声表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尤其近年,中国人到海外投资置业的步伐越迈越快。据国际机构仲量联行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海外房地产投资迄今为止交易额已突破50亿美元。对此,专家认为,随着国人财富不断积累增加,再加上国内对投机性购房的限制、股市低迷、投资渠道窄化等原因,使得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房产。

美国麦克金利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团队在业内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成功开发和构建美国东南部的商业和住宅社区。这次他们在中国大陆推出的亚特兰大Mason Mill项目是美国移民局指定的400多个EB-5项目之一。

投资50万美金,即可拥有位于美国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的两套独栋别墅,而且还全是精装修。

每套别墅约26万美元,平均使用面积240平方米,占地面积600-800平方米。

1. 车库和洗衣房面积不计算在房价总面积之内;

2. 所有房屋交付为精装修(床、电视,不算装修范围内);

3. 房价包括中央空调制暖设备;

4. 房价包括基本家电(如冰箱、洗碗机、烤箱、炉灶等);

5. 房屋产权永久产权(中国产权住宅70年);

6. 房屋主体结构20年保修;

7. 房屋木地板20年保修;

8. 中央空调及制暖设备10年保修。

一人申请,全家(配偶及21岁周岁以下未婚子女)均可同时获得绿卡。6-8个月获得临时绿卡;3年后获得正式绿卡。绿卡申请失败,开发商承诺全额退款50万美金。

拥有美国绿卡的好处:

1.18岁之前零学费:18岁上大学之前,美国全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义务教育,即零学费(“贵族”私立寄宿学校除外);

2.上大学费用低:读大学只交本地人学费(远远低于国际学生的费用),以加州州立大学为例;国际学生每年学费15000美元左右,本地学生2000美元,相差1/7左右,能享有奖学金的范围,远远超过一个外国人所能申请的;

3.进入名牌大学机会多: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每年招收外国学生的比例远远小于本国人,好比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高考分数线,对于北京户口的学生要远远低于外地学生。同时,还可选择就读商学院、法学院等留学生配额少的专业。

4.免费找工作:美国政府有专门机构免费为本国人找工作,有很多工作(高科技、生化、军事等研究、生产、保卫工作)都不对外国人开放,持有绿卡者在美国工作不受此限制;

5.享受政府福利:如按月领取的牛奶金、退休福利、失业救济、人寿与基金、老年医疗保险、购房补贴、政府补贴等,几乎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附:项目所在地介绍

项目位于美国佐治亚州(Georgia,简称GA),又译乔治亚州,美国东南部7个州之一。北界田纳西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南邻佛罗里达州,东北与南卡罗来纳州接壤,东南临大西洋,西毗亚拉巴马州。其面积152488平方公里,人口969万。首府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是美国第九大城市,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和美国东南部的主要交通枢纽(通公路、铁路、航空),有南方门户之称。高达75%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设在亚特兰大,如:可口可乐、UPS、达美航空、家得宝、FirstData、南方公司以及AT&T等。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在这里举办。

附近著名大学: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ngy(佐治亚理工大学)

公立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并称为美国三大理工学院。

Emory University (艾默里大学)私立大学

有“南哈弗”之称。美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NO.20,世界大学排名NO.37

Agens Scott Univeresity艾格尼丝斯科特学院

私立女子大学国家文科学院排名第二女子学校以及世界排名NO.7。

Univeresity of Georgia 佐治亚大学

保险专业曾经美国排名NO.1。

Georgia State Univeresity(治亚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

兼职MBA全美国排名NO.17

Moore House 私立男子大学,

全国前127名自由艺术学院。

医疗卫生:

CDC-----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

是美国卫生及办公服务部所属的一个机构,雇员数15000人,该总部在Dekallb county (迪卡尔布郡),也是我们移民项目的所在地。作为美国政府机构,为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提供可靠的资料,通过与国家卫生部门及其他组织的有力的伙伴关系以增健康的决策促进公民建看。

乔治亚州最有名的三大医院都在项目附近。

Dekalb Medical Center (迪卡医疗中心)

Eemory Hospital

Ggrady Hospital

商业配套:

项目附近特色商场:Stonecrest购物商场,距离本社区大约5分钟车程,它是一栋室内商场,在这里既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普通商品,也可以卖到其他各种知名的商品,商场外面还相连AMC电影院。

项目附近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百思买(BEST BUY)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家电零售业中全球最大的企业为美国的百思买(Best Buy),其仅在过去的20年里成为北美洲最著名的零售品牌之一。

亚特兰大著名企业:

CNN全国最大的有线新闻网;

可口可乐:全国全国最大品牌公司;

Delta:达美航空,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雇佣78000多人;

UPS:全球第二大快递公司,雇佣425300人;

Home Depot(家得宝):全球第一大家居营建零售商,雇佣331000人;

Aflac:全国第一大补充性保险的保险公司,公司资产约1240亿美元;

Southern company:美国动东南部最大的能源公司;

First data:全球最大的支付处理公司,处理全世界70%的信用卡支付。

美国Mason Mill项目考察团开始报名啦!

根据广大客户强烈要求,我们将在近期组织美国Mason Mill项目实地考察,名额有限,报名从速哦!花50万美金,住美国独栋精装大别墅,全家拿美国绿卡,心动不如行动!


报名电话:15536000777 15536600777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