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体系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受到重视。我们发现,在美国高中就读的中国学生一般在文科上面没有优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欠缺在大量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美国教育体系里,阅读和写作从小学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学习方向。比如美国的中小学一般没有太多的暑假作业,但是老师会鼓励大家在暑期阅读,推荐一些暑期的读物由学生挑选出想读的书,然后交出阅读感想。我曾经见过的某所著名私立寄宿中学,让学生假期阅读一本书,并且从中挑选一个章节的画出某个情景。
美国的学生非常热爱阅读,阅读从小就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随着他们阅读量越来越大,阅读就成为了他们的享受。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将会为准留学生们每天介绍一本书,大家可以记录下来挑选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希望能够为准留学生们,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
昨天为大家介绍了Country Driving《寻路中国》,如果翻开该书,相信你能用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中国现代发展。今天,傅老师同样为大家介绍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该书是由《寻路中国》作者的华裔美籍妻子所写。夫唱妇随,一起用美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故事。
《工厂女孩:在变化中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
作者:莱斯利•张
(音,Leslie T. Chang)
1999年,哈佛毕业的张彤禾来到中国,担任《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她渴望写一本讲述这个国家近些年来发生的大事的书。5年后,她终于找到了题目,那就是东莞的打工女孩,因为这个群体“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过程对人产生的影响”。2008年,《打工女孩》在美国出版后,被《纽约时报》提名为优秀读物,荣膺“《华尔街日报》年度十大好书”。
作者花了2年时间厘清她要书写的故事。为了从内部了解中国1亿多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张跟随2个年轻女孩——同是装配线工人的春明和敏(音, Chunming and Min) ——随着她们无数次地变换工作,在工厂之间辗转。之后,作者又和2个女孩回到老家,去更好地了解她们和中国家庭传统之间严重的断裂。
最近几年,外国记者已经对农民工的境遇有所报道。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依赖于常常是没受过多少教育和培训的廉价劳动力。农民离开无法提供任何工作机会的村庄,如潮水般涌入大城市,却要面对着歧视。城市人轻蔑地说他们是“流动人口”,或者是像作者所说的,一群“没有分别的大众”。但在这本书中,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莱斯利•张描述的不只是恶劣的工厂环境。她也记录了工人自己对流动的看法,给我们带来难得一见的新观点。
尽管主题颇为严肃,《工厂女孩》一书却非常具有可读性,有些地方更可堪玩味。书中的工厂女孩形象十分鲜活。张将自己的故事集中于东莞的工厂,那里吸引了约七百万到一千万年轻但缺乏技能的农民工。几乎没有人知道准确的数据。据估计,这些工人中七成是女性。
张认识的女孩们抛弃了自己的过去。她们虽然还会在春节回到家乡,但绝不会像十年前那样回家居住。她们的日常生活或许拮据,但是通过奋斗,她们发展出令人鼓舞的个人主义。她们的父母并不知道怎样解释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变化。
更多阅读:http://www.bundpic.com/2013/09/23574.shtml
更多留学资讯,请联系傅老师:
电话:13580349988
QQ:976480473
微信公众号:美国留学顾问lilly (lillyfu_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