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美国新移民指南!咨询更多移民信息——
【新朋友】请点击标题下面“美国新移民指南”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者分享美国新移民指南。
仿照《围城》里的那句话,移民也是个“漆金的鸟笼”,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想进去的人有想法:清新的空气、优越的教育条件、更高的医疗水平……想出来的人也有感受:单调乏味的生活、巨大的心理落差、生存的现实压力……一种叫做“纠结”的情绪将与你如影随形。 天堂和地狱之间 小时候,电视台都在热播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记录了那一个时代移民者的悲欢离合。 王启明(姜文饰)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一句话,道尽移民的冰火两重天。
移民加拿大自1996年后在中国大陆变得热火起来。
奇怪的是,一些大陆精英移民加拿大后,除在最初几个星期里给亲友们写信或打电话发邮件之外,随后都归于沉默。 沉默实际上成为加拿大新移民最多的选择。这段沉默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很难说,有的几个月,更多的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网络上流行的一份《加拿大华人移民生存报告》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这层沉默。一家中文网站招聘员工,月薪不超过3000加元,但应聘邮件却收到600多封。其中有些简历显示,当中许多人在国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要优越很多,但在国外都陷入了“王启明”的境遇,有的根本没工作。 对有技术背景的理工科新移民来说,要在国外找工作也远远不像移民公司所宣传的那么容易。更别说在大陆学社会人文专业的新移民,难度可想而知。
有些人,为了生存,只能放弃自己的专业。来自福建的阙先生虽然在英国名牌大学拿到了地质学的博士学位,但在加拿大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一心一意做保险。虽然换来成功,但理想也已走远。 在英国学习心理学的小申已经混迹了6年,但还要4年拿到永居,由于是冷门专业,不仅在英国不好找工作,回国也难以发展,更何况已经等了6年。
优势变成了劣势
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的小刘,曾在家乡政府部门工作。为了追求从小的留洋梦,他毅然决然辞去了众人羡慕的“铁饭碗”,只身来到加拿大。凭借不懈的努力,被加拿大名校卡尔顿大学贸易专业录取。可人算不如天算,硕士毕业后他“幸运地”赶上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
最终,他不得不找了份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落脚多伦多周边的卫星城。一年后拿到绿卡,贷款买了房子。 按理说,故事到了这里应该算是个美满结局。可小刘渐渐发现,这里的生活实在太无聊了。“很多人说,加拿大其实更适合老人居住,这话一点都不假。加拿大什么都不缺,就是生活节奏慢,吃饭慢,走路慢,连快递都慢……而且这里‘人烟稀少’,走在街上,我经常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毕业两年后,小刘带着他的加拿大绿卡,重回家乡。 回国后的小刘发现自己在家乡已难寻用武之地。“我毕竟读的是加拿大名牌大学,老家关于贸易的高级职位太少,看来要想在国内发展,恐怕还要去一线城市。” 于是折腾便成了常态,发展也成为了空谈。 最珍贵的也会走远 过来人都知道,现在的移民已经不是当初只身一人闯江湖的情景。家庭成员中那个负责夯实经济基础的一般是拉着行李箱做候鸟,另一半留守陪伴孩子读书。这种家庭体制导致一个家庭在对未来的规划中充满了观望和举棋不定。 老李是个移民之后家就散了的人。全家移民后的异乡团聚,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天长地久,好像疲乏还没有消除,他和妻子就离婚了。 在他看来,移民难,天下尽知,而保全家庭,才是万难之首,只不过是发生的多,传出去的少。在移民家庭中,离婚的不在少数。无论是全家一起出去,还是一人先行,都很难打赢家庭保卫战。即便是胜利了,精神上完全没有“走私”的,又有多少呢?刀耕火种,等成了外国公民,家也就不存在了。
移民美国的华人靠什么跻身上流社会
一、餐馆是华人职业的首选
位于达拉斯北部城区的一家饭店,以中国的家常菜小吃为主,面积不大的店,已经运营了30年,新老板接任已经10年,按照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称之为“老字号”,店内的豆瓣鱼、锅贴,成为主打招牌菜、深受广大食客的喜欢,饭店秘制的韭菜水饺堪称一绝,人们因为这里物美价廉,优惠待客,纷纷将这里作为“自家厨房”,隔三岔五地来吃一顿。
达拉斯地区的中餐馆数量众多,上海菜、广东菜、香港菜、东北菜、湖南菜、四川菜都可以吃得到。经营者全部是华人。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胃”们来说,不用“悲催”地担心吃不到好东西。
据媒体资料显示,在美国共有四万多家中餐馆,除了老板、就是厨师和服务人员,涉及行业人数众多。多年来,中餐馆一直许多海外华人赖以生存的发展支柱,同时,通过这些中餐馆,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推向了世界各个角落,并在当地发扬光大,使得中餐名扬海内外。
许多美国当地食客认识中国,都是从中餐馆的中国菜开始的。无论过去、今日还是未来,中餐馆始终是连接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族裔的纽带之一、桥梁之一。
很多人认为来美初期在餐馆打工,似乎很辛苦,但是饭店多为华人老板。勤奋的人用不了多时,自己就变成老板了。
二、学历、技术是步入主流社会的“敲门砖”
很多资料表明,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多数位于社会底层、多数从事劳动力工作,他们的第二代如今人到中年,经过努力学习,基本位居主流社会,到了90年代、2000年左右来美的人群中,多以留学(微博)为主,具备学历、技术、在美国当地“再度一层金”之后,留在美国,经过多年努力,同样位居美国主流社会,从事行业有大学教授、学校老师、大企业高管、诊所、职业律师、金融部门、保险行业、贸易、房地产、政府公务员等,如今他们的子女多数都在美国当地上了大学。
网上有个案例:“我在旧金山是由零开始,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旧金山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2013年元旦起担任旧金山“法官之首”的李女士,是美国旧金山160多年来担任首席法官的第一位华裔,加上华人旧金山市长及华人市议会议长,目前旧金山市府的三权都由华裔掌管,这在全美绝无仅有。
华裔在美国德州,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位居高管,在社区中享誉盛名的比比皆是。共同点是学历高、起点高、具备行业技术,肯努力。身边好友中,就有好几位。
现代新移民中,投资移民,本身具有生活基础,即使稍微“倒动”一下进出口贸易,凭着精明和国内的关系,也能赚多一些钱。技术移民本身具有特长,有特长、再加努力,在美国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三、聪明人在哪里都一样生存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面,不是所有的华人都具备高学历、理工科的专业技术,还有大部分人在上班的同时,选择了自主创业,这种创业多多少少和中国市场有关。比如、市场需求、货源等,身边有位好友,本来在一家企业打工,发现商品贸易的商机,于是在美国租了店铺作为国内小商品批发点,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国内大型企业的“美国首代”。
自主创业中,小到小超市、咖啡馆、投资小餐馆,网购,大到贸易公司、创业的领域和方式灵活多样。在规范的大背景下,凭着聪明和勤奋,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曾经在学校里做过老师的L女士来美近15年,老公从事国内外贸易,她和夥伴们用业余时间从事网购,现在她的网购盈利远远超过她老公的大单贸易。
媒体中有个案例:一位广东客户,在移民新西兰后选择了直接创业,这位身家数千万的民营老板,买下了新西兰一座400多亩的农庄,专门针对国内市场开发旅游项目,从旅游的线路到细节的服务,一切都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和需求。这位民营老板的一位中国移民朋友专门在新西兰为中国人策划婚礼,在2012年年底承办了姚晨和曹郁的新西兰婚礼。
任何社会环境都是类似,行行出状元,路路通罗马,可供选择的生存之道、创业之路还有很多,只要洞察机会、勤奋付出和努力工作。一位外公是中国第一代哈佛毕业生、专注于教育的妈妈说,“每天的时间非常有限,看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什么地方”,的确是。如果用在读书上,也许博古通今;用在孩子教育上,也许孩子会出色,如果用在专研餐馆等赚钱之路上,总能赚到一些钱;如果是无所事事的浪费,在哪里将是一事无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喜欢我们的资讯就分享给朋友们吧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meiguoxinyimin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